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白的酒量說開去:中國白酒史話趣談

都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有趣的是,一千個讀者心中,可能卻只有一個李白。

幾乎在所有人心目中,李白都是一副衣袂飄飄、把酒吟詩的不羈造型。而因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等一系列名句,以及好友杜甫“李白斗酒詩百篇……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推波助瀾,李白“飲中仙”的形象,更是全民皆知。

但李白的酒量,真的有這麼好嗎?

從李白的酒量說開去:中國白酒史話趣談

李白圖

“斗酒”背後的真相

在論證李白的酒量之前,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斗酒”的“鬥”,並非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十升”之“鬥”,而是古代的一種酒器,在《詩.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的詩句,京劇《珠簾寨》中也有“太保傳令換大斗”的唱詞。據考證,“一斗酒”大約也就是“一大盞”的樣子,所以,喝了一大盞酒便在長安酒家裡昏睡不醒的李白,酒量真的算不上好。

從李白的酒量說開去:中國白酒史話趣談

與此同時,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李白所處的唐代,是沒有蒸餾酒技藝的,唐人飲用的發酵酒,與我們平時食用的醪糟類似,並未經過發酵提純,所以度數也就在幾度到十幾度之間,和現代的啤酒不相上下,這一論據,無疑讓“飲中仙”的形象,再度大打折扣。

蒸餾白酒的誕生

所以,想要“會須一飲三百杯”的李白也好,“十八碗酒後醉打猛虎”的武松也罷,這些古人都並未有機會一嘗高度的蒸餾白酒,才讓他們在酒桌上有了十足的底氣。那,蒸餾白酒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誕生的呢?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從文獻的角度,將蒸餾白酒的誕生時間,鎖定在了元末明初。但這樣一個金戈鐵馬的時代,讓不少酒坊湮滅在了歷史的煙雲之中。20世紀末,中國的考古事業接連出現重大突破,但白酒酒坊的遺址發現仍是空白,也讓很多人開始質疑中國蒸餾酒相關的典籍記載。

從李白的酒量說開去:中國白酒史話趣談

1998年,位於成都鬧市區的一處酒廠車間進行改建,工人們在挖掘地基的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疑似文物的瓷片,於是上報有關部門。隨著專業考古團隊的介入,一間600餘年未曾間斷釀造的酒坊遺址,重新呈現在了世人的面前。這就是被國務院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堪稱“白酒界的兵馬俑”,有著“中國白酒第一坊”之稱的“水井街酒坊遺址”。

從李白的酒量說開去:中國白酒史話趣談

水井街酒坊遺址

它的重見天日,首度佐證了中國蒸餾白酒誕生的時間,完整記載了中國白酒發展變革的歷史,奠基於此之上的“水井坊博物館”,更成為了一座以白酒文化為核心,展示中華文化多元魅力的特色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9代人,600年

很多去過水井坊博物館的人都認為,這是一部白酒技藝與傳承與書寫的傳奇。

的確,歷經600年時光的洗禮,中途幾度戰火蔓延至四川盆地,但這樣一座酒坊卻從來未曾易址,從來未曾間斷過美酒的醞釀。在這樣一段可以說充滿了苦難與遷徙的歲月中,我們看到了信仰堅守的力量。

和所有的傳統行業類似,白酒釀造技藝的傳承,是在師徒之間展開的。沒有所謂的合約合同,三個響頭叩下去,一杯清茶敬上,便是一輩子。600年的綿延不斷看似匪夷所思,其背後,是9代人的一生傾力。

從李白的酒量說開去:中國白酒史話趣談

水井坊博物館中的釀酒區域,是對外開放的。有好酒者曾經細細觀摩過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水井坊酒傳統釀造技藝過程,卻發現對比美酒的“有滋有味”,釀酒的過程實在是“枯燥無味”。據瞭解,想要成為一個可以上雙輪底糟的師傅,需要5年時間。每天上5甑桶,每甑2000多斤,用30斤左右的簸箕上甑計算,5年下來,每位師傅端的糟胚重達一千萬斤,重複端簸箕的動作超過45萬次。

從李白的酒量說開去:中國白酒史話趣談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枯燥與重複的練習中,青澀的徒弟成為了老練的師父,當他們終於有資格飲下一杯拜師茶時,相較於技藝的爐火純青,更重要的是他們終於悟得了前人的堅持與信仰。

何以傳世?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悄然走紅,讓來自故宮的文物修復班組走入了大眾的視野。無論是名校的優秀畢業生,還是有著豐富經驗的手工藝人,進入文物修復班組後,到現在也依舊遵循著“前兩年打雜練基本功、基本功紮實了打下手做複製品、通過師父考核才能觸碰文物”的古訓,用漫長的時光,跟隨師父學習文物修復的技藝。

從李白的酒量說開去:中國白酒史話趣談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劇照

這種收效緩慢、無法批量複製的傳承機制,在這個效率至上的時代,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回望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或許才是那些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得以世代相傳至今的原因之一。

所以包括水井坊在內的傳統品牌代表,在延續自身的文化的同時,更在積極地探尋更加廣闊的文化傳承之路,通過與大師的攜手,或是一些跨界聯名的活動,深度挖掘傳統之美,並將之展示給世人。

厚積薄發之後,2018年9月12日,水井坊將自身600年沉澱的文化精髓,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崇高敬意,帶上了北京太廟的恢弘舞臺。在這場名為“傳世盛典”的活動之上,當作為水井坊釀酒技藝第九代傳人的魏江志,跪倒在賴登燡與林東兩位大師面前,敬上一碗茶,叫出那聲“師父”時,我們聽見了傳統復甦的聲音。

從李白的酒量說開去:中國白酒史話趣談

水井坊打造傳世盛典品牌IP

那些在幽暗的酒窖中、世間鮮為人知的角落裡,延續了千百年的技藝、傳承了無數代的精神,以及師徒之間日夜的口傳心授……終於登上了最為耀眼的舞臺,向這個世界昭示著傳統文化的非凡魅力。

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而言,這或許就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依靠一些精品節目或是類似“傳世盛典”的大型活動的影響力,依靠一些意見領袖或是機構的持續發聲,讓傳統文化從幕後走向臺前,引發大眾的關注,並將關注轉化為參與。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這個民族的血脈之中,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