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史】满清治下,文字何以成狱

自古文人多自负,因为说话不小心而惹火烧身的人,数不甚数。我国自宋以后,文字狱屡见不鲜,而其严酷莫胜于清初。

  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已是无以附加的强化。

  大家看古装电视剧或电影应该会发现,只有以清朝为背景的剧情中,下人才会自称奴才,而清之前是没有这种称谓的。这也可以从侧面理解为,清王朝的文化镇压,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发生扭曲,并形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

  满清入关以后,提出了"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理论,但在文化认同方面,满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这使得满清统治者对于文人士子之言特别敏感,而这种敏感最直接的来源是统治者对于政权是否稳定的担忧。

  康熙皇帝以仁德治天下,在他亲政以后,朝廷对文化和言论的管控持宽松态度,即便有文狱案,牵连者也不多,但到了雍正时期,因最高当局的权力斗争激烈,同时雍正帝实施大手笔的改革政策,这使得压抑的汉族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情感井喷,于是朝廷采取文网绝对紧收的态度,在短短的十三年中(公元1723至1735年),竟然发生了二十起文字狱案。

【秘史】满清治下,文字何以成狱

  雍正时有一个典型的文字狱案,叫查嗣庭试题案。查嗣庭是康熙朝进士,后官至礼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查嗣廷在江西做正主考。根据科举八股文命题的惯例,他选《诗经·商颂》上的句子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命题。不料却被人告发借出题名义用"维"、"止"二字影射"雍正无头",讽刺时事,居心叵测。于是雍正下令将查氏革职问罪。结果,查嗣廷在狱中冤死,仍被处以戮尸枭首,子辈株连死罪,家属流放。

  到了所谓的“圣主”、“十全老人”乾隆帝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最为荒唐的莫过于刘三元案。刘三元本一向疯癫,也就是说这人是个疯子,他自称梦见“神道对我说,我乃汉朝后裔,要天下官员扶持”,后来这事传到了乾隆耳里,乾隆才不管他有没有疯,马上通过督抚下令把刘三元以大逆罪凌迟处死。

  如果说康熙朝针对的是知识分子,雍正为了维稳杀一儆百,那么乾隆是把矛头指向了全社会,而且手段极为严厉。屡兴文字狱的同时,乾隆更热衷于查禁各类图书,并明令全国查办有“违碍”之书,还把查书力度与官员政绩挂钩起来。

  经过几十年查禁的不懈努力,乾隆终于成功的销毁了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十几万部图书典籍。到了乾隆后期,文字狱造的差不多了,书也查光了,统治者终于成功地把4 亿人民变得鸦雀无声,真正达到了“万马齐喑”的最高境界。

  治权对言论的苛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使人们越来越小心翼翼,闭口不言,不断的反省自己有没有说错话,做错事。如此皇帝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就是希望能够杀鸡儆猴,制造一种集体恐慌甚至让人们最终成为习惯,再也不敢玩弄文字,挑战最高权威。

  纵观历朝,最安全的活法,或许只有管住自己不安分的手和不老实的嘴,遇事三摇头:”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