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不传位给武氏后人,选择还政于李唐是历史必然还是无奈之举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她的一生从改革吏治注重政绩到晚年的时候还政于李唐成就了一代传奇,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她还政于李唐有诸多猜测,有的说是因为狄仁杰为首的大臣劝诫,有的说是武则天自己认为武氏后人才智平庸难当大任,不管是哪种原因最终都归结到一点,武则天还政于李唐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武则天不传位给武氏后人,选择还政于李唐是历史必然还是无奈之举


武则天称帝前和族人关系

武则天家中有六位兄弟姐妹,真正同父同母的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因她的母亲不是原配,所以也不被异母兄弟所待见,尤其是在父亲死后,武氏族人对武则天母女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和谐,反而百般刁难。贞观十一年,武则天机缘巧合之下入宫才逐步摆脱了原来的困境。但武则天在太宗时期身份和职位并不高,只是五品的才人,按照唐朝后妃制度来看,才人之上的妃嫔众多,想要靠这个品级出头几乎是难上加难,所以有史学家认为唐太宗对武则天更多的是一种怜惜,感念她们母女处境艰难,对死去的武士彟有所交待,虽然只是以体恤的方式赐恩于武家,但对于武则天来说却成为她改变人生的一个开始,但这个时候武氏家族对待武则天母女的态度没有太大的改变。


武则天不传位给武氏后人,选择还政于李唐是历史必然还是无奈之举


武则天迎来人生巅峰是在她第二次入宫的时候,李治感念和她的恩情,特地从感业寺将她接回宫里,这一次她一路升职当上了皇后。

《资治通鉴》记载:“后既立,杨氏号荣国夫人,越石妻韩国夫人。 惟良自始州长史超迁司卫少卿,怀运自瀛州长史迁淄州刺史,元庆自右卫郎将为宗正少卿,元爽自安州户曹累迁少府少监。“

从史料中能看出武则天在成为皇后以后对武氏族人进行过封赏,按照之前历朝历代的惯例,后宫女子一旦得势对娘家人封赏是人之常情,这样不仅可以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且能够巩固势力,所以武则天这一做法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在武氏家族中这是个例外,即便给与封赏,他们也举得是理所当然,不会感念武则天的好,所以武则天采取了”外调“的方式,将这些封赏的兄弟调往外地,一方面可以给他们一些教训,另一方面还可以摆脱外戚专权的嫌疑,所以这一步棋走的非常巧妙。武则天何其聪明,在经过一系列事情之后自然能看得开自己和武家的关系,但是她也不能让武家就此衰落,还要适当提拔,所以对武承嗣的重用就是一个缓和,而武承嗣也是一个情商比较高的人,他认识到武则天的手段也知道自己该怎么样才能避免和父辈一样老死在外地,所以自然唯武则天马首是瞻,在这一代的武家开始依仗武则天的势力,所以一团和气。


武则天不传位给武氏后人,选择还政于李唐是历史必然还是无奈之举


武则天称帝后和族人关系

在武则天即将称帝的时候,武氏家族的成员已经开始减少,武则天想要称帝就需要扩展自己的势力,此时听从她的武氏家族就是一个后盾,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大量追封武氏子弟,重用年轻一代武家后人,甚至有的官拜宰相,此时的武则天希望她开创的大周一直传承下去,直到”神龙政变“之时,武氏都非常团结,但是团结的背后不是血缘和亲情更多的是利益的牵绊。


武则天不传位给武氏后人,选择还政于李唐是历史必然还是无奈之举


武则天还政于李唐原因

第一点原因武家内部关系变迁让她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其实从武则天称帝后对武氏族人的封赏能看出她原本的想法,甚至于在一些国家重要的礼仪大典上让武承嗣和武三思担当重要职位,这足以看出来她想要选择继承人的决心,但是这个信息被朝中大臣劝阻,狄仁杰为首的大臣上书告诉武则天,如果传位给武家后人,那以后侄儿给姑姑立庙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传位给李家,那就是自己的儿子,自然会子子孙孙一直延续,这一席话点醒了武则天,随后的一些事件表明,武家后人对武则天的遵从也都是为了利益,并非是真心实意为了辅佐姑姑,对武则天来说当她看清楚其中的内部关系,就已经坚定了想要还政于李唐的决心。

第二点原因在于武氏家族的人一直以来太过于勾心斗角,从前后和武则天的关系就能看出来,他们是为了利益而选择顺从武则天,并不是真心实意的辅佐,再加上后期武三思和武承嗣在武则天看来并不能担当重任,所以最后也就放弃了让他们继承皇位的念头,也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总不能把天下交给几个庸俗之人手中。


武则天不传位给武氏后人,选择还政于李唐是历史必然还是无奈之举


总的来说,武则天还政于李唐和武氏族人内部关系相关,她的出身让她和族人之间不和谐,到后来经历了地位的变化和利益的取舍重新拉近了族人的距离,但这短暂的顺从让武则天忘记了背后的利害关系,直到狄仁杰等大臣的一番说辞才让武则天认清现实,最终还政于李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