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水衝出來的戰國楚王鼎

發大水衝出來的戰國楚王鼎 

鼎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代表,在古代也是權力的象徵。

發大水衝出來的戰國楚王鼎

 "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鼎力相助""人聲鼎沸""大名鼎鼎"等等這些與鼎有關的詞彙,已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常用的詞彙。沒有一種器物像鼎這樣,滲透到我們的生活、文化、歷史與思維的方方面面。 天津很多件青銅器中,"楚王酓忎鼎"是一個全國都出名的重要寶物,人們都叫它"戰國楚王鼎",它的出土充滿了離奇的色彩。1933在安徽,連天的大雨造成洪水氾濫。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傳說裡面楚王陵墓就是在這裡,這天烏雲密佈,大雨嘩嘩的下著。有那麼一天,李三孤堆墳塋因為下大雨被衝開了,還有說是被當地人給挖開的,許多石刻、青銅器、玉器等古代文物暴露了出來。一時間風聲傳佈,南北各地文物商販雲集,爭相購買,地方官紳也各顯神通,利用勢力強取豪奪。隨後的1935年、1938年,同樣的情況再次出現。三次大水,共計千餘件文物出土。當時的國民政府聞訊採取了一些措施,共繳獲700餘件文物,封存在壽縣教育局,後移交省圖書館。

發大水衝出來的戰國楚王鼎

 據考證,公元前241年,楚王考烈為避秦國威脅,把都城遷到裡壽春,經歷了四代,在公元前223年被王翦所破,楚亡。壽春作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20年,還因為是楚國滅亡前的結晶,所以有很多的寶貝都埋藏在這裡。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是楚幽王的墓葬,出土的銅器中有30餘件帶有銘文,尤為珍貴。 上述700多件文物,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入藏安徽省博物館。同時出土的另一些文物,經古玩商販之手,流散各地。民國時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文物集散地,一些收藏家聞名全國。壽縣出土的青銅器,有些也被賣到天津,其中楚王酓忎鼎、豆、簋、勺、簠等10件青銅器,輾轉到了天津寶楚齋李氏手中。當時京津地區較有影響的美術刊物《藝林月刊》,在51期上以

發大水衝出來的戰國楚王鼎

 "安徽壽縣新出楚王鼎"為題,刊發了將鼎、豆、簋、簠擺放在一起的照片。新中國成立之後,終於寶藏有了安身之處。

 楚王酓忎鼎是這批文物裡面外形比較大的,然後身上的銘文比較多,在出土的當時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現天津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楚王酓忎鼎,是戰國時期楚幽王鑄造的。楚幽王於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此鼎通高53釐米,造型特別沉重,氣勢比較強,雍容華貴,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當時的青銅器了。青銅器的身上有很多的銘文,一共才有短短的六十四個字。它記載了楚幽王三年人們為慶賀勝利,用從戰爭中俘獲繳獲的兵器製作成這個文物的情況。聽專家說,酓忎就是楚幽王熊悍。 這件銅鼎的銘文,不僅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對研究古代文字的演變也具有重要價值。眾所周知,漢字由篆到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楚王酓忎鼎的銘文,從書法的角度,讓我們看到了篆字隸化的端倪。

險些流失海外的明青花盤

發大水衝出來的戰國楚王鼎

 當年天津有幾位獨具慧眼的專家,他們的學識、眼力和責任心,保護了許多文化珍寶免於流失海外,其中一件就是珍貴的明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盤,它現在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0世紀70年代,天津外貿部門每年出口許多新舊瓷器。在這些瓷器出關之前,按國家有關規定,需報請文物部門核准。一天,從事天津口岸文物鑑定工作的雲希正先生,與天津市文物管理處田鳳嶺先生一起,來到外貿唐口庫進行常規核准工作。在為外賓準備的樣品間和庫房工作時,雲希正無意中發現一個角落裡擺放著一摞大小不等的瓷盤。審視過後,發現最下面也是最大的一件瓷盤很不一般,他們認為這是少有的明青花瓷器,博物館裡沒有類似的藏品。當機立斷,雲希正先生立刻吩咐庫房工作人員將這件瓷盤妥善保管,並及時找到外貿公司的席經理,表示文化局要徵購這件瓷器,希望能幫助查找其來源,看看同來源的瓷器中是否還有可入藏博物館的。當時天津外貿公司是由東北和河北省的供銷社、廢舊物資收購站等單位輸送出口貨源的,送來的瓷器馬上依器型和大小分為29類,該瓷器是從哪裡來的已經無從可考了。隨後,通過這個文化局還有很多人們一致的協商討論,最後呢,擁有這個物件的人還是妥協的。它後來被定名為"明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盤"。

 以後,著名瓷器專家馮先銘、耿寶昌等人來到天津,看到這件藏品,一致認為它是一件稀世珍寶。80年代,作為優秀的徵集品,明永樂青花枇杷綬帶鳥紋盤參加了"全國徵集文物彙報展",在北京故宮展出,引起轟動。這件青花瓷盤,作為友好使者,訪問過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宣傳了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藝術。

發大水衝出來的戰國楚王鼎

 這個瓷盤,口徑50.5釐米,足徑25釐米,高9.7釐米,口為十六瓣菱花形,盤內主體紋樣是一幅折枝枇杷綬帶鳥圖,外壁繪折枝桃、石榴、枇杷紋。其紋飾主題鮮明,中心處是一支枇杷,果子在枝頭密密麻麻,一隻長著長羽毛的綬帶鳥正在叨枇杷,畫家抓住枇杷被叨一半的瞬間予以表現,呈獻給我們一幅生動的花鳥畫。

枇杷,因葉似琵琶而得名,被古人稱為"秋萌、冬花、春實、夏熟,這是在一年四季都非常棒的果子。綬帶鳥,原名為壽帶鳥,在遠古時期就被看為是吉祥的象徵了。然後正好和古代的官員們的衣服相宜得章,所以這個鳥就出名了。此盤圖案寓意四時吉祥、高官長壽,深受人們喜愛。此種大盤在宮中稱為"檯盤",是作堂內擺設用的。此盤形體碩大而規整,青花色澤典雅,紋飾疏朗,堪稱珍品。目前全世界同樣的作品僅存三件,另兩件分別藏於故宮博物院和日本。 

富含詩意的青花瓷

青花瓷呢很出名,是一種特殊工藝製作的瓷器在我國的唐朝就已經被製作出來了,明朝時期演化的比較完善。人們都知道,景德鎮可是製作這個瓷器的最出名的地方。明永樂宣德年間,這是製造業的一個高峰時期,在這裡的刺激因為身上的顏色精美,質地也比較豐盈,是我國的一個青花瓷的神器時代了。這個時候有很多的青花瓷被製作,用來萬千百姓的日常工作生活,不過大件的瓷器比較少。由於使用了外國進口的蘇麻離青料,有些永樂青花色彩濃豔,非常具有欣賞的特性,後世仿品很多。

發大水衝出來的戰國楚王鼎

 如果說沒有一定的技術,去製作這種東西,肯定是不可以成功的。此盤青花使用的釉料是外國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即是一種藍玻璃,特點比較多,很好看,各種的烏金斑點在它的身上若隱若現,俗稱"鐵鏽疤"。此盤的第二層紋樣,體現了宣德青花"起暈"的特點。所謂"起暈"就是因用料過濃重,或溫度太高,使青花暈散,看上去有較強的質感,似在宣紙上作畫,頗有意趣。

參考文獻:《世界遺產》《天津文物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