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恋恋风尘》:从三个阶段浅析“台湾少年”的成长伤痛

最近一直刷侯孝贤的电影,刷到《恋恋风尘》,想起朴树的歌《清白之年》。很清醒的爱情,很清朗的格调。

朴树的《清白之年》:

故事开始以前

最初的那些春天

阳光洒在杨树上 风吹来 闪银光

街道平静而温暖

钟走得好慢

那是我还不识人生之味的年代

我情窦还不开

你的衬衣如雪

盼着杨树叶落下

眼睛不眨

心里像有一些话

我们先不讲

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

人随风飘荡

天各自一方

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

此生多勉强

此生越重洋

轻描时光漫长 低唱语焉不详

数不清的流年

似是而非的脸

把你的故事对我讲

就让我笑出泪光

是不是生活太艰难

还是活色生香

我们都遍体鳞伤

也慢慢坏了心肠

你得到你想要的吗

换来的是铁石心肠

可曾还有什么人

再让你幻想

每次听,都想到一个词:“少年”。想起曾经我暗恋过的少年,也想起侯孝贤电影《恋恋风尘》中的那个少年。

侯孝贤《恋恋风尘》:从三个阶段浅析“台湾少年”的成长伤痛

少年阿远和阿云

一、少年,是青春岁月里迎面而来的风

那个少年,一个15岁来自农村的男孩,干净的白T恤,洗得很平整的短裤,一双球鞋。那么干净利落,那样地有朝气。

影片开头,就是长长的空镜头,一列火车在远处茂密的森林中飞驰而去,黑色的隧道与绿色的树木交错。耳边呼啸的声音格外悠长,好久好久,火车迟迟不出现,有一种深深的虚空之感,只有那耳畔回响的火车的轰鸣声告诉你:火车一直都在。

干净明媚的画面,铺排出关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浓绿的山村的一角,明净的天空,小木屋安安静静地坐落在山坡上,一条铁路连接着这个村庄与外界的联系。这是男女主人公阿远和阿云的故乡,他们在火车上,阿远问阿云为什么没有写作业?阿云说不会。阿远凶凶地,让她以后不会的都问他。好干净好清爽的男孩女孩,同住在一个乡村,都不善言辞,但是彼此心里都互相关心,互相牵挂。

下火车,两人一前一后,阿远帮阿云扛米,阿云拿过阿远的书包,依旧一前一后地走着。风吹起来,天色渐暗,华灯初上,琴声悠长。

侯孝贤《恋恋风尘》:从三个阶段浅析“台湾少年”的成长伤痛

阿云

二、家境贫寒的少年,被迫去做工

阿远十五岁了,面对年迈的阿公,残疾的父亲,还未懂事的弟弟妹妹,阿远别无选择,只好去台北打工。后来,阿云也去了。都是稚气未脱,充满青涩之感。阿远在影印厂工作,顺便看书学习。阿云做裁缝。现实虽然没有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是他们心灵相通。

后来,命运捉弄,阿远去做兵了,阿云没有等到阿远回来的那一天,与邮差在一起了。阿弟写信告诉阿远,阿云结婚了,阿公让我告诉你,这都是缘分,无法勉强的了。阿远一个人在房间里拿着那封信哭成了泪人,失恋的故事或许人人都有,但是农村的少年,如阿远,是把爱人看得很重很重的。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女孩,转眼嫁作他人妇,那种伤痛,是一辈子难以愈合的。

那个少年,那个执拗的少年青梅竹马的一腔真情,随着一张薄薄的纸随风而逝了。

侯孝贤《恋恋风尘》:从三个阶段浅析“台湾少年”的成长伤痛

阿远收到弟弟的信

三、被命运捉弄的少年,错失一生所爱

阿远当兵回来了,他还穿着阿云当初给他做的那件衣服。阿公在地里翻番薯叶子。他回家,安安静静地听阿公将今年的收成。递上一支烟,跟阿公一起抽起来。最年老的与最年少的在故乡广阔的天地下,共同分享彼此的心事与无可奈何。

所有的疼痛似乎都云淡风轻,画面没有任何沉重之感,很温暖,很明净,甚至还有一阵阵风吹来,很舒适。这就是全部的故事了,这部出自吴念真的电影,通过他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他说:我一辈子没有牵过她的手。

侯孝贤《恋恋风尘》:从三个阶段浅析“台湾少年”的成长伤痛

阿远和阿公

一个执着单纯的贫寒的少年,那么宝贝自己的初恋,连多人聚餐的场合女孩与别的男孩喝了一杯酒都要吃醋,那失去的时刻,该有多痛?影片中,我只看到在收到阿弟的信的时候,他痛哭流涕,泣不成声。

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淡淡的痛感,这种痛感来自于画面,来自于故事本身,也来自于电影散发出的气味。

被生活无数次打压的少年阿远,面对家庭沉重的负担,只能懂事地说自己不想读高中了,去台北打工。

少年阿远与少年阿云在成长中互相帮助互相体谅,那份懂得,那样难得。这份甚至没有牵过手的爱情,让我深深渴慕那份纯粹与清白。

破旧的村落里,阿公用手勤勤恳恳在家里在地里,悉心照料着他的家人,他的收成。这份守望,让我想起了我的阿公。

是的,候导总是把最普通寻常的展现给你看,像极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画面,但是就是这份最普通和最寻常,才最扎心,扎得生疼。

结语

最后的最后,还想问一句少年:“可曾还有什么人,再让你幻想?”

“此生多勉强”,“此生多寒凉”,我们终究会在时光中被迫感受所有的“勉强”和“寒凉”,在岁月的侵蚀与打磨中,不再是少年。像少年阿远,像无数个曾经年少的你和我。

结尾一点后话,很多人把这部影片看成青春片,包括我也是,这部电影根据吴念真的小说改编而成,作家吴念真在怀念他少年时代那个最终没有在一起的初恋。但是在青春片之外,我看到的是一种对土地,对农村,对农村的少年很沉重的思考。为什么少年阿远无法继续读书?为什么爷爷在番薯地对阿远说种番薯比种高丽参还要辛苦?为什么还没有成年的阿远和阿云要背起背包到更大的地方去做工?为什么阿云最后嫁给了送信的邮差?

当一个少年在社会中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和伤痛,当少年们在整体的社会环境中体会到的是满满的生活的艰辛,当他们感受到的是人生的路这么越走越窄?越走越难?那么农村的少年,该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