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前言:

300年前,揚州地區有個中年畫家偶像團體,“揚州八怪‘,這些畫家大多出身貧寒,說到身世,有一位例外,那就是列揚州八怪之首的富二代——金農。金農出生在杭州一個富庶家庭,按金農的表述,有田又有房,還是江景房,一種富貴閒適之氣撲面而來。37歲之前結交江南名士,吟詩寫字,生活無憂,37歲後的金農,出門遠遊,三教九流結交朋友,生活窘迫。現在看來,那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走15年,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50歲參加應試,沒考成,仕途雖然失意,但另一扇門打開了,那就是繪畫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清初“四王”的繪畫佔據正統的地位,突破前人成法,具創新精神的當屬“四僧”,富庶的江南地區,經濟繁榮,以南京,揚州為中心,形成了不同的畫家群體,南京有龍蟠虎踞的自然形勢,又有歷史上六朝和南唐營造的繁華,

繪畫出現了清初的“金陵八家”為代表,領軍人物龔賢。

龔賢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千巖萬壑圖

龔賢(1618——1689)字半千,號柴丈人,清兵南下,家人相繼離去,做家館墊師5年,後回南京,築半畝園,過著隱居賣畫課徒的生活。龔賢早年曾隨董其昌學畫,他在繪畫上承董源,巨然及米氏父子的體系加以發展,主張師法造化,

畫中常以南京一帶山水為實景,用濃郁的筆墨創造鮮明強烈的畫面,他善用多層次的積墨,深沉雄厚,以山石墨色強烈反差而形成光感,有力地塑造出江南山水的形象和氣氛。他有簡淡的一路,號稱為“白龔”,用筆極簡,以簡率的幾筆墨線組成山水景物,較少皴染,頗為別緻,但最能代表他的畫風和水平還是層層積墨渾厚蒼潤的“黑龔”,他作畫強調丘壑的經營和構思。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千巖萬壑圖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夏山過雨圖


龔賢認為山水景物的描繪應“奇”而“安”,既要真實合理而又不流於一般化。成功的作品應達到“愈奇愈安”,真實而具有藝術魅力。他的畫多取景於江南,特別是南京一帶的山水,構圖多變,境界動人,其傳世作品有《木葉丹黃圖》《千巖萬壑圖》《夏山過雨圖》等,和龔賢同時者有吳宏,葉欣,高岑,謝蓀等八人並列為“金陵八家”。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夏山過雨圖


王概與《芥子園畫傳》的編印

芥子園是江南名士李漁在南京的別墅,李漁的女婿沈心友對明代李流芳的課徒畫稿加以整理的山水畫教程,簡明易懂,可作為初學之津樑,書前有李漁序,後由王概兄弟三人加以整理,包括《蘭譜》《竹譜》《梅譜》《菊譜》,都附有畫法淺說,成為“四君子”專集畫譜。王概寓居南京,以賣畫為生,擅作大幅,筆墨雄渾,在當時有一定知名度,他山水學於龔賢,《芥子園畫傳》在一定程度受龔賢課徒稿的影響。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芥子園畫傳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芥子園畫傳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芥子園畫傳


與龔賢同期寓居南京知名的畫家還有程正揆,曾得董其昌指授,但能參學宋元,,容納諸家,自出機杼,作畫喜用禿筆,具有簡逸灑脫之風韻。與髡殘並稱“二谿”,所謂“足跡盡天下名山,眼界盡古人神髓,得意忘言,得心應手,方能下筆”。皆頗有見地。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其他地區以遺民面貌出現而又擅長書畫的有傅山,項聖漠,普荷,歸莊等人,他們常通過山水梅竹等題材,或描繪隱居的志趣,或表現對河山大地的熱愛,顯示堅貞的節氣,更在題跋中抒發感慨之情。

(一)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陽曲人,生活於明清之際,是一位富有氣節的文人,於經史,詩詞,書畫,醫藥均有精深的造詣。清兵入關後,傅山出家為道士,拒入仕,回山西以行醫為業,並從事書畫創作,主張“作字先作人”又提出“書畫寧拙毋巧,寧醜毋媚”,等論點。他的畫以山水為多,追求意境的創造,以墨線勾勒出骨,皴擦不多而樸拙奇偉,饒有情趣。


(二)項聖謨(1597——1658),秀水人,為著名收藏家項子京之孫,擅畫山水,能作花鳥竹石,畫風嚴謹,由宋入元,廣取諸家畫法,詩畫中流露出對民間疾苦的同情。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其他地區還有活躍於雲南的著名畫僧普荷,擅畫山水,宗法倪瓚,黃公望,得蒼山洱海之勝,作畫又不為成法所拘,自成一家。歸莊(1613——1673)著名文人歸有光之曾孫,終身歸隱,能詩擅書畫。

揚州八怪

清代中期,揚州地區繪畫呈現出異常活躍的局面,其代表人物被稱為“揚州八怪”的一批畫家。

揚州是江南名城,位於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上,具優越的地理環境,鹽商富戶,生活豪奢,交往文人名士,書畫名流,收藏古玩,修建園林,舉行詩文雅聚以附庸風雅,成為藝術的贊助人,市民階層也很活躍,一時吸引了眾多畫家到此來從事繪畫活動。石濤晚年久住揚州,對揚州的繪畫有巨大的影響。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揚州八怪”活躍於清初康熙晚期,雍正,乾隆年間,正是揚州的繁盛時期,“八怪‘突破陳規,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創新。重視師法造化和抒發個人感受,以金石書法入畫,形成剛健縱恣的繪畫風格,在題材上有所開拓,打破畫壇的沉悶,在揚州地區湧現出新的藝術潮流。

關於”八怪’的名氏,各家著述不一,被列入的有,李鱓,金農,高鳳翰,汪士慎,黃慎,高翔,鄭燮,李方膺,羅聘,華喦,李葂,邊壽民,陳撰,楊法,閔貞等15人之多,他們並非都是揚州人,多數來自外地,他們有官場失意至揚州賣畫以謀生計者,有仕途不達或淡於功名的文士,出身於貧寒家庭經過努力具有廣博文化修養的職業畫師,由於生活遭遇,他們對現實產生不同程度的不滿,鮮明地表現個性。他們的畫風並不統一,各具特色,對清末的繪畫發生著一定影響。

華喦(1682——1756)號新羅山人,他擅長花鳥,兼工人物,山水,走獸,是難得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職業畫家。中年後到揚州賣畫。他畫花鳥尤為擅長,注重抓取對象之神韻,造型生動,設色清麗,華喦的繪畫在題材和形象上都明顯地從民間藝術中吸收養分,因而雅俗共賞。

金農與羅聘

金農(1687——1763),字壽門,號冬心,仁和人,別號甚多,有稽留山民,昔耶居士,曲江外史等,

博學,擅金石書法,能詩,精於鑑定,好收藏,早年遊歷各地,出仕無路,心情落寞,晚年定居揚州,50歲以後把大量時間從事繪畫,憑廣博的修養學識及全石書法的功底,落筆不凡,以古拙醇厚的風貌獲得讚許。被認為“涉筆即古,脫盡畫家之習氣”,他愛畫竹,梅,花果,佛像,雜畫,金農畫梅常作老幹繁花,大幅者枝幹粗壯,以水墨塗成,不多做皴筆,與繁花對映,清幽而雄恣,風格樸拙古雅,不涉前人窠臼。他60歲開始畫竹,在畫竹上另闢蹊徑,他畫的小品頗有情致。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金農是學者型書畫家,擅詩文,金農愛作佛像,造型奇古不同流俗,所作人物不求形似而神采生動,別開生面。書法上更有創造,工隸書,取漢隸加以變化創新,方正奇古富有金石味,有雄奇恣肆之氣概,自稱為“漆書”,表現傲岸不群的個性,他的作品中將繪畫,書法,詩詞,篆刻結合成完美的整體,在畫壇上別樹一幟。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羅聘(1733——1799)讀書好學不輟,受揚州名流器重,拜金農為師,羅聘一生賣畫,其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能工能寫,風格多樣。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黃慎(1687——約1770)家境貧苦,刻苦勤奮,早年畫風嚴謹工緻,後改為潑墨大寫意畫風,並以狂草題畫,人物形象神采生動,多取高士,漁樵,傳說中的神仙及市井人物為題材。

李鱓(1686——1762)號復堂,又號懊道人,出身名門,以寫意花鳥著稱,題材廣泛,市井的花木蔬果皆收入畫圖。他的畫敢於突破成規,揮灑自如,以詩書畫印結合抒情言志。

鄭燮(1693——1765)號板橋,江蘇興化人,雖出身書香門第,清苦坎坷,後至揚州賣畫。鄭板橋以畫蘭竹著稱,行筆勁拔瀟灑,才氣橫溢,章法新奇,形象清瘦勁挺而優美,在古代墨竹畫中獨樹一幟。他的書法雜用篆隸行楷諸體,縱橫錯落,跌宕而有變化,自稱“六分半書”,人稱“亂石鋪街體”或“板橋體”。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雖“離經叛道”,卻大器晚成,獨領風騷


揚州八怪的其他畫家有高翔,汪士慎,李方膺,高鳳翰,邊壽民,閔貞等。

海派繪畫的興起

清末活躍在上海的一批畫家中,藝術造詣較高者首推任伯年,其先驅者則是任熊,任燻兄弟。海派其他畫家有趙之謙,虛谷,蒲華等。

廣東地區的繪畫

明清以來的商業繁榮,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一帶,更是富庶,帶動文化的發展,在人物及花鳥畫方面均有創新,代表畫家蘇仁山,蘇六朋及居巢,居廉等。

結語:

如果突然痛失億萬房產的是你,各位必定痛不欲生!可到金農這裡,家道中落,他不過撓撓後腦,吱了一聲:“錢?!再賺吧”!說走就走,旅行去了,年過半百才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但金農一開始就氣質不凡,跟鄭板橋畫過竹,後來畫過馬,畫過梅,最後以僧佛為終。1763年,77歲的金農,以終身布衣的身份走完了瀟灑又有些顛沛流離的一生,但他的畫帶給後人無限的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