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英雄岳飛的被害我們多數人只記住了秦檜,忘了真正的幕後黑手

12世紀初期,居住在我國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興起。他們因為不堪遼朝政府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在首領

阿骨打的領導下,進行了反遼的民族戰爭。女真族在反遼的鬥爭中逐漸強大起來,並在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政權。

女真族反抗遼政權的戰爭,起初是屬於正義的戰爭,但在女真貴族建立金政權後,金統治者繼續進行的對遼、宋戰爭,性質就逐步發生改變,慢慢地由反民族壓迫轉向民族壓迫和掠奪的非正義戰爭了。在隨後的十多年,金朝向宋朝發兵,掀起了一場在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民族戰爭。當時的黃河兩岸,江淮之間,人民的抗金浪潮洶湧澎湃。

這是一場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一起反抗金朝女真貴族進行民族壓迫、民族掠奪的正義戰爭。在這樣一個民族矛盾特別尖銳複雜的時期,有一個南宋將領,在反民族壓迫和反投降的鬥爭中,他不屈不撓、氣壯山河的民族氣節,八百多年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稱頌,這個人,就是岳飛

抗金英雄岳飛的被害我們多數人只記住了秦檜,忘了真正的幕後黑手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背刻“盡忠報國”

在南宋的抗金將領中,岳飛的抗戰態度最堅決,功績、貢獻最大,但其結局也最悲慘。關於岳飛慘遭被殺的結局,自古至今都讓人心痛。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飛墓前跪著的秦檜等四個人,被認為是誣陷、殺害岳飛的歷史罪人,一直以來遭人所唾棄、謾罵,倒也無可厚非。很多人認為害死岳飛的罪魁禍首就是秦檜。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抗金英雄岳飛的被害我們多數人只記住了秦檜,忘了真正的幕後黑手

岳飛率軍痛擊金軍(畫)

岳飛是被秦檜害死的?

《宋史》載:“飛北伐,軍至汴梁之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答詔,忠義之言,流於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於秦檜之手。”“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時年三十九歲。”說的是岳飛被十二道金牌急詔班師,是秦檜使然。

又《宋史紀事本末》載:“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力謀殺之。”秦檜不殺死岳飛,就會阻礙宋金和議,所以一定要除掉岳飛。

以及《三朝北盟會編》、《朱子語類》、《王照新志》等比較具有歷史參考價值的史書都將岳飛之死直接歸咎在秦檜一手為之,說他就是害死岳飛的主謀。事實果真這樣嗎?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幸鑄侫臣。”說的是跪在西子湖畔岳飛墓前的秦檜、王氏、張俊等人的模擬像。他們都是殺害岳飛的罪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檜私於金人”,秦檜與金人私通,賣國求和,摧殘誅殺抗金將領是出於他的階級本能,人民唾棄與撻伐他們是完全應該的。然而事實畢竟是事實,歷史證明他們不是殺害岳飛的真正凶手。其實,別說秦檜無權誅殺岳飛,就連誅殺個八品小吏的權力也是 沒有的。

抗金英雄岳飛的被害我們多數人只記住了秦檜,忘了真正的幕後黑手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幸鑄侫臣——岳飛墓前跪著的四個歷史罪人

岳飛與張俊、劉光世、韓世忠並列為南宋大將,累立戰功,官拜樞密副使,秩一品官員。高宗趙構曾多次褒獎他,說:“卿若寒疾,乃為朕行,國爾忘身,誰如卿耶?”“有臣如此,顧復何憂……”“蓋卿忠義貫於神明,威惠孚於士卒;暨爾在行之旅,威懷克敵之心,陷陣摧堅,計不反顏。”等等,說明他是威震敵膽、朝野上下享有盛名的大將。

樞密院編修胡銓是一位八品小吏,上疏反對秦檜主和,說:“臣備樞屬,義不與檜等戴天”,“願斬檜與王倫以謝天下,於是上下洶洶。”這一番話讓秦檜氣急敗壞,必欲殺之而後快。但最後也只好以“銓狂妄兇悖,鼓眾劫持,詔除名,編管昭州,仍降昭,播告中外”,只能貶其職罷其官而已。

換個角度想,秦檜連殺個八品小吏都辦不到,怎麼有權誅殺一品大臣岳飛呢?或許您已經猜到了。

誰是殺死岳飛的真正凶手?

岳飛和他統領的“岳家軍”馳騁在亢進戰場上,

“累立顯功”,與韓世忠等軍民共同支撐著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先是受到了高宗趙構的賞識,由列校晉升為大將,“飛數見帝,論恢復之略”,岳飛經常對趙構談論恢復失土的策略,但很快與趙構、秦檜在一些問題上發生了矛盾,而且矛盾越來越激烈,最終受到了趙構的 猜忌,被“賜死”

抗金英雄岳飛的被害我們多數人只記住了秦檜,忘了真正的幕後黑手

趙構(1107—1187年),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迫於形勢起用岳飛,最後下詔“賜死”岳飛。

他們發生了什麼矛盾,趙構一定要“賜死”岳飛呢?

第一、岳飛多次提出迎二聖,觸怒了“上有不能言之隱”。

宋徽、欽二帝被女真所擄,“雪靖康之恥,迎二聖還宮闕”,已成為南宋官僚士大夫的頭口禪。趙構即帝位後,宗澤上疏說:“聖人愛其親以及人之親,所以教人孝;敬其兄以及人之兄,所以教人弟。陛下嘗當與忠臣義士合謀肆討,復迎二聖。”趙構迫於封建綱常與輿論,不得不違心地作出迎二聖的姿態,說什麼“朕以梓宮及太厚、淵聖未還,曉夜憂懼,未嘗去心,若敵人能允朕所求,其餘一切非所較也”。其實就是以此籠絡人心,鞏固地位而已。

岳飛出於對趙宋王朝的忠誠,盡臣子之道,以收復故土、迎二聖為己任,而且不斷地上疏表明心跡。如在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岳飛在張渚鎮題詞: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喋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

紹興二年(1132年)七月初七,在永州祁陽縣大營題詞:痛念二聖遠狩沙漠,天下靡寧,誓竭忠孝。賴社稷威靈,君相聖賢,他日掃清胡虜,復歸故國,迎二宮還朝……


岳飛忘了,他是一位手握兵權,掌握著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迎二聖還朝的問題,就如趙構殺陳東、歐陽澈,不在於他們老是上書說這說那,而是在於他們上書中不時地提出高宗“不該即大位”,還問淵聖回來怎麼辦,這無疑觸怒了高宗趙構的難言之隱,而遭致殺身之禍。

第二、趙構認為岳飛擁兵自重,不遵朝廷,嚴重威脅其統治地位。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高宗趙構在健康單獨召見岳飛,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俊、韓世忠不受制外,其餘受卿節制。”這等於趙構南宋的三分之二左右的兵力交給了岳飛。岳飛回到防地正在籌劃接管軍隊與北伐之事,但趙構害怕岳飛兵權過大,從而威脅他的統治地位,所以收回成命。岳飛對其出爾反爾的做法極為不滿,以將相不合為託詞請求辭職,在未經批准離開的情況下,竟王廬山東林寺給亡母守孝去了。後經張俊彈劾,趙構震怒,命王貴、李若虛帶詔書前去要求岳飛復職,並威脅岳飛不要與朝廷相抗,岳飛才回到軍中。

抗金英雄岳飛的被害我們多數人只記住了秦檜,忘了真正的幕後黑手

岳飛(劇照)

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虜人有飲馬長江之謀,大將張俊、韓世忠,皆欲先時深入,惟飛不動。上以御扎促其行者,凡十有七,後親筆御曰:‘社稷存亡,在卿此舉。’飛奉詔然移營三十里而止,上始有誅飛之意。”岳飛認為,張俊、劉錡、楊沂中統率十三萬多兵馬,抵禦只有十萬的金軍是不成問題的,他準備另闢蹊徑,

“深之京、洛,使金軍疲憊奔命。”儘管岳飛忠於趙宋王朝,處處為國計量,可高宗卻認為他“若恃兵權之存,而輕視朝廷”,不服從朝廷調遣,是一位難以駕馭的武臣,“身亦有不測之禍”了。

第三,反對議和。

向金求和是高宗趙構的一貫政策,遠在建炎三年,兩次派使臣去金求和,稱願削去帝號,稱臣於金,但都遭到拒絕。後在南宋軍民和北方義軍的苦戰之下,金軍遭到重創。金國眼看南宋的軍事力量崛起,滅亡南宋已變得不太可能,於是金熙宗便採用完顏宗磐、完顏昌的建議,將部分佔領的地區交給南宋,條件是趙構必須向金稱臣、納貢,金開始利用秦檜等南宋投降派向高宗誘降。

其實,求和是趙構的多年的夙願,基本不需怎麼誘,對於金國允許他稱臣而感恩戴德,立即積極響應。紹興九年正月,求和成功,趙構以向金國稱臣、納貢的條件換回了原屬宋的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然後大赦天下,給文臣武將加官進爵,粉飾太平,欺騙百姓。

岳飛對趙構、秦檜的屈膝求和十分不滿,對趙構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認為秦檜賣國行為會遭到貽害後世。但是趙構不可能改變求和的主張,岳飛只能憂鬱地回到鄂州,而處於趙宋王朝的一片忠心,繼續上疏,反對求和,“今日之事,可憂而不可賀,勿宜論功行賞,取笑敵人”“萬一臣冒昧而受,將來虜寇叛盟,則似傷朝廷之體”,認為決不能將屈辱當成榮譽,把傷疤當成勳章,萬不能接受晉升,萬一金國撕毀盟約,有傷朝廷顏面。

岳飛甚至提出交出兵權,退隱山林來表示對議和的抗議。趙構、秦檜對岳飛不按朝廷旨意辦事,不停職責議和的行為非常惱火,密謀收其兵權併除掉岳飛。只因形勢突變,才暫時作罷。

抗金英雄岳飛的被害我們多數人只記住了秦檜,忘了真正的幕後黑手

民族英雄——岳飛雕像

紹興九年七月,金國內部發生政變,主戰的兀朮取得了勝利,於是撕毀了與南宋的和議。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兀朮率軍向南宋展開全面進攻,不久便重新佔領了河南,和議之盟約變成了一紙空文。高宗趙構只能被迫下詔進行抵抗,重新起用岳飛。

順昌戰役後,宋軍開始全面反攻。岳飛進兵朱仙鎮,捷報頻頻飛向臨安,舉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然而,趙構卻喜少憂多,更多的憂心忡忡。

喜者,有了一支較強的可與金軍抗衡的軍隊,終於迫使金國的主戰派允許他求和,不僅可以偏安江左,坐守江南,而且也再不會像當年亡命逃竄的顛簸之苦了;

憂者,一旦北伐成功,光復故土,欽宗歸來的話必定會動搖他的帝位,而且大將又久握兵權難控,功高震主,尤其是岳飛又與“亂民”攪在一起,妨礙求和。

於是,高宗“乃與秦檜謀削尾大之勢,以革積歲之倒持之患”,趙構處於自私的思想,與金國的奸細秦檜開始上演收回將領兵權、向金求和的戲碼。

以兀朮為首的金國主戰派,在宋軍的重創下,不得不承認“今者南兵,非昔之比”“昔我強彼弱,今我弱彼強”,深知已無力再圖南宋,只好議和了。但以“必殺飛,始可和”為條件。

綜上,在歷史的侷限下,岳飛的忠君愛國思想並沒有錯,更不是致其被殺的理由。假如趙構是一明君,不那麼自私地只想保住自己的帝位,沒有趙構的支持,秦檜充其量也只是個跳樑小醜罷了。殺害岳飛的元兇,不是高宗趙構,又是何人!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廿九日,岳飛在大理寺中被趙構“賜死”,南宋與金國達成和議。

千古名將已去,徒留“還我河山”的怒吼在歷史的時空裡,蕩氣迴腸……

抗金英雄岳飛的被害我們多數人只記住了秦檜,忘了真正的幕後黑手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code>參考文獻:
《宋史.岳飛傳》、《宋史.秦檜傳》、《宋史.高宗記》、《朝野遺記》、《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宋論》/<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