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8性善祠处忆孟子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8性善祠处忆孟子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8性善祠处忆孟子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8性善祠处忆孟子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8性善祠处忆孟子

商丘古城北门拱辰门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至圣先师。每逢帝王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者陪着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亚圣”。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孟子与孔子并称中华“双圣”,不管在做人还是在治国之道上,都极力推行“仁政”,以为“仁者无敌”。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喊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原则,做人要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更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的至理名言,这些散发着智慧光芒的思想,至今映照着社会的发展。

亚圣孟子之于宋国也是情缘颇深。他曾因长期居住宋国,而被认为是流寓于此的宋国人。清康熙《商丘县志·圣迹》载:“孟子尝在宋也,当为流寓之首。”并指出因孔孟在宋国有诸多遗踪,所以将其列于人物志之首:“而孔孟之过化,不可忘也。因著其所自出,及游宋之概,以先人物诸篇”。孟子为什么会寓居宋国?他在这里有哪些故事,又有哪些遗踪?从本期开始将讲述孟子与商丘的不解情缘。

孟子首提性善说 肇始宋国成体系

在商丘古城的北门外,曾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性善祠,这是一处有着特别意义的祭祀之处,因为祠里祭祀的是“亚圣”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为什么在商丘会有一处祭祀孟子的专祠,且不叫“孟子祠”而称“性善祠”呢?因为这里曾是孟子适宋时的居所与讲学之地,他在这里还会见了滕文公。更重要的是,孟子在这里著书立说,提出了对中华文明进程有着深刻意义的“性善论”,因此这里是“性善论”的诞生地。秦汉及其以后,后人将此处作为祭祀孟子之所,又因是首次提出“性善”学说之处,便称“性善祠”。明清时期,由商丘孟氏后人管理,又称孟家祠堂,并曾在此办性善书院。

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曾周游列国,极力说服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其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远大报负。然而当是时,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竞相侵夺,先王之道,陵迟堕废。孟子曾去齐、梁、鲁、邹、滕、薛、宋等国,最终其学说却未被诸侯采纳而无法付诸具体的政治实践。但他以“性善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却使其成为孔子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可谓巨大。而孟子最初谈到“性善”是他在周游列国居宋时,具体地点即是在性善祠处。

大约在公元前318年,在齐国的孟子感到不能施展抱负,闻听宋国将行“仁政”,于是离齐之宋。此时,滕国世子(即后来的滕文公)在去楚国访问的时候途径宋国,听说孟子在宋国讲学时,拜见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向其阐述“性善”之说。《孟子·滕文公上》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此处孟子言人皆有善性,此善性当充而用之;又言尧舜之治天下,不失仁义之道,以此勉励滕国世子。从中我们看出,孟子所言性善,根于人之大本,即生之谓性,源于“天道”,其“仁义之道”皆发自于“性善”,较孔子又进了一步。

滕国世子释疑惑 治理善国传美谈

在孟子与滕国世子的谈话中,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他对“人皆可为尧舜”的肯定,给滕国世子以强烈的震撼,也使他看到了自己以及自己国家的希望。只要自己努力不懈,认真向善,不仅自己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而且滕国也会因此而治理得井井有条,滕国虽小,其他国家也不敢小视。虽然孟子的思想让滕国世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信心倍增,然而他对此还是心存疑惑,所以在滕国世子从楚国返回滕国的途中,又特意在宋国停下来,再次向孟子请教。清康熙《商丘县志·圣迹》载:“今郡城北门,有性善祠故址,相传为(滕)文公见孟子处。”

对于滕国世子第二次在宋国拜见孟子的情形,《孟子·滕文公上》载:“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就在当时,孟子看出了他的疑虑。他开门见山并充满热情地对滕国世子说:“世子怀疑我的话吗?天下的真理只有这么一个。就如齐国勇士成覸对齐景公所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又像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所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如此。’人与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自己肯努力,世间的事没有做不成的。滕国虽小,但是若把土地截长补短,拼成正方形,每边之长也将近五十里,还是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的。”

滕国世子在宋国与孟子两次相见,孟子的鼓励和教诲,让他对将滕国治理成为善国充满了信心。以致于在父亲死了以后当遵循何种礼仪操办丧事,都要向孟子请教:“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孟子·滕文公上》)世子嗣位成为滕文公后,又礼聘孟子到滕国讲学指导,滕国由此制定一套新的治国方略:效法先王,施行仁政,改善教育,改革土地赋税制度等等,新措施的实施得到人民的拥护。生产发展,百姓安定,滕国的政治形象树立了起来。由此,孟子居宋结缘滕文公论“性善”成为千古佳话。

天赋性善源四心 仁义礼智发四端

孟子在宋国讲学,与滕国世子“道性善”“称尧舜”,这两方面实际就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那就是“性善论”与“行仁政”,二者关系密切。孟子最早在商丘性善祠处“道性善”,此乃“性善论”肇始之地,因此这里在孟子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在此“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而反对霸道,即“仁政”(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基础,二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孟子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所以“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对待人和社会温柔敦厚的作风,曾被胡适戏称为“妈妈政策”。

孟子“性善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四心”和“四端”。他肯定人性生来是向“善”的,“善”的表现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从道德观念讲,就是“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这四个善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是外加的,而是自己所固有的。孟子从天赋性善论的“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的“四端”,进而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从而形成他哲学思想的基础,建立了哲学与伦理学、认识论与道德修养相统一的学说。

孟子的“性善论”是对孔子学说的理论完善,较孔子仁学更进一步。孔子的仁学是先设一个“天道”下落到“正心”,然后由此“正心”向外发展,形成一个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孟子的“性善论”则将“仁义礼智”的善端归诸于“心”,由“内”在之心性向“外”付诸行为展开,使学说建立在“心性”之上,使儒家道德人性得以完全确立,也形成了以“性善”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而在中华思想文明史上写下浓浓的一笔,也让孟子与商丘性善祠的情缘在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8性善祠处忆孟子

马学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宁陵县商务局局长,宁陵县史志办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商丘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其专著有《范仲淹与商丘》《古宋七子》《寻踪梁园》《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等

全国哀悼!

2020.04.04

中共商丘市委

网信办发布

网信商丘 权威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