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割让后,黄河以北再无险可守,为什么大宋还要定都开封

时间:公元960年

地点:陈桥

事件:黄袍加身,大宋成立

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随后带领大军直奔开封,随后后周小皇帝禅位赵匡胤,定都开封,自此开启了长达167年的北宋新朝代。

可是为何定都开封呢?

自从石敬瑭那龟儿子把幽云十六州连同十六州上的土地,人口,房屋,牲畜,草木等等一切的一切全部拱手送给了异族人契丹,从此自秦王朝至今的万里长城再也不是可以防御外敌的保护城,自黄河以北再也无险可守。

而中原政权与契丹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事基本没有停止过。

幽云十六州割让后,黄河以北再无险可守,为什么大宋还要定都开封

可是明明知开封有如此大隐患,为何大宋还要还要定都开封而不是选择地理位置更好的洛阳或者开封呢?

这需要从几方面考虑了:

首先,长安和洛阳经过多次战乱人祸早已衰败。

又要说道,后梁开国皇帝朱温,这家伙当初为了自身利益屠了长安官僚,掳了长安皇帝,最后为了裹挟百姓跟他一起去开封,拆了皇宫,焚了城池,让这个千年古都从此破败。

洛阳同样在后唐时期经过几次动荡,石敬瑭带领契丹大军攻破洛阳,后唐末帝携传国玉玺焚楼自尽。洛阳经过洗掠也已衰落。

其次,开封身处南北要冲,地理地理位置优越,航运发达,经过几十年发展城市比较完善。

开封水路四通八达开封人口众多粮食财物全靠水运运输。另外重要的方面是大宋立国之前已有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几代王朝在此定都,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开封早已是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为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朝廷内部矛盾重重,迁都涉及范围太广,难以推行。

赵匡胤常年主持对外作战,内政基本交给他兄弟赵光义,等想迁都是国家形式已经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

幽云十六州割让后,黄河以北再无险可守,为什么大宋还要定都开封

公元976年在赵匡胤回洛阳祭祖时就提出迁都洛阳,可是这个提议刚一提出自己最为信任的起居郎也列出一大推理由反对迁都。赵光义更是连连扣头,以死相逼,“王叩头切谏”!太祖只好耐心安慰解释:“我之所以要将都城西迁,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要凭借险峻的地形来阻挡敌人,借此裁掉大量的军队,仿效周朝、汉朝的办法,来治理天下罢了。”(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续资治通鉴.卷十七》)是因为赵光义的一句话:“在德不在险”。

幽云十六州割让后,黄河以北再无险可守,为什么大宋还要定都开封

好一句“在德不在险”啊,企不知就是这一句话害了大宋,害了子孙后代。“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太祖精准的判断!

大宋开国后,太祖赵匡胤南征北战,陆续平定后蜀,南平,南汉,南塘,收服吴越,整个南方政权也已平定

幽云十六州割让后,黄河以北再无险可守,为什么大宋还要定都开封

在北面远交近攻一面与契丹修好,另外一面消灭北汉政权,逐步想收复幽云十六州。然而雄才大略的赵匡胤早已知晓开封的地理位置固然交通便利,“

引入泗,连于淮,至江都而入海……”!

在此定都注定繁华,然而北面开封以北除了黄河基本无险可守,北方大辽一直虎视眈眈,此外为了应对外敌开封附近陈兵百万,其开销可想而知。

赵匡胤高瞻远瞩,迁都一方面为了据山河之险以御外敌,一方面可以通过迁都打破朝局内的困局,削弱赵光义的权利。

然而赵光义羽翼已成,再想动手已为时已晚矣,最终迁都成梦,一代明主也是力不从心!

从洛阳离开前太祖再次来到父亲的陵前,抱着父亲的墓碑痛哭流涕,久久不肯离去:“父亲……终生不得再朝拜于此矣!”

而后立于城楼之上,挽弓塔箭将儿时的玩具石马尽力地射向远处,然后对左右说:“朕生不当居此,死当葬于此矣……此箭所停处,即朕之皇堂。”

太祖回去了,再一次回到繁华的开封,然而就在

当年11月14日在烛光斧影中黯然逝去。享年49岁!一代英雄梦,几度岁月秋。江河封千里,独有此情忠。

果然在随后的岁月中北宋政权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外族威胁,契丹,西夏,金朝,蒙古,一次一次的外族踏破北方河山,直取中原繁华,公元1127年,历经167年后的大宋在靖难之变中北宋繁华落尽,云烟飞逝。

幽云十六州割让后,黄河以北再无险可守,为什么大宋还要定都开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