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今天是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讀一讀韓愈的那一篇千古祭文:《祭十二郎文》。

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時,活人用來對逝者表示哀悼、祈禱、追溯逝者生前功業的一種文章。在祭文中,對逝者生前德行功業的頌揚,不僅是一種對逝者的尊敬和哀思,更是借逝者人生經驗激勵生者的一種方式。

要談起古代那些祭文,就不得不提及被稱之為祭文中的“千古絕調”,“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韓昌黎文集》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唐時期,河南河陽人,生於公元768年,於公元824年12月25日逝世,終年五十七歲。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集大成者,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文學理念對後世影響極大,因此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鉅公,“百代文宗”。又其作為文人,有平“淮西之亂”之功,《論佛骨表》之鑠古直諫。因此,被宋代大才子稱之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韓愈紀念石像

《祭十二郎文》是韓愈在其十二郎去世後,其懷中悲痛心情書寫的一篇祭文。文章沒有按照過去祭文那種過多歌功頌德,極力鋪張,言之空空的形式。而是融情敘事,對自己身世、家族命運的平鋪直敘,表現出對侄兒逝世的哀痛,對兄嫂大恩的懷念感激,對自己身世和家族命運的哀痛。由於本文形式新穎,感情真摯,哀之沉重,痛之刻骨,一往情深,感人肺腑,因此被稱為祭文中的“千古絕調”。

《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寫《祭十二郎》圖

【十二郎是誰?】

要了解十二郎是誰,為何昌黎先生如此之哀痛,就要深入瞭解韓愈的身世。

韓愈家世,可謂是書香門第,仕宦家族。其祖父韓叡素,曾任朝散大夫,桂州也即桂林都督府長史,相當於現在桂林市長。

其父親,韓仲卿,也曾做過潞州也即山西沁縣縣尉,武昌也即現在湖北鄂城縣的縣令兼縣丞,鄱陽縣令和秘書郎,總之也都是現在的縣長一級的人物。其父親,韓仲卿在世時,不僅賢明能幹、政績不錯,而且文采也不錯,還曾編纂過三國文學家,曹操的兒子曹植,也就是寫《七步詩》那位的文集。

《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韓愈畫像

特別是其三叔韓雲卿,和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交集,做過過禮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副部長兼其他幾個副部長職務,其文章水平,連大詩人李白都稱讚“文章冠世”。其四叔韓紳卿,也曾做過揚州錄事參軍,涇陽也即現陝西三原南縣令,韓愈稱這位叔父“文而能官”。縱觀韓愈父親這一代,可謂是人丁興旺,至少是中產階級。

古時候,醫療不發達,人難以養活。到了韓愈這一輩,就只有有韓愈、哥哥韓會、韓介三人。公元768年,韓愈出生,可是在韓愈出生一個月多,其母親就去世了。在韓愈還未三歲時,父親也去世了,不久其二哥韓介也去世。家裡就只剩下韓愈,和大哥韓會與嫂嫂,撫養韓愈的責任也自然落到兄嫂肩上。公元780年,韓愈十二歲時,其哥哥也去世,所以韓愈可以說少年時期時比較孤苦的。

《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祭十二郎圖

而十二郎就是哥哥韓會的兒子,韓老成,其出生在公元770年,也就是說只比韓愈小兩歲,因此可以說韓愈與韓老成名為叔侄,實為苦難兄弟。韓老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韓湘,小兒子叫韓滂,其中韓愈的詩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指的就是韓湘。公元803年,韓愈的這位侄兒韓老成去世,享年三十三歲。《祭十二郎文》祭奠的就是這位侄兒韓老成,估計韓愈因不知其詳細的去世時間,所以祭文開頭才用了年月日,當然也可能是實際上知道具體的時間,只是作為祭文文字書寫知也不知,更顯感情之悲傷。

總之韓愈祭文中的十二郎,就是韓愈從小一起患難與共,共同成長的親侄兒,韓老成。

【哀之如何?】

第一,文章開頭,正如上面所說,連這位一起成長患難與共的親侄兒,具體什麼時候去世的自己都不知道,不可為不哀痛。當然儘管下文說到確實不知何時去世的,但是也並不能排除,作為抒情祭文文字書寫故意“知也不知”,才更顯感情之悲傷的目的。

《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第二,人到中年,念及家族血脈,家族人丁本已凋零到只剩殘花敗柳,此時,作為家族年輕一輩的侄兒壯年去世,真是哀痛至極。作為祭文,韓愈並沒有直接按照以往祭文的套路,表之哀痛,歌功頌德。而是通過寫自己的身世可憐,與兄嫂相依為命。及兄嫂去世後,韓愈自己與侄兒韓老成過活。寫自己身世之哀,當然也更顯侄兒韓老成身世之哀。尤其最讓人悲痛的是,韓愈借少時,嫂子對韓愈叔侄二人說的話,將哀痛推之至深。正是,少時不是家族之可憐悲哀,及自己全然明白時,人生已過半;嫂說家族悲哀凋零時侄兒還未有記憶,待侄兒正值壯年時卻戛然而而去。

哀之極也!哀之極也!

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第三,念及與侄兒過往,少時困苦可憐,成年後各自謀生,又聚少離多。過往的年間,各自謀生,都沒能夠長久的聚在一起。成年人謀生,分別本來也算正常,都是為了親人幸福相聚而努力的。本以為,等自己站穩腳跟,可以給侄兒和其他親人帶來幸福時,這位最為至親的侄兒卻突然逝世了。是失去親人之哀痛,也是嘆世間之無常之哀痛,更是不能早日相互照料悔恨之悲痛。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第四,韓愈,通過寫自己去年和孟東野談及,自己還未到四十,已經身體視力模糊,頭髮花白,牙齒鬆動,想動家族裡伯父叔父,都是健康之年就去世了,想必自己不健康之軀,這長輩,也不是長久之人。可是,更為健康,正值壯年的侄兒突然去世,看看自己已現衰退的殘燭之軀,卻還活著,哀之不已。

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第五,回想自己兄嫂,對自己、對家族之恩情。兄嫂品性樸實,賢良純正,德才兼備,辛苦養育自己,延續家族。如此仁愛忠孝之人,理應享世之榮華富貴,可是,家族衰敗,不得不受盡苦難,英年早逝;即便如此,兄嫂一生優良,自己不能享受福澤也罷,可是如今,福澤竟連親生兒子都享受不到,如此世之仁愛賢良之人,卻也要子嗣早亡。嘆世之不公,哀家之不幸!甚矣!

第六,回憶早前,知道侄兒患軟腳病,日漸加劇。而自己卻以為,這是江南人常有之病,不足大驚。可是如今,侄兒正是因為此病去世的。恨自己疏忽,恨自己不能提前照顧好這位至親的侄兒。

《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第七,祭文最後總結。韓愈自己最為至親至愛的親人,患病己不足,逝世己不知;生不能親自照應,死不能親自到身旁;入殮時不能望儀容一面,入墓後不能親臨哭墳。恨自己揹負神明,致使降禍晚輩;恨自己生不能共同生活,死不能相依而去。惟有禱告侄兒陰靈,自己將替他照顧兒女,撫延家族。哀之甚矣!哀之甚矣!

《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總結】

昌黎先生,此《祭十二郎文》,將祭文的打破了常規形式,不同以往的祭文歌功頌德,正是不拘一格自由抒情,字字無功字字功,字字無淚字字淚。語言文字樸實無華,行文如流水行雲,感情真摯,哀之刻骨,催人淚下。真不愧為千古絕調的祭文。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特殊的一年中,特殊的一天。國旗半垂,舉國同悲。全國各地各族人民深切悼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願英雄在天國幸福安詳。

最後,願天下太平,逝者安息,生者奮進!

《祭十二郎文》:清明節,懷著沉重的心情重讀這“千古絕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