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被倒入下水道,為什麼不用它們泡牛奶浴呢?

瀏覽了一下英語的文獻,我發現我們可能對大蕭條時期奶農傾倒牛奶有很大誤讀。


首先根據我找到的資料,美國大蕭條時期最大的一次牛奶傾倒事件是1933年的威斯康辛奶農大罷工。教科書中所說的“傾倒牛奶”的原型應該來自這起事件。
圖:當時的報道:運奶車出車禍,有人受傷,糾察.隊出擊,牛奶被傾倒...

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被倒入下水道,為什麼不用它們泡牛奶浴呢?


先說背景。1929年前美國經濟蒸蒸日上,美國奶農的日子也很不錯。當時的奶價是每100磅4.79美元,其中46%歸奶農,33%歸大型加工廠,21%歸零售商。威斯康星是當時美國奶農最多的州。
但當大蕭條來臨之後,由於行情不好,奶價開始下跌到3.48美元/100磅,並且個體奶農的份額降到了30%。
加_上經濟危機,威斯康辛的奶農們逐漸開始對自己與奶廠之間的這種分配方式感到不滿。當地奶農開始聯合起來,想要通過罷工的方式與奶廠(也就是資本家)談判,要求獲得更高的進貨價。這就是罷工也就是牛奶傾倒運動的起因。
這裡我們要明確兩個點:
1.傾倒牛奶的不是資本家,而是奶農,是生產者。傾倒是一-種罷工的方式。所以傾倒牛奶應該被視為(工人不工作所以浪費工廠“產能] ,而不是[資本家故意毀壞產品]
2.這是一次有組織的奶農大罷工,是當地所有奶
農聯合起來一起傾倒牛奶,而不是單個奶農的個人行為。
圖:聯合起來的奶農傾倒牛奶


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被倒入下水道,為什麼不用它們泡牛奶浴呢?


所以當我們知道傾倒牛奶是一起罷工,而不是狹義的經濟行為後,很多問題就有了新的理解思路,很多疑點也得已解決。
比如為什麼我們在討論傾倒牛奶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過[降價出售]這個選項?按常理來說大部分牛奶賣不出去,商人為什麼不降價販賣呢?既然奶價高,為什麼個體奶農不按照略低於市場的價格進行販賣呢?
按照古典經濟學理論當然無法解答。但如果你按照罷工理論進行理解,答案就一目瞭然了:單個奶農降價售賣牛奶,雖然對那個奶農有利,但對全體奶農來說是不利的,因為會挑起奶農之間的價格戰。


而當時奶農都已經組織起來,形成了區域性壟斷的奶農聯盟,比如威斯康星最大的奶農協會Farmers'Holiday Association。根據曼瑟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奶農聯盟的目的是為全體奶農獲得集體利益(公共產品)。 那麼組織起來的聯盟一定會堅決杜絕成員私自降價銷售牛奶,因為如果放任這種行為,就會讓所有奶農進入激烈的價格戰。所以對於聯盟來說,最符合利益的行為只能是聯合起來逼迫奶廠提高收購價,讓全部奶農都能獲得利益。



而在談判的過程中,奶農聯盟發動了他們最大的武器,也就是傾倒牛奶(相當於罷工)。 這是一次非常有組織性的區域性大罷工。奶農聯盟必須儘自己所能動員該區域所有奶農都參與倒牛奶活動。因為只要有一小部分人不參與,這次罷工就會前功盡棄,原因是那一小部分奶農可以反手與奶廠達成更符合自己利益(卻不符合集體利益)的生產協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賊


這也是為什麼1933年威斯康辛奶農大罷工非常暴力。聯盟不但要阻止資本家對罷工進行破壞,還要強迫一小部分不願意倒牛奶的奶農也加入到倒牛奶行動中來,建立糾察線排查任何進入奶廠的車輛防止有人偷運牛奶等等。


如果你看看那個年代的倒牛奶照片,你就能發現這些照片中總有好多人一起傾倒,或是所有牛奶都集中銷燬。這就是因為傾倒本身是-次集體行動。
圖:保衛罷工的糾察隊

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被倒入下水道,為什麼不用它們泡牛奶浴呢?


圖:在鐵路旁倒牛奶,糾察隊可能剛剛查獲了一批通過火車運往工廠的牛奶,然後就地銷燬。

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被倒入下水道,為什麼不用它們泡牛奶浴呢?


與此同時奶廠也發動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破壞罷工,包括開闢各種後備運輸方式,從小路運奶,用鐵路運奶等。當地出現奶荒之後,美國國民衛隊也加入進來與奶農們對峙,催淚瓦斯什麼的也都用上了。奶農傷亡非常慘重。


不過威斯康星那次罷工的結果還算是好的,各方協商後,奶農聯盟出資買下了乳品廠。隨後罷工結束,大家各自返回農場工作,牛奶傾倒行為也就停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