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產品能幹啥,不做產品能幹啥


轉型產品能幹啥,不做產品能幹啥

最近有很多讀者問我轉型做產品首先該做點什麼,我發現這些人裡大部分都是做技術、設計還有運營的。


還有一類人,他們幹了幾年產品後覺得很焦慮,不知道未來出路在哪裡,時不時也來找我諮詢。


好在這兩個階段我都經歷過,可以有些實際經歷能拿出來說一下。


老讀者知道,我是從技術轉產品的,轉型頭一年,吃了很多苦,踩了很多坑。一轉眼,快 6 年過去了。


4 年前,我寫了一篇萬字長文,講述了我是如何從技術轉產品的(文末有鏈接)。


在那篇文章裡,我用工程思維、功能思維、產品思維概括了我從程序員一路變成產品經理的過程。



如今再看,仍然歷歷在目。


曾經一起做技術的朋友中,如今仍有很多在技術崗位上的,他們大部分都做到了團隊負責人或者公司技術總監的位置。


當然,也有一些從技術轉型到別的領域了,有做產品的、做運營的、做商務的,還有自己創業開公司的。


今天要聊的是產品經理轉型的話題。


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說,一種是要轉型做產品的,一種是不做產品要轉型的。


文章比較長,建議你先收藏或者設置浮窗。如果有時間,一口氣看完口感更好。



1、轉型產品


經常會有讀者問我,轉型做產品難不難,應該先學點什麼,或者看看什麼書。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不太好回答。


說簡單了,會給人一種很容易的感覺(實際很難);說複雜了,又會讓人望而卻步(實際沒那麼難)。


鑑於我的讀者有一些是剛從其他領域轉型產品的,也有一些是應屆生準備做產品的,就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說並給大家一些參考吧。


剛轉型產品那會兒還在創業,公司沒有產品經理,所以作為客戶端技術負責人,涉及到頁面和功能設計的東西都是我自己在弄。


基本不畫原型,直接根據自己的理解上手寫代碼把靜態頁面和交互做出來,然後和後端調接口。


慢慢的,發現這種方式不行,沒有全局感,經常會遺漏一些邏輯導致推翻重來。


所以,後來開始用一些工具畫原型和交互流程圖。


說出來怕你們不信,我最初畫原型用的是 Keynote,根本不會用 Axure 或者 Sketch 這樣的工具。


Keynote 我很熟,幾乎所有的頁面功能和交互我都能做出來。而且那會兒我聽說蘋果的產品經理就是用 keynote 做交互原型設計。


就這樣,全局感的問題解決了。


至少能在下手寫代碼前,把產品的完整邏輯梳理清楚,慢慢也培養了一些做功能設計的感覺。


東西做出來給公司內一些人使用的時候,在我看來挺好理解的流程,他們卻根本不知道怎麼用。


簡單說,整個產品只有功能,沒有邏輯。


準確說,沒有信息架構和路徑設計。純粹是我主觀的意識構建,沒有用戶的概念,是一款不具備可用性的產品。


這是視角的差異,也是“我執”的體現。發現這也是很多產品新人或者沒做過產品的人都會犯的一個毛病。


把自己當成了用戶,以自己的認知和習慣去構建產品,這是不對的。


具備單一需求的不是用戶,我們自己的習慣就是單一需求的直觀體現。用戶是需求的彙總,用戶不是一個人。


這是一次挺大的打擊,做出來的產品就是一堆不會有人用的功能,即浪費了資源,也無法儘快推向市場。


反思起來,還是自己的知識結構沒有建立起來,不知道什麼是錯的,就更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了。


也沒有體系化的思路去構建一款可用產品,更沒有用戶思維,是直直的工程師思維。


之後,我有意識地看了幾本書,說實話,對我幫助挺大的。


分別是《用戶體驗要素》、《簡約設計》、《Don't make me think》以及《啟示錄》。


那時候不像現在,市面上沒有什麼產品類的書可選,這幾本書應該算是我的產品啟蒙書了。


以至於如今有新人問我有什麼書推薦時,我都會推薦這幾本書。作為小白入門,這幾本書有很強的參考性。


知識結構具備了,接下來,更多的就是實踐了。


在那段時間,也完全放下了技術,一門心思投入產品的工作裡去了。


畫原型寫文檔是很多產品新人的第一關,對於這兩件事,我最初訓練自己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重複。


原型重複畫,文檔重複寫。也不叫推翻重來,而是做完一次後就接著在腦子裡多過幾遍,結果每次都會發現有新的遺漏。


我發現有的產品經理對於自己做過的東西不太喜歡去回顧,結果一上評審會就漏洞百出。


對於模板,我一向都不是很喜歡。因為我覺得一旦有模板,就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發揮空間。


其實通過上面講的這種重複的過程,慢慢就積累了自己的模板。


沒必要一定按照什麼模板去做,只要畫出來和寫出來的東西別人能看懂,方便理解和執行,就是好的。


時間長了,就會慢慢內化成自己的一種本能,上手就知道原型應該怎麼規劃,文檔應該怎麼寫,邏輯應該怎麼確保完整。


一切遵循「簡單有效」原則。


在後來漫長的時間裡,我逐漸建立起對於用戶、需求、產品定位、業務模式、運營、數據、商業化的理解。


而且做產品就是一個靠實踐積累的活兒,沒有什麼竅門,也沒有什麼速成方法,更不是看幾本書就能掌握的。


我一直堅信產品方法都是實踐出來的,沒有實踐,就談不上方法。很多的方法,其實都是理論。


在我看來,轉型產品的第一階段是最難度過的,不僅是一種思維的轉變,更是一種行為模式的轉變。


度過的最好方式就是進行大量密集的實踐,有問題沒關係,踩坑了也別怕,要的就是快速試錯讓傷口結痂進而變成更強的能力。


我是技術轉產品,還算有一點優勢,至少產品底層那套技術邏輯我是很清楚的。


對於設計、運營和其他職能轉產品,或者是應屆生直接上手產品的,我覺得也不用過於焦慮。


產品都是幹出來的,保持一定的實踐密度,通過做事去沉澱方法,隨著時間的積累就會找到感覺。


過程中再看一些相關的書補充基礎知識結構,後期的差距主要就是個人實踐拉開的。


如果有機會經歷產品複雜度和體量都比較大的產品,那就好好珍惜,這種經歷最鍛鍊人。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聊了從小白轉型產品的過度階段,至於如何進階,後面找機會再聊。


如果是準備轉型產品的讀者,建議看一下我那篇 4 年前寫的轉型文章,待會在文末會放出鏈接。



2、產品轉型


做技術的時候,有人問我,以後不做技術了去幹啥?


後來做產品了,也有人問我,以後不做產品了去幹啥?


你看,人一直都在一個哲學問題中徘徊,即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去哪。


如果把自己的人生做個切片,5 到 7 年就是一段完整的經歷,每隔一段都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站在今天問自己,如果我不做產品了,能幹啥?


還真不知道,但我覺得用做產品的方式可以做任何事。這裡聊的「產品」,就不再泛指互聯網軟件了。


生活處處皆產品,用產品思維能經營任何事。例如變成一個作家,變成一個音樂人,變成一個咖啡店老闆。


回到實際,如果不做產品了或者不再從事產品經理這個職業了,能幹啥?


我身邊有幾個這樣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一個朋友小 Y,之前是做技術的,後來也轉型產品了。幹了兩年後覺得不太適合自己,又回去做技術了。


其實他產品做得還行,可能慢慢失去了興趣或者覺得自己性格不適合,所以又換了個技術棧做回了技術,目前在一家大廠工作。


另一個朋友小 W,畢業後就去了一家小公司做產品,幹了 2 年後受不了一直做個功能產品。


憑著巨大的腦洞,被公司 COO 發掘後轉了運營。



轉崗運營一年後,她帶領運營團隊創造了絕佳的業績,從產品指標增長和業務績效增長上都拿到了很好的成績。


得到賞識後,現在帶了一個十幾人的運營團隊,負責公司產品的用戶運營和活動運營。


3 年時間,從應屆生到產品經理最後到運營總監。


還有一個朋友老 L,算是行業裡早期產品經理了,我剛做產品時就認識了他,還幫過我不少。


那時候他就已經做了 5 年產品了,當時是公司的產品負責人。三年前從公司辭職出來創業,拉了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家做海外電商的公司。


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一年淨利潤一兩千萬,目前團隊五十多人,他就從產品經理華麗轉型成 CEO 了。


除了他們,還有些朋友是做了幾年產品後轉型做銷售的、自己開店的、自由職業的,各種各樣的都有。


如果找他們的共性,其實都是通過做產品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賽道。


或者說,通過做產品,他們發現了自己更擅長也更願意做的事。


回看我自己,其實也一樣。我因技術結緣產品,因產品愛上寫作,因寫作變成一個自由職業者。


如今,我依然做著產品,只不過不再給公司打工而已。



我發現做產品是一個發掘個人潛能的過程,因為做產品真的很難。


難在需要特別多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與各種背景的人打交道,更難的是,需要平衡決策各方利益和訴求。


這種綜合能力要求如此之高的職業,要麼會幫助你發現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長,要麼把你打造成一個全棧選手。


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繼續深耕產品的,他們成為了專家,成為了行業領軍人物,同樣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每個人的內核不同,路不同,未來的選擇也自然不同。如果還有人問我轉型產品難嗎,或者不做產品能幹啥。


我會說,未來怎麼樣不知道,但做產品不會讓你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