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先说一个小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浦江有一个郑谦,十代同堂,家族和睦,特意把郑谦召到京城,予以赏赐。

马皇后知道后,传话给明太祖:“陛下当初一人举事,尚得天下;郑谦家千余人,倘若举事,不是太容易了吗!”明太祖听后心中一惊,急命再召郑谦,问他道:“你治理家族,也有什么方法可循么?”郑谦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是不听妻子的话罢了。”

太祖听了哈哈大笑,不再追究,安心地放他回家了。明太祖认为自己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妻子的辅佐;既然郑谦从来就不听从妻子的话,便认定他成不了大气候。

一则小故事,演绎出马姓为人谨慎、善于思考、有前瞻性的特质。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曲在历史上可是大名鼎鼎。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因为这首《天净沙·秋思》而被后人尊称为秋思之祖。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马姓与赵姓大有关联,赵姓著名人物赵奢被马姓尊奉为得姓始祖。

原来,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赵奢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将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

赵奢的后代中有以“马服”为姓的,称马服氏,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代相传至今。

马姓的得姓始祖是名将,后世的马姓也是名将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汉末至东汉初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名将马援。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伏波将军马援认为,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马革裹尸的马援最终病死在军中。

历史上的马姓名将还有:

协助刘秀建立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马武,

三国时蜀汉名将马超和他的堂弟马岱,

南宋初期抗金义军首领马扩,

南宋末期在广西联合少数民族抗元的将领马塈,

明末镇守辽东的山海关总兵马世龙,

曾先后抗击沙俄,血战日军和抵御八国联军入侵的清末名将马玉昆,

中法战争中表现英勇的清末回族将领马维骐等。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马革裹尸是马姓留给后世的成语。此外,关于马姓有名的成语还有马后大练、马援薏苡、马良白眉、露马脚等。

汉朝的明德马皇后,贵为后宫之主,生活却十分简朴,穿的袍衣是稀疏粗糙的大练(大帛)。“马后大练”因此被用作后妃俭朴的典故。

伏波将军马援出征交阯,因为认识到薏米能除瘴气,就在在回军时载了一车作为种子。有人上书诬告说马援从南方载回来的,都是明珠珍宝。后世因此以马援薏苡、伏波薏苡、薏苡之谤、薏苡明珠指蒙冤被诬告。

汉代马良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学,其中以眉中有白毛的马良为首。后世以白眉、眉最白等称誉兄弟之中的最佳者,或泛指才能出众的人。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有一双没有缠裹的大脚,人称“马大脚”。有一次,马皇后乘轿到金陵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皇后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这件新鲜事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如今,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露马脚”。

马姓在回族中是数一数二的大姓,这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名字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

回族马姓在历史上功绩显赫,对于中华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

来自西域鲁穆国的马依泽,北宋初期应诏入华,是一位通天文精历算的伊斯兰星历学家。他与儿子马额、马怀等留居中国,引进了星期制和中国十二星座,把占星术用于军事。

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著名学者马注,是用汉文译注伊斯兰教的开拓者之一,著有《臣权》、《清真指南》等。

清代伊斯兰教学者马复初,参与领导滇东南回民起义,后署理云贵总督,是滇南回回总掌教,他所翻译的《宝命真经直译》是《古兰经》最早的汉文译本之一。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而最为知名的回族马姓非马欢莫属。马欢是明代航海家,作为翻译参与了郑和7下西洋的其中第4、6、7次,所著的《瀛涯胜览》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以及明代中外交通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欢岛是中国南沙群岛之一,隶属海南省三沙市,目前被菲律宾侵占着。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大家还记得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吧?狼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装做软弱可怜的样子,以迷惑那些思想糊涂的人,求得他的庇护,保全自己。危险一过,立刻露出吃人的本性,连救命恩人也不肯放过。但是东郭先生不明白这一点,他对狼也“兼爱”,表示怜悯,这些弱点正好为狼所利用,结果几乎被狼吃掉了。

《中山狼传》是明代文学家马中锡根据古代的传说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经典之作,至今都有启发意义。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我们在学习汉语语法时,会了解到什么是名词、代词、动词等。创建汉语语法学的是清末语言学家马建忠。他著述的《马氏文通》是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九种,将句子成分定为主语、谓语、宾语等七种,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石。

马姓在史学上留下了两部恢宏巨篇,一是宋末元初著名史学家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一是清代前期著名历史学家马骕撰写的《绎史》。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政书,发展了新史书体裁,即以事类为中心叙述历史发展的典志体,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

《绎史》是上古传说时代至秦朝末年的历史记述,既具有记事本末特色,又糅合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长处,创造了集记人、记事、图表、书表于一体的综合史书体裁。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马姓名人还有:

东汉儒学大家马融,他不仅是经学家、教育家,教出了郑玄、卢植这样的学生,而且晚年时石破天惊地收授女弟子,开了魏、晋清谈家破弃礼教的风气。

三国时期著名机械发明家马钧,发明有指南车、纺织用的织绫机、农业灌溉的龙骨水车等,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巨大贡献。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唐代贞观年间宰相马周,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和“贞观之治”发挥了积极作用。

晚唐著名诗人马戴,以五律见长,其诗凝炼秀朗,没有晚唐纤靡僻涩的习气。

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开国君主马殷,定都潭州(今长沙),促进湖南经济繁荣。

山水画大师马远,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家”,其画一改北宋“全景式”旧习,多写宋室南渡后钱塘残山剩水的局部特写,人称“马一角”。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被称为秋思之祖的曲状元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马钰,世称马丹阳,著有《洞玄金玉集》。

明朝状元马愉,病故后,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明朝的赠官兼职体例从他开始。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明代政治家、军事家马文升,屡任尚书,辅助代、英、宪、孝、武宗五朝,历仕56年,被尊称为“五朝元老”。

清代满族乡土诗人马长海,终身不仕,筑草屋“钵庵”度过一生。

赋性由来似野牛,偶携竹杖过江头。

饭囊带露装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足踏开尘世路,一生历尽古今愁。

从兹不复依门户,荒犬何劳吠不休。

清代诗人马体孝,四处漂泊,浪迹天涯,饿死街头时,怀中揣着的就是这首闻名天下的《绝命诗》。

马姓当然也有显赫的世家。

唐代凤州刺史马勋,他的儿子马植在唐宣宗时官至宰相。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南宋度宗时宰相、诗人马廷鸾,极有节气,宋亡后拒绝与元政权合作。他的儿子马端临是宋末元初著名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

明末清初江苏常熟出现了马姓绘画世家,马眉是明末花鸟画家,其子马元驭为清初画家。马元驭之子马逸、女儿马荃均妙得家法,也工于花卉。

人称“扬州二马”的马曰璐、马曰琯兄弟二人均为清代文人,后侨居扬州,为清代前期扬州徽商代表人物,捐资造福一方百姓。

马教思、马仲琛父子则同为清代诗人。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在民间传说中,马姓有两位杰出人物已经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东汉大将马武因武艺高强,人称“武瘟神”。他和“汉太岁”铫期,并列为左右武门神,通常贴在大门上,与另一对武门神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地位相等。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另一位传说中的仙班人物马仙娘娘的身世是个难解之谜,又称马仙、马天仙、马夫人、马七娘,马五娘、马氏真仙、马真人、护国夫人马氏、娘娘妈、娘妈等等。对马仙娘娘的信仰在闽浙地区广为流传着。


百家姓之马:马革裹尸·伏波山,秋思之祖·马欢岛,马姓源出赵奢

探访马姓遗迹,桂林伏波山是必须要去的。它是独特的桂林山水的代表,汉代时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曾经到过此地。

而位于山西平遥古城、位于昆明市老街街小银柜巷、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的这三处马家大院是马姓厚重历史的缩影。

位于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寺院内的马致远纪念馆彰显的是“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十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小桥流水人家。”

好了,让我们走进马姓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