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8性善祠處憶孟子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8性善祠處憶孟子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8性善祠處憶孟子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8性善祠处忆孟子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8性善祠处忆孟子

商丘古城北門拱辰門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處於獨尊地位,孔子是儒家學派的至聖先師。每逢帝王祭祀孔子時,旁邊總會有一位儒者陪著享祭,他同樣擁有崇高尊號“亞聖”。顯然,在儒家學派中,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這位大學者便是孟子。孟子與孔子並稱中華“雙聖”,不管在做人還是在治國之道上,都極力推行“仁政”,以為“仁者無敵”。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喊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治國原則,做人要做一個“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更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的至理名言,這些散發著智慧光芒的思想,至今映照著社會的發展。

亞聖孟子之於宋國也是情緣頗深。他曾因長期居住宋國,而被認為是流寓於此的宋國人。清康熙《商丘縣誌·聖蹟》載:“孟子嘗在宋也,當為流寓之首。”並指出因孔孟在宋國有諸多遺蹤,所以將其列於人物志之首:“而孔孟之過化,不可忘也。因著其所自出,及遊宋之概,以先人物諸篇”。孟子為什麼會寓居宋國?他在這裡有哪些故事,又有哪些遺蹤?從本期開始將講述孟子與商丘的不解情緣。

孟子首提性善說 肇始宋國成體系

在商丘古城的北門外,曾有一座規模不小的性善祠,這是一處有著特別意義的祭祀之處,因為祠裡祭祀的是“亞聖”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的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為什麼在商丘會有一處祭祀孟子的專祠,且不叫“孟子祠”而稱“性善祠”呢?因為這裡曾是孟子適宋時的居所與講學之地,他在這裡還會見了滕文公。更重要的是,孟子在這裡著書立說,提出了對中華文明進程有著深刻意義的“性善論”,因此這裡是“性善論”的誕生地。秦漢及其以後,後人將此處作為祭祀孟子之所,又因是首次提出“性善”學說之處,便稱“性善祠”。明清時期,由商丘孟氏後人管理,又稱孟家祠堂,並曾在此辦性善書院。

孟子和孔子一樣,也曾周遊列國,極力說服諸侯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以實現其拯救天下“捨我其誰”的遠大報負。然而當是時,周衰之末,戰國縱橫,用兵爭強,競相侵奪,先王之道,陵遲墮廢。孟子曾去齊、梁、魯、鄒、滕、薛、宋等國,最終其學說卻未被諸侯採納而無法付諸具體的政治實踐。但他以“性善論”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卻使其成為孔子之後的儒學集大成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可謂巨大。而孟子最初談到“性善”是他在周遊列國居宋時,具體地點即是在性善祠處。

大約在公元前318年,在齊國的孟子感到不能施展抱負,聞聽宋國將行“仁政”,於是離齊之宋。此時,滕國世子(即後來的滕文公)在去楚國訪問的時候途徑宋國,聽說孟子在宋國講學時,拜見孟子請教治國之道,孟子向其闡述“性善”之說。《孟子·滕文公上》載:“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此處孟子言人皆有善性,此善性當充而用之;又言堯舜之治天下,不失仁義之道,以此勉勵滕國世子。從中我們看出,孟子所言性善,根於人之大本,即生之謂性,源於“天道”,其“仁義之道”皆發自於“性善”,較孔子又進了一步。

滕國世子釋疑惑 治理善國傳美談

在孟子與滕國世子的談話中,孟子的性善論以及他對“人皆可為堯舜”的肯定,給滕國世子以強烈的震撼,也使他看到了自己以及自己國家的希望。只要自己努力不懈,認真向善,不僅自己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而且滕國也會因此而治理得井井有條,滕國雖小,其他國家也不敢小視。雖然孟子的思想讓滕國世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國家信心倍增,然而他對此還是心存疑惑,所以在滕國世子從楚國返回滕國的途中,又特意在宋國停下來,再次向孟子請教。清康熙《商丘縣誌·聖蹟》載:“今郡城北門,有性善祠故址,相傳為(滕)文公見孟子處。”

對於滕國世子第二次在宋國拜見孟子的情形,《孟子·滕文公上》載:“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就在當時,孟子看出了他的疑慮。他開門見山並充滿熱情地對滕國世子說:“世子懷疑我的話嗎?天下的真理只有這麼一個。就如齊國勇士成覸對齊景公所說:‘他是個男子漢,我也是男子漢,我為什麼怕他呢?’又像孔子的得意弟子顏淵所說:‘舜是什麼樣的人,我也是什麼樣的人,有作為的人都應該如此。’人與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要自己肯努力,世間的事沒有做不成的。滕國雖小,但是若把土地截長補短,拼成正方形,每邊之長也將近五十里,還是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的。”

滕國世子在宋國與孟子兩次相見,孟子的鼓勵和教誨,讓他對將滕國治理成為善國充滿了信心。以致於在父親死了以後當遵循何種禮儀操辦喪事,都要向孟子請教:“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孟子·滕文公上》)世子嗣位成為滕文公後,又禮聘孟子到滕國講學指導,滕國由此制定一套新的治國方略:效法先王,施行仁政,改善教育,改革土地賦稅制度等等,新措施的實施得到人民的擁護。生產發展,百姓安定,滕國的政治形象樹立了起來。由此,孟子居宋結緣滕文公論“性善”成為千古佳話。

天賦性善源四心 仁義禮智發四端

孟子在宋國講學,與滕國世子“道性善”“稱堯舜”,這兩方面實際就是孟子思想中的兩條綱,那就是“性善論”與“行仁政”,二者關係密切。孟子最早在商丘性善祠處“道性善”,此乃“性善論”肇始之地,因此這裡在孟子思想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孟子在此“稱堯舜”,就是宣揚唐堯虞舜的“王道”政治而反對霸道,即“仁政”(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基礎,二者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孟子把孔子的“德治”主張發展為“仁政”學說,所以“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他對待人和社會溫柔敦厚的作風,曾被胡適戲稱為“媽媽政策”。

孟子“性善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那就是“四心”和“四端”。他肯定人性生來是向“善”的,“善”的表現是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從道德觀念講,就是“仁義禮智”四端:“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這四個善端“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是外加的,而是自己所固有的。孟子從天賦性善論的“四心”推導出天賦道德論的“四端”,進而再推導出“不忍人之政”(仁政),從而形成他哲學思想的基礎,建立了哲學與倫理學、認識論與道德修養相統一的學說。

孟子的“性善論”是對孔子學說的理論完善,較孔子仁學更進一步。孔子的仁學是先設一個“天道”下落到“正心”,然後由此“正心”向外發展,形成一個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孟子的“性善論”則將“仁義禮智”的善端歸諸於“心”,由“內”在之心性向“外”付諸行為展開,使學說建立在“心性”之上,使儒家道德人性得以完全確立,也形成了以“性善”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從而在中華思想文明史上寫下濃濃的一筆,也讓孟子與商丘性善祠的情緣在歷史進程中熠熠生輝。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8性善祠处忆孟子

馬學慶,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范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其專著有《范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

全國哀悼!

2020.04.04

中共商丘市委

網信辦發佈

網信商丘 權威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