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中國 敦煌學在世界

一、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

敦煌位於祖國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地處甘青新三省區的交界地帶。在古代敦煌是絲綢之路上最大的交通樞紐。 從敦煌東北行,過安西,可通往中原地區;西出陽關,沿絲綢之路南道與新疆的若羌縣(鄯善)相連;西北出玉門關,沿絲綢之路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羅布泊地區;敦煌向南行經過阿克塞,翻越阿爾金山,可達格爾木。

敦煌地處河西走廓的最西端,是絲綢之路上的明珠,是文化的寶庫。河西走廊天然的地理位置(北面內蒙古高原南端的一系列山脈: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南面是祁連山,這之間是天然的長條形地理通道。)北面為沙漠,南面為青藏高原。

敦煌在中國      敦煌學在世界

河西走廊地形圖

河西走廊是古代國際大通道(東到長安,西接西域,向西中亞、西亞,如波斯、阿富汗;向北歐洲;向南印度。)古老的華夏文明與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匯流之區,是國際通道絲綢之路的主動脈。

敦煌在中國      敦煌學在世界

古絲綢之路

敦煌在絲綢之路上的位置 (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大河西重鎮,敦煌就是最西端的絲路明珠。) 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就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

季羨林先生《敦煌學、吐魯番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講到:

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關於敦煌二字的解釋:東漢應劭解釋“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敦煌得名的本身就與絲路交通的開闢息息相關。

敦煌在中國      敦煌學在世界


二、敦煌學的緣起

敦煌在中國      敦煌學在世界

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王圓籙


敦煌學的發端,是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第17窟)的發現密切相關。公元1900年6月22日(農曆5月26日),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王圓籙僱了幾個夥計清掃堆積在第16窟甬道中的積沙時,意外的發現了藏經洞。

敦煌在中國      敦煌學在世界

莫高窟第17窟


從此開始,在1907-1914年,英國人斯坦因(Aurel Stein)、法國人伯希和(Paul Pelliot)、年日本人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人奧登堡(S.F.Oldenburg)等接踵而至,將數萬件精美的文書和絹畫等文物掠往國外。

敦煌在中國      敦煌學在世界

藏經洞內的敦煌文書


敦煌文書的流散

1907年英國斯坦因取走第一批寫卷;

1908年法國伯希和又取走一批寫卷;

1909年秋,伯希和竟將他取走的敦煌寫卷在北京展覽,羅振玉、王仁俊、蔣伯斧等學者看到大為吃驚;

1910年清政府開始押運經卷,但遭到極大破壞;

1912年日本橘瑞超、吉川小一郎竊走1000卷左右;

1914年斯坦因再次竊走一批寫卷;

1914—1915年間俄國的奧登堡多次到敦煌竊走18000卷左右;

三、敦煌學一名的提出

“敦煌學”一名則是國學大師陳寅恪於1930年首次提出來的。是年著名學者北平師範大學教授陳垣完成了《敦煌劫餘錄》一書,遂請陳寅恪先生為之作序。陳寅恪在序言中說:“一時代之學問,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自發見以來20餘年間,東起日本,西迄英法,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範圍,先後鹹有所貢獻。”

回眸百年敦煌學歷程,敦煌學研究從小到大,從零到系統,從無序到有組織、有規劃, 研究保護相得益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如今,研究的重鎮與高地都在中國。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幾代學者的推動。敦煌研究院已多次舉辦敦煌學國際研討會,使敦煌學更加深入人心。也印證了季羨林先生的那句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