A股一季度IPO數據出爐:IPO數量金額雙雙同比猛增 上交所成全球融資規模第一地

出品/羊晚數據眼實驗室

4月3日,德勤中國發布報告顯示,儘管全球金融市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擾動,但中國A股與香港新股發行市場在今年一季度繼續保持暢旺。今年一季度,上交所以685億元人民幣融資額躍居全球新股融資規模第一股票交易所,緊隨其後的是納斯達克、泰國證交所、紐交所和港交所。

科創板平均融資規模為12億元

2020年一季度,A股新股發行速度大幅上升,從2019年一季度的31只新股融資256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至51只新股融資781億元,增幅分別為65%與205%。上交所有34只新股及685億元的融資額,深交所則錄得17只新股募集96億元。

以新股融資額計,上交所攀升至首席,超越美國的主要交易所。其中,上交所躍居全球IPO融資規模首位,主要受益於京滬高鐵的IPO,納斯達克也受惠於兩隻超百億新股IPO,泰國最大零售集團上市讓泰國證交所躋身三甲。

具體來看,A股前5大宗IPO共計融資規模為447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 361%,整體規模增加350億元。前5大宗IPO分別是京滬高鐵、石頭科技、華潤微、公牛集團和東嶽硅材,而京滬高鐵的融資規模就達到307億元,今年第一大融資金額與其餘融資規模差距顯著。

A股主板的平均融資規模均較去年有所上升,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的平均融資規模均較去 年有所下降;其中主板的平均融資規模為8.9億元,上年同期為8.6億元;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分別為4.6億元和6.1億元,上年同期分別為9.2億元和6.9億元;2020年一季度科創板平均融資規模為12億元。

德勤中國全國上巿業務組中國A股資本巿場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李渭華表示:“科創板在一季度內為市場貢獻近半的新股數量與約2/5的融資總額,這意味著它已建立成為中小型創新、高新企業的有效融資平臺。”

預計到年末A股IPO融資額超3000億元

整體來看,A股一季度的IPO市場也維持在較快的發行速度。截至3月末,A股共有54只新股上會(包括科創板13只),其中48只已審核通過(包括科創板9只),2只未上會(均為科創板),1只上會未通過, 1只取消審核,2只暫緩表決(均為科創板)。申請在上海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共達512家(包括科創板96家)。

德勤中國A股資本巿場華南區合夥人黃玥認為,最近創業板與科創板的改革都會激活兩個市場的新股活動。德勤預計到2020年末時,將有140至170只新股於主板、中小企業板與創業板發行上市,融資額達到1800至2200億元,並估計科創板可錄得120至150只新股發行募集1300至1600億元。這意味著,A股各板塊至年末的融資額至少超過3000億元。

報告還分析了A股新股上市首日市盈率表現。數據顯示,對於滬市主板、深市中小板和創業板新股,第一季度各新股發行市盈率之間差異較小,最低為18倍,最高為23倍。而對於科創板新股,8%的IPO項目市盈率在20~30倍之間。其餘的84%的IPO項目市盈率都在30倍之上。新股上市首日平均回報率為196%,不同板塊新股回報率之間差異顯著,最高和最低迴報率分別為587%和39%。

在港股和美股IPO市場方面,雖然香港的新股數量與2019年第一季度持平,但是所錄得來自37只新股的141億港元融資額,仍較去年同期的204億港元下跌大約31%。

在美國,總共有6家中國企業於2020年第一季上市募集3.7億美元,而2019年第一季則有6只新股融資2.6億美元,但是美國股市觸發熔斷機制後,已經再沒有中國企業在2020年3月份上市。今年一季度有更多中資醫療與醫藥企業發行股票,而2019年一季度季則以金融服務機構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