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擔當的作家顯鳳毛麟角,而“文學評論家”卻已氾濫成災!


根據我的觀察,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的作家十分稀缺,簡直是鳳毛麟角,而所謂的“文

有擔當的作家顯鳳毛麟角,而“文學評論家”卻已氾濫成災!

學評論家”卻在中國大地上已經氾濫成災了……

首先,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變得十分珍貴了。

我國有很多著名作家,但是,這些作家所寫的作品大都是以娛樂大眾或娛樂自己為目的,真正關注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作家卻不多見。作家越來越失去了社會責任感。一篇疫情期間的《方方日記》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坦誠地講,方方日記的文筆談不上多麼優美,但它卻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因為《方方日記》是關注社會的作品,方方也是十分罕見的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物以稀為貴,正因為稀少,所以變得如此珍貴。

有的作家會說:“她抓住了時代背景,假如我當時在武漢,我也能寫出比他更積極,更全面的日記!”,那未必,承擔社會責任,會要付出代價的,是有風險的。方方承擔了多大的風險,捱了多少罵,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這也難怪,現在的作家都不敢涉及社會問題,只能在情感上打轉轉,要麼就去寫“穿越”、“盜墓”、“科幻”、宮廷鬥爭、家長理短,總是離社會話題越遠越好,幾十年之後,幾代人之後,我們的祖孫後代在回顧我們這段歷史的時候,必然會尋覓那些對社會有促進作用的作家,很遺憾,少得可憐!作家現在除了那點名氣和豐厚的稿費、顯赫的地位外,隨著歲月的流逝,再也剩不下別的了……這是作家的悲哀。

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說:“當我臨終的時候,我會坦然地說,我是作家,其他的都可以儘可忘掉。”最終,有這個勇氣的作家恐怕不多吧!

這種現象的產生,不是我們的國家制度,因為我們的政府是允許不同聲音出現的;究其根源就是那些“真正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興風作浪……所以,作家們有為社會服務的心,卻被這些人嚇破了膽子,這能怪作家這個群體嗎?

不涉及社會問題的作家,照樣會擁有大量的讀者群。哲學家叔本華說:“少看那些暢銷書,那些寫給傻瓜看的東西,總能找到大群讀者。”

其次,“文學評論家”已經氾濫成災了。

1“文學評論家“”的門檻越來越低以及其根源。

現在社會上存在大量的“文學評論家”,其中有初中畢業水平的村婦,有高中沒讀完的做自媒體的大哥,有高三學生,有社會公職人員,有作家,有大學教授,還有編輯……誰都理直氣壯,誰都可以當作協主席,作家方方的老師,把方方當成小學生,指手畫腳,批得一文不值,這簡直成了一個笑話!

“文學評論家”的門檻越來越低了,誰都可以當,而且以此為榮,沾沾自喜,好像比別人高人一等。

作家王小波在他的小說中談到了過去農村出現的一個現象:“每個人都在數落別人,每個人也都在被數落,這種現象形成了非常粗的紐帶,把所有的人固定在了一起,婚喪嫁娶無不看別人的眼色,一個人不可能做出自己的決定。”“數落別人”已經成了大家普遍的快感,感覺很過癮……所以,“文學評論家”氾濫成災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2 “文學評論家”氾濫成災的危害

《方方日記》並不完美,它對社會的積極意義就是刻畫了災區人民的痛苦和無奈,以及她對某種社會問題的看法。當然,也有很多缺點和不足。美籍華人看到日記中人們的痛苦與恐懼後,就會十分重視這次疫情,所以,華人都能主動並自覺地帶口罩,被感染的人相對較少,而美國人最初依然持懷疑態度,根本不把疫情當回事,結果被感染的人數很多,這不是他們愚蠢,而是不夠重視。

令人奇怪的是:很多“文學評論家”只抓住了《方方日記》中的弱點,大肆渲染與攻擊……

3 “文學評論家”的謬論根源和表現:

(1)用自己的淺薄來做出片面的結論

作家周國平說:“我們所看不懂又無法理解的一切或許只是我們的膚淺,而不是因為別人‘愚蠢’”

他還說:“一個精神世界比別人的精神世界淺薄的人,他永遠看不見別人所具有的,超越他自己的那部分精神高度!”

很多人因為自己的無知而淺薄,所以,看到別人的長處,那就不在他的認知範圍內了,他沒見過,所以,那就是醜陋,是邪惡!

(2)用“假帽子”做武器,把人一棍子打死,永不翻身。很多人普遍的共識就是:“這是精緻的利己主義,是消費大家的同情心,利用了大家的同情心。”這個“武器”很好,它可以用來打擊任何出名的作家或學者,然而,這句話卻經不住推敲。

英國著名作家毛姆在小說《人性的枷鎖》中說:“隨著年紀漸長,你會發現要能勉強棲身於世,第一要務就是認清人性必然是自私的。你要求別人無私奉獻,要求他們犧牲自己的願望來滿足你的願望,這是荒謬透頂的想法。”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其自私的一面,自私並不丟人。如果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也能給自己的名譽和收入帶來好處,比只為自己不為社會要高尚得多。

我們會看到這種現象:某知名人士總是喊愛國敬業的口號,但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外國,並在國外享受富裕的生活,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並不少見,很多,我們能因為他疼愛自己的孩子,送孩子上國外而否定他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嗎?既然我們能容忍這些人,難道我們就不能容忍方方因《方方日記》而出名,或獲得稿酬嗎?這就有失公平了吧!

(3)用“文學”唬人

有人提出:《方方日記》既不是小說,也不是紀實文學,是個“怪胎”。

作家王蒙在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中說:“任何文學流派都會有優秀的作品出現。”

什麼是優秀的作品?所謂優秀的作品就是指對社會有積極意義的並擁有很多讀者的作品,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只有積極意義,沒有讀者或者只擁有“象牙塔頂”上的少數讀者的作品不能算優秀作品;同樣,只擁有大量讀者,而沒有實際社會意義和價值的作品也不屬於優秀作品。

(4)用某教授的名氣來壓人

絕大多數教授是愛國的,也是愛我們的社會的,但總會出現極個別所謂的教授,學問越大越糊塗了,或許長期生活在“象牙塔”的原因,他們的舌頭好像被象牙塔給卡住了一半,說出來的話就像“鳥語”,網民們看不懂,好像有意讓大家犯難,他們比魯迅還“魯迅”,好像只有這樣方才顯示其學問之高深莫測。好像嘴巴里含著個棗核子,思想觀點含混不清,也難怪少部分剛大學畢業或研究生畢業的學生不會說人話了,就是跟這幾個別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所學的……

(5)用杜撰的“新概念嚇唬人”

有的人把有擔當的作家稱之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把擁護有擔當的網民朋友稱之為:“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且還做了詳細描述:說這樣的人一般都是社會的憤世嫉俗的失敗者,他們想殺富濟貧,重新瓜分社會,主張利益的平均分配,唯恐天下不亂……這帽子好大,好沉重,膽子小的人,也不敢出來主持正義了,這樣就會孤立一部分人,瓦解和分化一部分人,更有利於達到他的個人目的和私慾了,這樣,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

正因為“文學評論家”已經氾濫成災了,他們掌握了網絡的話語權,完全可以眾口一詞,眾口鑠金,這樣,就必然造成作家們不敢說真話,不敢說實話,要麼說一些隔靴搔癢的話,要麼唱喜歌,要麼沉默,要麼旁觀,要麼隨大流,要麼專注於研製“心靈雞湯”,要麼陶醉在“情感大戲”之中……結果是:有擔當的作家越來越鳳毛麟角了……

所謂的“文學評論家”讓作家們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了,戴爾·卡耐基說:“我活了50多歲,如果問我在生活中學到了什麼的話,那麼,我的回答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和任何事可以給你帶來平靜’”

“文學評論家”的泛濫成災,對廣大有良知的作家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因為作家們越來越平靜了……

不倒翁 2020,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