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是社會現實的寫照,也暗示了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小丑

這部電影試圖合理的向我們說明小丑是如何誕生的,他可能只是一個普通人,最終在接連的打擊下一念成魔。亦或是他只是一個有臆想症的精神病患,電影提供了小丑誕生的多種可能性。小丑這部電影就像是社會現實的寫照,在經歷一系列的挫折打擊後,徹底瘋魔,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或許我們更應該向電影裡面小丑曾經的同事,那個侏儒多學習學習,他比起小丑甚至連身體都是有缺陷的,在那樣的社會下他所受到的打擊、嘲笑、生存不會比小丑少。

《小丑》是社會現實的寫照,也暗示了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小丑


其次,亞瑟懷著一個做喜劇演員的夢,還有一位他粉了多年的愛豆。這些微弱的光亮和溫暖,支撐著他在垃圾遍地、鼠患氾濫、臭氣熏天還有流氓遍地的哥譚市努力地生存。但凡他還能保存其中的一點點愛和光明,他都不會徹底地踏入深淵。在面對孩子時,亞瑟還是很自然的逗他們笑,公交車上小孩的母親向他說不要騷擾他的孩子,這句話本來正常,但對男主來說,這句話很搞笑,意為“我只是在逗他開心啊,我懷著滿滿的善意”。

《小丑》是社會現實的寫照,也暗示了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小丑


但他的”逗人笑“沒有得到認可,所以他的笑是掩飾自己的尷尬,疑惑,但這疑惑始終沒有消失,都是他“黑化”的催化劑。我也不認為男主真的“狂笑症”,這也是這個社會對他的標籤,他不做解釋,或許是認為沒有必要。亞瑟第一次在地鐵殺人之後,他慌亂地跑到了一個衛生間裡,這是一個正常人的反應。但是當他一反平常的佝僂蹣跚,輕盈地跳起舞,這是他心中的小丑開始甦醒的象徵。他終於開始釋放內心壓抑許久的自我,慢慢走向極度混亂的自由。

《小丑》是社會現實的寫照,也暗示了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小丑


然後他弒母、殺同事、殺愛豆,甚至還可能殺了暗戀的女鄰居,親手把自己的所有後路斬斷,從此變得無所畏懼,沒有軟肋。當一個人沒什麼好失去的時候,他無疑是強大而可怕的。他對公交車上的孩子報以笑臉,卻被孩子的媽媽斥責,讓他不要騷擾孩子。他卻連解釋也說不清,被突發的狂笑症弄得喘不過氣。他走到了低谷,覺得自己本沒有做錯什麼,卻承受了如此大的傷害。

《小丑》是社會現實的寫照,也暗示了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小丑


在低谷和底層掙扎的人,都會敏感又極端,驕傲又自卑。渴望著常人能得到的尊重和正常的生活,卻總是求而不得,越是簡單的看似每個人都有的東西,卻那麼遙遠。另外,小丑以報復社會的方式釋放自我固然不對,但直接根源卻也是這個無情的社會。社會是人類締造的,人的思想千差萬別。

《小丑》是社會現實的寫照,也暗示了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小丑


也就造就了人類社會的不同等級,精英階層自以為給社會帶來了更多的財富,從而自我的認為就是社會的管理者,而那些底層的人們是寄生在他們創造的社會環境中,底層居民需要他們引領需要他們管理才會正常生活。由於不瞭解底層的生活,反而要為為其制定生活秩序,所以造就了底層的極端發展,小丑就是其中的犧牲品。

《小丑》是社會現實的寫照,也暗示了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位小丑

最後,小丑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他的狂想,同時也是電影開放結局的基礎與前提。亞瑟可能從頭到尾都在阿卡姆,幻想了整個的故事,幻想自己如何被蹂躪與如何復仇。當這種幻想無限接近於真實,他幻想的自己也無限接近於真實的自己。或許外界的哥譚一切安好,但是他已經獨自完成了蛻變。這也是每次和老爺對線都能佔上風的一種可能原因,在無盡的幻想中他已經幻想出了無數的蝙蝠俠,幻想出了無數蝙蝠俠的模式與應對,從而能想出無盡的方法來剋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