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洲始終難以統一,而華夏民族分分合合終能一統,原來是這樣

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非常多的戰爭,戰爭的目的無一不是為了可以將國家統一,因為國家的完整,才可以促進更加繁榮昌盛的發展,而且細數我國發展最迅速、社會最繁榮的階段,無一不是在統一時期。

為何歐洲始終難以統一,而華夏民族分分合合終能一統,原來是這樣

從秦朝時期開始,我國就已經完成了大統一的局面。當時整個中原只有一個政權,雖然後來出現國家分裂,比如三足鼎立和五代十國時期,但是分分合合之後,我國依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為何歐洲始終難以統一,而華夏民族分分合合終能一統,原來是這樣

可是反觀歐洲地區,歐洲地區的地形大多數是平坦地區,相對於我國複雜地勢按理說應該更容易統一才對,卻從來沒有形成過大統一的局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表示可能是中國人的凝聚力強,人們反抗意識弱,就像是古代的黃河附近經常出現水患,正是因為有政權的統一,才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可是這並不是重要的原因,而歐洲之所以沒有統一,則是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文化,沒有統一的文字,沒有共識的思想意識。

為何歐洲始終難以統一,而華夏民族分分合合終能一統,原來是這樣

我國自秦始皇兼併諸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的文字,導致後世形成了共同認可且延續至今的華夏文化,所以無論到何時,因為書寫共同的語言文字,這對於我國各地區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溝通作用,而歐洲地區即便是羅馬完成了統一,但是文化上面卻沒有一個通用的文字,所以沒有這個重要的保證,分裂也就成為了必然的。

為何歐洲始終難以統一,而華夏民族分分合合終能一統,原來是這樣

而秦始皇的這些統治舉措,將六國人民一視同仁,沒有歧視政策,“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這與歐洲也有很大的差別。當時的羅馬就自視高人一等,對其他國家和民族採取高壓政策,不同的宗教也難以融合,所以才不會形成統一。

為何歐洲始終難以統一,而華夏民族分分合合終能一統,原來是這樣

而中國文字的統一,華夏文明的延續,即使是中國在後來有了分裂的時候,即使元朝、清朝是由其他少數民族奪取了中原政權,改變了疆域,卻改變不了文化,最終還是會與華夏文明相融合,讓華夏文明更加豐富,更加濃厚。

為何歐洲始終難以統一,而華夏民族分分合合終能一統,原來是這樣

可見當年秦始皇當時的一個決策絕對是中國文化延續至今的重要因素,這一點是曾經的羅馬絕對不曾想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