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驚天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文化淵源?

用戶7265397505190


摘要: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驚世驚天龜甲片,神奇神秘卜辭骨.十萬枚,燦爛放光芒,四海馥。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的發現石破天驚,改寫了中國歷史,就像是一個近世神話。它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市,它是殷商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一、甲骨文”名稱的由來

甲骨文發現後,在最開始的研究中,有多種不同的叫法,如“龜,契文”還有以甲骨文的內容命名的,如羅振玉先生的作品《殷商貞卜文字考》,“貞”在商周兩代的意思,就是占卜。

20世紀20年代初,陸想德在《甲骨文之發現及其價值》一文中,首次使用“甲骨文”。這個命名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甲骨文”得以正式命名。

二、龜雖壽三千歲,永不朽在文字

甲骨文是以龜甲和獸骨組成的,字就刻在這些龜甲和動物骨頭上。因為碰到了王懿(yi)榮甲骨從不值錢的“藥材”一變而為珍貴的研究資料,避免了人為的繼續毀滅。一個多世紀以來,殷墟出土甲骨約達15萬片,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寶貴的篇水有源,木有本。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源頭活水和生長之根,它的發現、推廣、考釋,成就了一片甲骨驚世界”的中國傳奇。

甲骨文的發現撬動了殷墟上覆蓋了3000多年的泥士,引發了自1928年開始的歷時80多年的殷墟科學發掘,古老的殷商王朝埋藏在歷史深處的隱秘世界逐步顯現在世人面前。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因病得“福”發現“龍骨

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可是它的發現過程,卻是十分偶然而又富於戲劇色彩的

1899年,清朝的南書房行走、國子監祭酒王懿(y)榮,患了傷寒,用了許多藥都不見。後來,大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藥方上有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以前從未聽過,便吩咐家人拿包“龍骨”看看。

誰也沒想到,就是緣於這一點“好奇”舉動,開啟了我國古文字研究的又一嶄新領域。從藥店買回沒被搗碎的“龍骨”,王懿(yi)榮發現上面有很多刻痕。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他翻開史料典籍,反覆揣摩,發現上面的一些奇異的線條與青銅器上面的金文有些相似。

王懿(y)榮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它們並非什麼“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最辨識出的是“雨、日、月、山、水”等幾個。

由此,王懿(y)榮決定對“龍骨”進行深入研究,並向外界高價收購帶字的甲骨。他先後共收購了1500餘片甲骨,經過考釋,他初步斷定刻在甲骨上的“線條”是殷商時期的文字。後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人為“甲骨文之父


V思維視覺


“一片甲骨驚天下”,歷經120年,甲骨學已然成為海內外學術界關注的一門國際顯學。這3000多年前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獻遺產,更是世界文化庫藏中熠熠生輝的瑰寶。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誌著世界對甲骨文重要文化價值及其歷史意義的高度認可。

2019年10月起,甲骨文迎來了發現120週年的紀念時刻。一系列紀念活動隆重展開,10月18日至20日在甲骨文故鄉河南安陽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長達兩個月的大型甲骨文文化展,11月1日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年座談會。這是甲骨文發現以來中國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系列紀念活動。

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文字體系一脈相承,綿延發展,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並對中國人的價值認同、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所言:“殷商甲骨文可藉以透視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社會生活景緻,尋繹中國思想之淵藪、思考中國精神之緣起、探索中國信仰之源頭,追尋中國傳統文化特質與文化品格之由來,在無形中滋養著我們的價值觀。”

海內外學者匯聚“甲骨文故鄉”

安陽小屯,清晨的陽光照射在洹河南岸的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彷彿能感受到3000多年前王朝都城的氣韻。

殷墟以小屯村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分佈,包括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和殷墟博物館。遺址中,一塊刻有“甲骨文發現地”的巨石靜靜佇立,向人們講述著甲骨文被發現、發掘的傳奇過往。

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中,一位滿頭華髮的老人看著展廳中的甲骨文物,久久凝視,似乎沉浸於自己的思緒中,她就是最早發現甲骨文出土地的羅振玉先生的孫女、83歲的羅琳女士。

“每一次來到小屯,來到殷墟,都是一次心靈的溝通,不管是懷念還是傾聽,在我心裡都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羅琳告訴記者,站在這,她感受到3000年文明的歷史滄桑,更能體會到祖父在探明甲骨文出土地時的心情。

光緒戊申即1908年,羅振玉經過多方查證得知甲骨文出土地為“洹濱之小屯”,隨後他派堂弟和內弟來到小屯村,從而率先探明瞭甲骨出土之地為河南安陽小屯村。羅振玉還正確考訂出甲骨出土於商代晚期都城,屬於殷商王朝遺物。甲骨文出土地和性質的考訂,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甲骨學奠基者。

羅琳說,祖父痴迷於甲骨文研究,曾收集甲骨3萬餘片,並研究、整理與刊佈甲骨文字,晚年甚至希望定居安陽,潛心鑽研甲骨文,但由於時局動盪未能如願。羅琳曾在祖父的一本書上發現一行小字,帶給她震撼:“龜雖壽三千歲,永不朽在文字”。是啊,殷王朝早已成為久遠的歷史,但文字卻永不朽,它埋藏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延綿不絕,代代相承。

從“一片甲骨驚天下”,120年來,幾代學人傾注了無數心血。宋鎮豪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甲骨學120年曆程有光輝也有磨難,作為冷門絕學,早期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屈指可數。“劉鶚曾被流放新疆,羅振玉曾流亡到日本但仍進行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在抗戰期間堅持研究甲骨文,我的老師胡厚宣先生奔走南北進行整理收集。甲骨文120年來的研究之路很艱難,但經過磨難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學問,練就了甲骨學人堅忍不拔的信念。”

前輩甲骨學人的精神,始終激勵著今天的甲骨學研究者。10月18日至20日,在甲骨文故鄉安陽,集中外甲骨文學者於一堂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結出了豐碩成果。研討會上,中外學者提供了近70篇論文,涉及甲骨文研究的各個方面,包括甲骨文字考釋,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以及甲骨文的分類、斷代、整理、綴合、辨偽和信息技術的運用等方面,展現出甲骨學研究的現狀和水準。

“這次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甲骨學者熱烈響應,參會者中,既有長期堅守甲骨學研究的學術前輩,更有一大批後起之秀,有來自考古學、古文字學、語言學、信息科學領域的,還有美術、藝術類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大家切磋交流,相互啟發。我感受到甲骨學是冷門不冷、絕學未絕。”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黃德寬說。

要將甲骨碎片還原成完整的甲骨,進而解讀中國的文化傳承密碼,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用現代手段為綴合提供參考的可能,安陽師範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的講師張展的論文《計算機拼接甲骨圖像技術綜述》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關注。此外,美國羅格斯大學終身教授陳光宇的研究成果《甲骨刻辭填色的拉曼光譜分析》、首都師範大學副研究員莫伯峰的論文《利用深度神經網路判別甲骨文字體的初步測試——以字形為依據》等,都提供了以科技手段研究甲骨文的全新思路。

“這次甲骨文國際研討會呈現了新時代‘冷門絕學’發展的新氣象。”黃德寬總結道,“學者們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日趨精細化,突出表現在甲骨文的綴合、甲骨資料的再整理和已有資料的再清理方面。同時,基於新材料、新認識,反思甲骨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比如關於‘兩系說’的討論,對一些常見的甲骨文字的再分析;比如‘吉’這個字的討論等。同時,我們還看到科技手段在甲骨學研究中的運用也是一個新趨勢,讓我們對未來更進一步利用科技手段來研究解決甲骨文問題充滿了憧憬,也充滿著期待。”

120年甲骨學“絕學未絕”

甲骨文發現至今的120年中,時代風雲變幻,學者們始終傳承守護著甲骨文研究,使這門古老又嶄新的學問絕學不絕。一代代學者深鑽細研,在甲骨學各個分支作出獨特貢獻。

甲骨學研究與殷墟考古密不可分。1928年秋季,剛剛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董作賓對殷墟遺址進行了調查勘探。從此之後,史語所考古組每年春秋兩季在殷墟進行科學發掘。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0年進行了15次殷墟科學考古發掘,發現大量珍貴的甲骨文材料。

抗日戰爭期間,處於淪陷區的殷墟遺址陷入無政府的盜掘狀態,大量殷墟出土遺物再一次嚴重流失到海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尤其是自1959年在安陽設立了殷墟考古工作站之後,1961年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殷墟考古發掘走上了正軌。1973年3月至12月,在小屯村南地出土甲骨5041片。這是自1936年發現“YH127”坑後,又一次意義重大的甲骨窖藏發現。

在國家博物館的甲骨文文化展上,專門設置了三面展牆以及展櫃,致敬120年來甲骨學者們的卓越成就。甲骨文第一本著錄《鐵雲藏龜》作者劉鶚,甲骨文研究第一本著作《契文舉例》作者孫詒讓,甲骨文第一本字典《簠室殷契類纂》作者王襄,他們開風氣之先,為甲骨學的誕生和草創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甲骨四堂”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都是中國近代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為甲骨學研究作出重大貢獻,因名號中都包含一個“堂”字而得名“甲骨四堂”。1939年,著名甲骨學家唐蘭在《天壤閣甲骨文存》中說:“卜辭研究,自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新中國成立後,為甲骨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陳夢家、唐蘭、商承祚、於省吾、胡厚宣則在“甲骨四堂”研究的基礎上,將甲骨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陳夢家補充並糾正了董作賓的甲骨斷代觀點,提出“三個標準”和“九期分法”,在文字考釋和商代宗教禮制等方面有所建樹;唐蘭用自然分類法和偏旁分析法研究古文字,考釋出100多個漢字;商承祚21歲即出版《殷墟文字類編》,王國維評語“此書可以傳世矣”;於省吾善運用古文字校訂先秦典籍,被譽為“新證派”代表;胡厚宣在蒐集、整理和刊佈甲骨文資料方面成就斐然,開創了分期分類的甲骨著錄編纂體例,擅長結合遺址、殷商史進行研究。

學術研究的基礎是史料的蒐集、整理與刊佈。影響最大的就是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1978至1982年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的《甲骨文合集》,共13巨冊,收錄殷墟甲骨41956片,是目前收錄甲骨最多的一部大型著錄書。

 

有學者對浩瀚的甲骨文資料和上萬條研究目錄,進行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式的蒐集、追索,並進行全面系統的爬梳整理,諸如《殷墟卜辭綜類》(1967年)、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1989年)和《甲骨學商史論著目錄》(1991年)、 《百年甲骨論著目》(1999年)等。這些著作不僅為甲骨學者,而且還為其他學科學者利用甲骨文材料,深入發掘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極大方便。

2011年,由宋鎮豪主持、歷時8年完成的11卷本、688萬字《商代史》推出,通過地下掘出的史料,將中國的上古信史從公元前841年又上推了1000多年,填補了商斷代史著的空白,也補上了中國上古史體系的重要缺環。

甲骨文仍有許多尚待解決的難題,但是如今,國家層面的重視前所未有。

甲骨文研究呈專題化、精準化、系統化、規模化和數字化。國家社科基金“大數據、雲平臺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項目實施,教育部、國家語委牽頭組織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科研”項目啟動,推動甲骨文研究進入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的新階段。

新的里程碑:甲骨文大數據平臺

120年來,甲骨文引起國際國內學術界的極大關注與深入探索,研究成果浩如煙海。中國以及日、美、加、英、法、德、意、韓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位學者寫下的甲骨文論著總計有20000多種,甲骨文研究已經成為國際性顯學。

 

但是,如何讓這些蔚為大觀的文獻成果便於檢索、利用?如何讓全世界甲骨學者獲得第一手可信的甲骨文著錄信息?

在國際研討會開幕儀式上,“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的發佈,解答了這些疑問。

“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和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合作建設,包括“三庫一平臺”, 即甲骨文字庫、著錄庫、文獻庫 和甲骨文知識服務平臺。這 一 平臺為甲骨學研究提供 大 數據支持,標誌著甲骨 學研究進入智能化時代。

 

宋鎮豪介紹,甲骨文發現120年來,相關資料浩瀚紛雜,資料獲取難度大,一般人不易進入。“殷契文淵”平臺是世界上現有資料最齊全、最規範、最權威的甲骨文數據平臺,對全世界免費開放,改變了過去甲骨文研究的“窘境”,任何對甲骨文感興趣的人都可以藉助這一平臺認識、學習、研究甲骨文,這是甲骨學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平臺從2016年開始建設,目前完成了第一期建設任務,對甲骨文相關的基本數據進行了整理,包括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以來120年間公開發表的論文、學術會議論文、碩博論文等2萬多篇,246種甲骨著錄。平臺建設的第二期任務將對基礎數據進行補充,並進行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研究,包括甲骨文知識圖譜、甲骨文檢測與識別、甲骨自動綴合系統、甲骨文獻的全文檢索等。

大數據平臺的建立為甲骨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對甲骨文的綴合、釋讀都將是革命性的進步。宋鎮豪認為,數字化、可視化將是甲骨學發展的重要方向,應當重視文理結合、跨學科、同方向、開放式的協同創新攻關,加強甲骨文獻資源數據庫與智能深度識別甲骨文字信息應用平臺的建設。

“甲骨文研究正朝著‘數字甲骨驚天下’的方向邁進。”宋鎮豪說,“這個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凝聚了老一輩甲骨文研究者的心血,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到甲骨文的研究當中來。”

 

讓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來

在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化·傳播·創新”甲骨文文化傳播與發展主題論壇,圍繞如何推動甲骨文的文化傳播和創新設計,如何讓甲骨文在互聯網時代煥發青春,如何被更多人喜愛而展開討論。

首款甲骨文設計字庫,活潑有趣的甲骨文創意表情包,將古老文字製作成動畫、賀卡,甚至做成嘻哈歌曲……將3000年前祖先使用的文字融入當下設計潮流,這些,都出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之手。

 

論壇上,當陳楠向與會者展示自己設計開發的甲骨文系列表情包時,會場內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這些甲骨文表情包,有的依託甲骨文現有文字,將其轉化成更直觀形象的動物,再配上流行用語;有的進行了再創造,生動有趣。

陳楠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數字化甲骨文設計”的研究與創作工作。2017年,他設計的首套甲骨設計字庫正式上線,同時還把甲骨文設計成表情包、動畫、賀卡、手機殼、絲巾以及嘻哈歌曲等,帶動了大量年輕人關注中國傳統文化。

此次紀念甲骨文120週年系列活動的徽標,也由陳楠設計,標誌採用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龜甲外形,中心圖案為甲骨文的“見”字(同“現”),其形如人跪坐而視,既體現“發現”主旨,又有“敬畏回望”之內涵。

“年輕一代其實非常熱愛傳統文化,只是許多人缺少接觸的機會。”陳楠說,“這些甲骨文表情包選取的是年輕人喜歡的詞彙,應用了甲骨文的文字原理和圖形,添加了今天的創意設計,可以理解成用現代設計語言包裝起來的古代文明,找到一個傳承古文字的路徑,使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截至2019年9月底,甲骨文表情包在互聯網上的發送量已經達到132萬次,下載量超過16萬人次。

 

近些年,在推進甲骨文和漢字文化傳承、普及、走向公眾方面,許多人在做積極嘗試。論壇上,小象漢字的創始人劉良鵬介紹了他如何從孩子的需求中看到甲骨文文創的價值,從而設計了廣受歡迎的《甲骨文遊戲字卡》;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常務副院長桂帆介紹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加入甲骨文元素,通過形象的描述,讓文字在學習者的腦子裡構成一幅畫,讓文字鮮活起來;被稱作“漢字叔叔”的美國人斯睿德展示了他建立的漢字字源網站,通過將甲骨文、金文等古漢字掃描錄入,建起了一個古漢字數據庫,廣受歡迎……他們用自己的創意和行動詮釋瞭如何真正讓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來。

這些嘗試,讓甲骨文從高深學問走入大眾文化,體現出甲骨文獨特的時代價值,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基因,始終流淌在我們的精神血脈中。


奇門蔡大仙


關於甲骨文的發現,有一段傳奇故事不得不說!

1899年,居住在北京的王懿榮得了病,一位老中醫給他開的處方中有一味藥叫“龍骨”。家人到藥店抓藥回來,王懿榮驚奇地發現,那味所謂的“龍骨”上竟然隱隱約約地刻著一些符號。

這上面怎麼會有這些符號呢?對古代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他喜出望外,立即親自趕往藥店,問老闆“龍骨”的來歷,並將藥店裡的所有“龍骨”全部買下。

回家後,王懿榮對“龍骨”上的刻痕細細辨認,發現這些符號很像我國上古時代的象形文字。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他確認了自己的發現。那些骨片並非什麼“龍”的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上面刻的符號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一片甲骨驚世界”,王懿榮因此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王懿榮保存的甲骨大多數都轉給了他的好友劉鶚(即《老殘遊記》作者)。後來劉鶚又蒐集到了不少甲骨,他收藏的甲骨總數達到了5000餘片。

1903年,劉鶚首次將這些甲骨文字刊印成書,這就是《鐵雲藏龜》。沒過多久,學者孫詒讓以《鐵雲藏龜》中的甲骨資料為基礎,著成《契文舉例》一書,這是首部有關甲骨文研究的專著。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大家好,我是六言國學。作為一名文化領域的原創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片甲骨驚天下”什麼意思。

甲骨文,是指刻寫在龜甲獸骨之上的文字,是漢字的鼻祖,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

發現:清朝光緒年間,金石學家王懿榮因患痢疾到藥店買“龍骨”,意外發現了年代久遠的獸骨遺留,大量收購後研究推測其為殷商之物,翻開了甲骨學的第一頁。

意義:甲骨學研究涉及領域廣泛。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評價,甲骨文與金文、戰國秦漢簡帛文字以及今天的漢字一脈相承,對中國歷史發展、思想意識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中國近現代以來的民族文化影響深遠。

文化淵源

現有的甲骨刻辭大致可分為兩類:占卜刻辭和記事刻辭。

殷商時代是一個鬼神崇拜的時代,上至國家大事,下到家庭生活,都要用甲骨進行占卜來預測吉凶禍福,並將所問之事刻於甲骨,這就是占卜刻辭。

而記事刻辭則是人們以特有的記事文例形式,在龜甲獸骨上刻寫下文字,並貫以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信仰追求。

近代淵源:三千多年來安陽殷墟附近一直也都有甲骨出土,但是卻一直被人誤作為藥材來使,當時的人們叫它“龍骨”,用來治療跌打損傷和膿瘡。直到1899年秋天,清代學者王懿榮在“龍骨”上發現了細小的刻畫,這才給甲骨文驗明瞭正身,讓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在20世紀初的學術界引起了一場“大地震”,震驚天下。

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一起討論。


六言國學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時出現的文字,記錄商朝人占卜活動的文字,到現在已經是三千年了,由於它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因此被命名為甲骨文。





詩蘭朵國際家居


“一片甲骨驚天下”說的是發現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與甲骨學,是重建中國上古史,透視三千年前殷商社會生活景緻,尋繹中國思想之淵藪、中國精神之緣起、中國信仰之源頭、中國傳統文化特質與品格之由來、中國藝術美學之發軔最真實的素材。

所以說,發現甲骨文,對了解三代歷史打開了一道方便之門,我們能更接近歷史了。

甲骨文的歷史

國家圖書館現收藏有35651片甲骨,約佔甲骨存世總量的四分之一,經常會有一些展覽,可以去參觀。

甲骨文是我國商周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有極少數用朱或墨寫成。1899年發現於殷墟,也就是河南省安陽市西郊小屯村的商王朝故都,所以又稱“殷墟文字”。

這種文字主要是公元前1300至前1028年,即盤庚遷殷至紂王末年之間,殷人占卜的記錄。

1、甲骨文上有字,字是怎麼來的?

《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

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2、誰發現的甲骨文?

王懿榮(1845-1900),近代金石學家、鑑藏家、書法家,甲骨文發現和收藏第一人,出身仕宦世家,其祖父官至山西巡撫(從二品,省部級)、父親官至四川成綿龍茂道(正四品,副省級)。

王懿榮青少年時泛涉書史,喜歡古書古物,不好治經(研究四書五經)。同治二年(1863)以議敘銓戶部候補主事(議敘是清朝一種任用保舉非科舉人員為官的方式),王懿榮因其岳父黃熙庭在知縣任內捐辦天津海防有功而入仕。

王懿榮曾參加過八次鄉試,於1880中進士,後累功升至國子監祭酒。

王懿榮於1899年發現並開始收藏殷墟甲骨,通過古董商收購甲骨約1500片,不過其在世時只以收藏、鑑賞甲骨為樂,並未對外公佈甲骨資料。

3、除了國內,其他地區有甲骨文嗎?

2015年,墨西哥州的考古發現了瑪雅遺址中,刻畫在石頭上的84各象形文字,這些文字距今已經有超過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對比起來,剛好是我國的殷商時期。

瑪雅遺址中出土的很多東西,都帶有明顯的中國殷商時期的印記,青銅器向華夏人,同樣對玉器十分的喜愛,一些用具上所刻畫的圖案,也與殷商遺址出土的用具圖案相似。

最早幾批殷墟甲骨都是經濰縣古董商轉賣到收藏家手中的,有範維卿、範壽軒、範春清、趙執齋、王緝等多人,出場最多的是範維卿。濰縣商人雖以掙錢為目的,但是客觀上起到了保護殷墟甲骨的作用。

不過由於甲骨暴利可圖,濰縣商人對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之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保密達九年,充分體現了商人狡猾逐利的一面。

甲骨文的的現狀及傳承

甲骨文是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迄今為止,共發掘出土154600餘片,約有4600多個單字。

1、現狀

在這4600多個單字中,經考釋而公認的有1700個左右,仍有2900個左右的單字不識。

研究證實,甲骨文是目前中國歷史上公認現存最古老而自成體系的文字。

西方流行的觀點是“中國文字是埃及傳入的,這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國學者德經,他將漢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對比後認為,中國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啟發而形成的。

2、目前中國文字地位

中國文字出現的歷史當屬世界領先。巴比倫的楔形文字產生於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產生於4100年前。

而隨著中國考古不斷的新發現,漢字的起源時間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沒有文字,雖然還沒有定論,但是許多夏王朝紀年範圍內刻畫符號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線索,如二里頭文化刻畫符號、陶寺文化朱書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崗刻畫符號等,有的已具有類似文字的性質。

因此,我們認為夏代至少出現了文字的萌芽。不僅如此,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發現了17個距今7000多年的刻畫符號,也為研究中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

【結語】

甲骨文發現後,學者們通過對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證明了《史記·殷本紀》的可信,證實了司馬遷撰寫的商代歷史絕非向壁虛構,從而又極大地提高了《史記》中有關夏朝歷史記載的可信度。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正以《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為線索,探尋夏代的歷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證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歷史,甲骨文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十二十頁


中國語言特色。

驚世界。當時中國備受欺凌,民族自信心到了史無前例的低谷。

甲骨文的出現讓遙遠的商代繁榮展現在我們面前。

甲骨文是目前為止中華文化最早的發源地。

但是要說影響力多大,也不能無限放大,還是需要全民科技和實力的提升。

隨著甲骨文的解讀和出土文物的增加。商代血腥的祭祀儀式,讓人不寒而慄。未成年的孩子奠基用,砍掉手腳更是普遍現象,出土的人大多肢體殘缺。要說驚世界,這點倒是挺讓人震驚的。

一些人選擇性展示和表達。只說好的。掩蓋不好的

看到中國一些古董被炒的很熱,把聰明才智都用在造假和鑑定上了。很是痛心。

一些人不是研究探索,而是複製粘貼,顯得自己很厲害。甲骨文成了他們炫耀和愚弄別人的工具。


2019年的硃紅兵


甲骨六驚。

第一驚:漢字起源添新證。明確證明甲骨文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文字。

第二驚:漢字源流愈分明。在此之前《說文解字》是早期漢字的權威解釋。甲骨文的發現糾正了說文的很多錯誤。加上與後期出土的鐘鼎文、簡牘帛書文字的研究,漢字的源流愈加清晰。

第三驚:探索遠古文明又邁進了一大步。

第四驚:奇妙的想象,神妙的結構,美如圖畫般的像形特徵。

第五驚:神秘的占卜,無形中記錄了政治、軍事、人文、自然、天文、氣候等難能可貴的遠古信息。

第六驚:發現於世紀之交,中華民族正經歷歷史性的黑暗和低谷,否極泰來,當然也是復興的開始。


金剛7894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上發現了早期文字——甲骨文。這成為研究殷商曆史的重要依據。通過對這些甲骨文的研究,使商朝從傳說到有實物證實存在,將中國有實物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上千多年,並印證了司馬遷的《史記》對商代歷史描寫的基本準確性,震驚了當時世界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所以說“一片甲骨驚天下”。


孤竹逍遙遊


穿越三千年的歷史,甲骨文的發展仿若星辰,照亮了我們與殷商展開對話的一幕幕瞬間。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寶藏,展示了中華文明發展的精神脈絡;代代綿延,是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賡續,滋養了寫在中華基因中的文化氣質底蘊。

“一片甲骨驚天下”。作為中國已知的最早成體系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蘊含著漢字的主要造字方法,也奠定了漢字方塊形態和發展框架。120年間,甲骨文的保護與傳承,浸透著一代代研究者解碼千年文明的心血。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怎樣更好地發展甲骨文字研究,這個重要命題擺在當代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