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場月之夢

《穆斯林的葬禮》: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場月之夢

潔白的封面,上面沒有任何字跡,只有一彎白色的新月。在書的側面有個清真寺的頂,典型的伊斯蘭風格的建築,下面寫著《穆斯林的葬禮》幾個字。

作者霍達說這本書就像她的孩子一樣經過三年的時光被她孕育了出來。

《穆斯林的葬禮》於1991年獲中國文學最高獎——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並被譽為最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學獎經典作品,

《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50萬字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在北京的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在愛情、事業與信仰上的抉擇與悲劇。

01

故事發生在一個玉器的家族。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徵,古人多以玉來形容自己的品德。

全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閒情雅緻,作家霍達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分別描述了民國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結束社會復甦的兩個時期,跨越六十年的歷史。

全書共15個章節,每一章的名字都很特別,全是兩個字,而且第一個字都是“月”、“玉”交替出現:第一章玉魔,第二章月冷,第三章玉殤,第四章月清……

在我的意識裡,月與玉都會發出一種淡淡的光,朦朦朧朧,如煙如霧,如雲如紗,兩者都是難以得到的。

“月”,象徵著純潔、善良、明淨。有“月”字的章節都是寫小主人公新月的。“月”只屬於天空,惟有深藍的天空才能襯出月光的清美。

玉,象徵著財富、身份、地位。玉適合欣賞而不適合擁有,像“玉王”韓子奇,擁有了玉,成了“玉王”,到最後還是失去了玉。

正如序曲的命名:月夢。它把我們帶到一個美麗的夢中,讓我們目睹了一場場悲劇的發生,感受著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發生出的激烈碰撞,感受著愛情與生命在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的無奈與辛酸。

她夜夜沉醉在夢中。夢把空間縮短了,夢把時間凝固了,夢把世界淨化了。夢中沒有汙穢,沒有嘈雜,沒有邪惡;夢中沒有分離,沒有創傷,沒有痛苦;夢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溫馨的愛;夢使她永遠年輕,使她不願醒來。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02

霍達是一位回族女作家。

回族女作家描寫穆斯林的信仰,描寫美麗的愛情,這些讓我都不意外,讓我驚奇的是書中大量對玉器的描寫。

從玉的質地到外形的描述,從做玉器的工具到步驟,從玉器的歷史到著名玉匠,彷彿就是一部玉器的百科全書。

看了霍達的介紹,我才恍然大悟。

1945年霍達出生於珠玉世家,自幼酷愛文學藝術。

1966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後,曾在文物局從事外文情報翻譯工作。

書中她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浩瀚的玉的長河,中國輝煌的玉器文明。

就像韓子奇終其一生所守護的玉一樣,水凳兒上的技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無限延伸的,沒有人說得清玉的源頭在哪,玉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亦是無窮盡的。

韓子奇一步一步成為一代玉王,戰亂年代寧願承受思鄉煎熬也要護懷中的玉器周全,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輝煌的玉器文明,恰似博雅齋那篆刻的八個字“清風明月,隨珠璧連”。

易卜拉欣的眼前出現了一條玉的長河,成千上萬的能工巧匠默默地磨啊,磨啊一磨白了頭髮,磨盡了心血和生命,磨出了光彩奪目的人間珍寶。現在,壁兒“巴巴的巴巴”已經不在了,但是他親手磨出的寶物還在,他精湛的技藝還在,他的後人、壁兒的父親還在,這條玉的長河仍然永不停息地流淌……

時光流逝,這個家族幾代人對玉事業的執念與追求,讓人深深為之感動。

霍達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麗的玉世界:

書中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聲中的那種“心中只有玉”的專注,很美;兩姐妹璧兒和玉兒拿著綠茸茸的盛著瑪瑙似的櫻桃的鮮荷葉,很美;易卜拉欣捧著清涼的滑膩的玉碗,失了魂的陶醉很美……

為玉痴狂,作者描寫如此傳神。

現在,玉碗捧在了他的手裡,滑膩的玉質摩挲著他那粗糙的手指,一陣清涼浸入他的手掌,傳遍他的全身,像觸到了遠離凡塵的星星、月亮。他在人世間走了很久很久,好像就是為了這一個美妙的瞬間,他感到了從未體味過的滿足、興奮和歡樂,彷彿他手中捧著的不是一隻玉碗,而是天外飛來的精靈,和他的心相通了。他陶醉了,麻木了,把身邊的一切,把他自己都忘記了,被玉魔攝住了魂魄……

這潔白的玉就跟虔誠的穆斯林的聖潔的靈魂一樣,不容任何褻瀆。 ­

03

我三十歲左右,曾匆匆看過這本書。

那時很討厭書中的梁君璧,那個迫使丈夫離開自己的“真愛”,設計兒子在自己安排下結婚,逼迫女兒和自己心上人分開的女兒。而更喜歡那個冰心玉潔,愛情至上的獨立女性梁冰玉。

現在人到中年,再重讀這本書,再回看這兩段愛情,卻有不同的感悟。

梁璧君,剛出場時她是一個如玉雕琢,玲瓏心的女孩。她深愛她的丈夫,疼愛和她一母所生的妹妹,但是她所深愛的兩個人卻背叛了她。

破壞自己幸福生活的女人不是別人,而是含辛茹苦拉扯大的親妹妹,梁璧君的心性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她痛恨,她憤怒,她瘋狂,她的恨是愛到極點的恨。在報復心理的衝撞下,她逼走了妹妹,留下了丈夫的一具空殼,但她依舊幻想丈夫會回心轉意。

在一片荒蕪的感情廢墟中,她與韓子奇仍舊拼命的維持著,維持著光鮮的面子,撐著早已破爛的家。

妹妹梁冰玉,受過高等教育,拒絕給姐夫做妾,聲稱姐姐是前妻,自己才是正室,並可憐姐姐愚昧的。

她口口聲聲“生而為人,有權利愛”,在她眼裡,什麼都比不了愛情,他們的愛情偉大而轟轟烈烈。

她追求愛的權利,追求平等,她有錯嗎?好像沒有錯,但是她忘了,生命裡不是單單隻有愛情,還有責任、道德、人倫……

她所謂的愛情深深傷害了姐姐,韓子奇自己也說,如果沒有後來的變故,他和梁君璧會像許許多多夫妻一樣,過完一生。

梁璧君雖然沒有文化,保守固執,但她真實、善良、虔誠。

韓子奇和梁冰玉的孩子新月被留在了韓家,但梁君壁每每看到新月,就會想起她是妹妹和自己老公的私生子,因此對新月不是很好。

韓新月,她是梁碧君心中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痛。是姨媽嗎?不能是;是繼母嗎?也不算是。想愛不能,欲恨不忍,她始終在這種複雜的感情煎熬中。

也許面對出軌和背叛,沒有任何人可以要求她對韓新月視如己出。

她對兒子的謊言、對天星和新月差距太大的關愛、對楚老師和新月愛情的阻攔,的確會一點點增加我對她的憎惡。

可是當我合上這本書,對她的憎惡也就消失殆盡,剩下的只剩下可憐和嘆息。

“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是梁碧君一生最大的渴望,只是她求而不得。

《穆斯林的葬禮》: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場月之夢

04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當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而終於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當它們的每一聲跳動都是在向對方說:我永遠也不離開你!那麼,愛情就已經悄悄地來臨,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它們分開了!”

韓新月,人如其名,像天上的一彎新月,可美妙的東西總是容易消逝的。

一個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上天卻讓她又得了心臟病,但病魔卻又給她帶來了愛情。

新月的老師楚雁潮深深地愛上了她,並默默地為她做一切,他們之間的愛沒有轟轟烈烈,海誓山盟,但卻真摯感人。

他們的愛情是不被允許的。一種無法逾越的障礙擺在他們頭上。在世俗與宗教的阻撓下,這段愛情也被貼上了不可能的標籤。因為楚雁潮不是一個穆斯林,一個殘忍而又不可改變的事實。

母親對這段感情的阻擾引發她的心臟病復發,治療無效,她像花朵一樣地凋謝了。短暫的師生戀情,隨她一起葬入墳墓。

在小說中,讓人唏噓不已是,在新月的葬禮上楚雁潮為她“試坑”。

試坑是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

楚雁潮跳下為新月準備的安眠之處,跪在坑底,用手掌抹平坑底與周圍。淚水灑在黃土上,他難以自持地倒下,躺在新月終將長眠的地方,沒有力氣再站起來。

一對真正相愛的人,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死了的人解脫了,而活著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雁歸有時,潮來有汛,唯獨明月不再升起。

05

穆斯林不崇尚奢華的葬禮,他們對葬禮有嚴格的教義在裡面。

這本書總共寫了三場葬禮,霍達將最完整的穆斯林葬禮給了新月這個美好的女孩。

對於這個承受了太多不幸的女孩,也許魂歸天國是她最好的解脫,但這個世界上從此也多了一個孤單的靈魂......

韓新月離世16年後的忌日,在寂靜的山嶺間,楚雁朝在她的墳前拉起《梁祝》。

他深信新月能夠聽得到,他為了彌補以前的缺失,他記得以前新月一直想聽他拉這首曲子。

西南天際,一彎新月升起來,虛虛的,淡淡的,朦朦朧朧,若有若無……”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親吻著琴絃,述說著一個流傳在世界的東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梁冰玉在琴聲中久久的佇立,她的心被琴聲征服,揉碎了,像點點淚珠,在這片土地上灑落。”


“天上,新月朦朧”

“地上,琴聲縹緲”

“天地之間,久久在迴盪著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哺,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我很喜歡故事的最後那段文字。

結語

全書的主線是悲愴的,蒼涼的,籠罩著陰鬱的基調,雖然中間部分,有成功,有溫馨,有快樂。

悲劇,也能作為一種力量,讓我們對人性有著更深的瞭解,也啟示後來的人,後來的事。

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裡講:“最好的悲劇是將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記得作者曾說:當我一個個把他們送離人間的時候,我被生離死別折磨得痛徹肺腑…… 既然不忍但也無力改變,那唯有以隻言片語留下感想吧。

最純潔的夢想,最悽美的愛情,最痛苦的命運。

《穆斯林的葬禮》: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場月之夢

在歷史長河中,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場月之夢……

作者簡介:青兒的SKY,爽朗的不像上海寧的上海人,文藝和油膩並存的中年女性。艾小羊寫作訓練營學員,用喜愛的文字記錄下大千世界的種種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