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瀘州城垣的歷史沿革

瀘州從漢至宋初沒有城廓,到宋時,“僅設籬寨”;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 年),“始易以木柵”;宋元豐六年(1083 年),帥臣王光祖差廂軍1500 人,展築土城;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 年),以“鄰近夷人,武備不可失葺”為由,“瀕江用石疊砌,就上築城,修建城櫓”;宋政和五年(1115 年),瀘州城垣得到一次工力浩大的修築。東壁以石砌堤築城,其餘三面築土城。

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 年),在舊有土城的基礎上,修築瀘州磚石城,使之初具規模。東壁:“瀕江,以石砌堤築城,石堤高一丈,長五百八十五丈,外增築土城五尺,鵲臺女牆七尺,通高二丈二,下闊二丈,上收面一丈”;南、西、北:“三面並築土城,計六百六十四丈,鵲臺女牆七尺,通高一丈三尺,下闊三丈,上收面一丈五尺”;城圍:“一千二百四十九丈,周城之墓六里三百三十八步”。土城四周“皆起屋益護。城守屋,圍敵馬,面甕城門樓”。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 年),帥守馮楫再次擴建,在東壁“偏自南之北”,築一條長五百八十五丈石甃土堤,城廓面積增為九里一十八步,至此,瀘州城“壯麗甲兩蜀”;

宋嘉定十年(1217 年),範子長重修瀘州城廓;

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 年),知州魏了翁再次修建瀘州城郭,外城修城門九道,裡城修城門四道。經過兩宋的苦心經營,瀘州宋城的格局在長、沱兩江匯合處矗立起來,瀘州城廓由羅城(外城)和裡城(子城)組成,羅城共有九道門,分別為:東—通海門(東門)、通津門(大善門);東北—臨江門(會津門);南—來遠門(安夷門,即南門);東南—敷政門(凝光門);西—保障門(興化門,即西門);西南—汲水門(小西門);北—朝天門(大北門原來這才是瀘州的朝天門);西北-濟川門(小北門)。子城有四道城門,即南譙門、衙東門、西門、東北門。明、清以後的瀘州城是在宋城這一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 年),黃甫森修築毀於兵亂的瀘州城,又加修外城,南至長江,北至沱江,城周10 餘里。明弘治八年(1495 年)2 月,瀘州拓基修建城樓,並修城門六道。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 年),瀘州兵僉事薛甲在城內建大觀臺(今鐘鼓樓處),狀如城門,中通車馬,建樓其上,四望巍然。

明崇禎十一年(1638 年),修建瀘州城外廓,全長約5 公里,經龍透山。清同治二年(1863 年),對外城垣進行補築,改名龍透關。清光緒十七年(1891 年),重修拱極門(北門)和會津門樓堞。民國七年(1918 年),大北街城垣崩潰數十丈,籌資修葺。民國八年(1919 年),新建寶城門(西門)樓堞。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民國十一年(1922 年),拆除小較場城垣一段。民國十三年(1924 年),新建瀘州寅賓門(東門)城堞。民國十四年(1925 年),補葺,並增建小西門(今白招牌廣場口處)。民國十八年(1929 年),拆寅賓門,在寅賓門至寶成門,會津門至平遠路,拱極門至迎暉路等處修市街馬路。民國二十七年(1938 年)3 月,為利於防空和車輛往來,拆除會津門城樓。

1951 年3 月,修廣場時拆除小西門。

1982 年,瀘州市人民政府首次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瀘州城垣作為主要內容寫入申報材料之中,為瀘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成功申報做出了貢獻。

1992 年12 月,瀘州市人民政府將瀘州城垣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使瀘州城垣的保護工作進入了法制化軌道。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1993 年,正式將瀘州城垣的保護工作納入《瀘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1997 年,首次將瀘州城垣的保護工作納入了《瀘州市城市總體規劃》。

1998 年8 月,瀘州市文化局向瀘州市人民政府轉報瀘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關於酒文化一條街明代城牆保護意見的報告》,得到了瀘州市人民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2004 年9 月,瀘州市人民政府發文《關於對報恩塔、古城牆等具有遊覽價值的歷史性地段及街區嚴格進行保護的通知》,瀘州城垣的歷史價值和旅遊價值得到了瀘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提上了政府的議事日程。

2007 年6 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將瀘州城垣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8 年7 月,瀘州市人民政府發文公佈了瀘州城垣文物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報四川省文物局審批公佈。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三大城垣情況

瀘州城垣位於四川東南部、川滇黔渝交界處的瀘州市中心半島城區,是瀘州自宋代至明清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建築遺址。

瀘州城垣位於瀘州市江陽區半島城區,現存城垣由東城垣、北城垣、西城垣三部分構成,其中:東城垣包括凝光門、仁和城垣、會津城垣三段,北城垣包括三聖城垣、大北街城垣兩段,原有小北街城垣在近年的城市建設中被拆毀,西城垣包括枇杷溝城垣和新發現的得勝街城垣。現存城垣總長1248.3 米,主要為明代所建,以青砂條石壘砌為主,除因局部自然風化、附著植物破壞外,保存基本完整。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東城垣

凝光門,即東城門,現僅存城門,保存較完整。位於新馬路街下,由於在城市街道的發展過程,將過去的城垣拓寬成街道,故凝光門城門猶如路下的一座拱橋,是如今慈善路通往濱江路的路口之一。門洞呈拱形,總長22.5 米,通高4.3 米,進深10.25 米,門洞跨度3 米,高2.8 米,用長約1.22 米,寬約0.35 米的長方形條石橫向砌成。橋從距地面1.42 米高處起圓拱,內圈用榫形條石,外圈用弧形條石券砌而成拱門,門上端至今仍殘存長約0.85 米,厚約0.3 米,寬約0.6米的長條形石塊砌成的欄杆。城門兩端城垣俱毀成新馬路街。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仁和城垣,現殘存183.9 米,南起東門路,北抵和巷子,距東門路24.5 米處城牆陡然內收4.6 米,後繼續由南向北延伸,南78 米,僅存風沙石牆基,北94 米城牆保存完整,結構清晰,收分式砌築下厚上薄,下部牆基用大石(長約0.86 米,寬約0.28 米)壘砌而成,厚0.54 米上半部分為磚牆,兩側磚牆中間黃泥土夯填石塊蓋頂,厚約0.43 米,城牆總高約3.5 米,城垣路面寬度在3.1 米—5.7 米之間。

城牆中昔日城垛仍清晰可辨,基本呈等距離分佈於城牆上半部分,垛寬0.5 米,高1.29—1.89 米,垛間距37 米,城垛在明、清維修中填實磚石,其輪廓仍清晰可辨。城垣在東門口端為城牆踏道,踏道寬1.7 米,由8 級條石踏步砌成。城垣在和巷子端設置多級踏道,接城牆路面一級踏道寬1.27 米,由4 級條石踏步砌成;二級踏道寬2.4 米,由9 級條石踏步砌成;二級踏道至三級踏道之間為1.1 米寬休息平臺;接休息平臺為三級踏道,寬3 米,由11級條石踏步砌成。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會津城垣,保存完整,南臨仁和城垣,被和巷子隔開,北抵孝順路,總長303.8 米,距和巷子12 米始見城牆,建築結構和仁和城垣相同,高度相近,中部有過街樓(民國建築)連接(現已拆除),西側9.8 米處的烽火山牆式民居群。城垣路面寬度在4.4 米—5.6 米之間。城垣牆垛由磚石混合砌成,高1.2 米。城垣在和巷子端設置城牆踏道,踏道寬2.4 米,由23 級條石踏步砌成。城垣在孝順路端未設置踏道,為條石鋪砌緩坡式路面,坡度為8%。會津、仁和城垣東側6.6 米處為大河街,街東150 米左右為長江。

北城垣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三聖城垣東段,東起大河街,西抵孝義路。總長84 米,城牆隨地形起伏而砌,高度在3.6 米—5.4 米間,均由條石砌成。城垣路面寬度1.2 米。三聖城垣西段,總長120.9 米,東起孝義路,西抵大北街,孝義路街兩側殘存厚達2.1 米的門牆,似為後代增開。城垣從陡坡崖腳開始上砌,通由條石砌成,高達7 米以上,同為收分式砌築,

用大條石橫砌,上部厚約0.51 米,石牆現在大部分為民房後壁。城垣路面寬度2.4 米,城垣牆垛由條石砌成,高0.9 米。城垣孝義路端設置城牆踏道,踏道寬2.4 米,由23 級條石踏步砌成。城垣大北街端未設置踏道,為條石鋪砌緩坡式路面,坡度為3%。2007 年在瀘州市文管所組織下曾進行過排危維修。

大北街城垣,總長145.2 米,東起大北街,西抵江陽北路的瀘州老窖責任股份有限公司大廈,北為陡崖。砌築方式結構與三聖城垣相同,最高處達12 米。城垣路面寬度5 米,城垣牆垛由條石砌成,高0.9 米。城垣未設置踏道,為條石鋪砌緩坡式路面,坡度為5%。

小北街城垣,東段已毀,僅殘存西段103.8 米與枇杷溝城垣相連,建於環城公路南側10米多高的陡坡之上,條石壘成,高約13 米。在近年的城市建設中被拆毀。北城垣通由條石壘成,依地勢起伏而建,整個城垣由東向西攀升,中間部分為50 年代修建江城街道而破壞。


瀘州三大城垣概況,從宋到民國的老城歷史見證

西城垣

枇杷溝城垣,北起環城路與小北街城垣相接,南抵寶成路,總長308 米,由北向西南斜向彎曲爬升,牆體本身高度則由北向南降低,高度由4.3 米—7 米不等。通長0.8 米,寬0.28 米的長方形條石砌成,收分式砌築,上部厚度約0.52 米。城垣路面寬度在3.6 米—4 米之間,城垣牆垛由條石砌成,高0.9 米。城垣在寶成路端為城牆踏道,踏道寬2.4 米,由16 級條石踏步砌成。城垣在環成路端殘存樓臺雙向踏道,踏道寬1.9 米,由14 級條石踏步砌成。

得勝街城垣,為近期才發現的瀘州城垣段,位於瀘州市江陽區得勝街(皂角巷旁),距皂角巷口15 米,東北距瀘州醫學院忠山門診部10 米,背對廣場車站。現可見部分長度為80 餘米,其中廣場汽車站內一段長度為21 米,殘高3.5 米。其餘部分長度為60 餘米,殘高4 米左右,覆蓋在水泥層下。城牆由條石堆疊,為典型明代城牆建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