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草船借箭的人並不是諸葛亮 而是孫權


歷史上草船借箭的人並不是諸葛亮 而是孫權

至今訛傳,孔明草船借箭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國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大家一提到他,便想起了《三國演義》中“草廬三顧”、“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等故事。然而“草船借箭”之人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作為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對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繪是極端生動的。小說中,諸葛亮藉著滿天大霧,把二十隻戰船開到曹軍寨前擂鼓呼籲,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動,便派弓弩手放箭。成果,諸葛亮輕易地得到了十萬多支箭,不只挫折了周瑜的暗殺,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軍事力量。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儘管傑出了諸葛亮性情、道德、功業等的活躍方面,但又過於誇張,把他描繪成才智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據史料記載,“草船借箭”的實在情況是這樣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兩軍對峙一個多月沒分輸贏。一天,為了調查曹軍動態,“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側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孫權起先料不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弄得船要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設法讓船身得到平衡。

歷史上草船借箭的人並不是諸葛亮 而是孫權

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意圖是為了傑出諸葛亮的謀略罷了。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以後,大家就以它作為衡量、評論三國人物的標準,並且平民大眾家只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郭燦金 張召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