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破齊,諸侯何故“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狂妄的齊閔王終於惹來了滔天之禍,自己如落水狗般慘死,齊國的“東帝”霸業在巔峰期陡然下墜至谷底,美好的一時絢爛,不過是曇花一現,只剩下山河破碎的一地狼藉,反差之大,讓人驚詫不已!

燕昭王破齊,諸侯何故“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齊滅宋,天下震恐

復國恩,亡國恨,愛恨交織

齊國,自太公立國,從未消失在諸侯爭霸的“中央舞臺”,齊桓首霸,春秋四強國;田氏代齊,枯木逢春,威宣時代齊國再展雄風,天下側目。

燕昭王破齊,諸侯何故“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燕國,諸侯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典範,比“親兄弟”魯國混的稍微強點。其實說起來,燕國的開國更為艱難一些,魯國與齊國同處東夷,唇齒相依,互為犄角,在合作和競爭中共同成長,而燕國分封在北疆,形單影隻,獨木難支,它面對的敵人是更加可怕的遊牧民族“北狄”。春秋時期,山戎大舉南遷,孱弱的燕國處境更加不堪,甚至面臨著亡國的危機。幸運的是,時代的王者齊桓公應運而生,高舉“尊王攘夷”義旗,北上驅逐山戎,滅掉孤竹、令支,燕國自此不僅解除了亡國喪土之危,竟然還因禍得福,國土得到了極大拓展。燕莊公,十里歡送“恩人”齊桓公,主賓融洽,“燕齊”世代友好的未來似乎是牢不可破的!

燕昭王破齊,諸侯何故“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復國恩情,亡國之恨

可惜,人走茶涼,政治家的承諾甚至比不上情侶之間的情話。當燕王噲“禪讓”亂國之時,齊宣王趁火打劫,齊軍在燕軍紀敗壞,喪失民心,最終在秦、趙的軍事威懾之下,齊國不得不從燕國狼狽而還。

父債子償,齊閔王做夢都不會想到:齊國會是燕國手下敗將。在齊閔王的眼裡,大齊是稱雄爭霸的頭號種子選手,對手會是秦國、趙國、楚國,至於韓、魏、燕則是逐鹿的對象,僅此而已。

齊閔王醉眼朦朧,認不清現實,在四處征戰中迷失了自己,也為齊國挖下了一個個大坑。當齊閔王不斷在錯誤的道路上疾馳狂飆之際,雄主燕昭王卻在臥薪嚐膽,“千金買骨”招賢納士,十年生財,十年強軍,悄然積蓄著力量,合縱連橫,齊國的死期將至。

公元前285年,齊國冒天下之大不韙獨吞宋國,天下震恐!

齊滅宋,天賜的滅齊契機,燕昭王緊緊地抓住了這個機會,伐齊聯盟宣告成立。公元前284年,燕國主導,魏、趙、韓、秦參與的盟軍,在濟水大敗“外強中乾”的齊軍主力。燕軍統帥樂毅,趁勝追擊,一路攻城略地,破臨淄,佔齊七十城,齊國僅剩即墨、莒負隅頑抗。

燕國“蛇吞象”驚天計劃,大功告成!

“齊滅宋”惹人恨,“燕滅齊”無人言

齊閔王時代的齊國太過鋒芒畢露,垂沙敗楚,函谷關敗秦,凱旋歸來敗燕,獨吞富宋,狂人齊閔王贏來了人生最輝煌的時刻!

齊國本來就是一等一的強國,滅掉宋國,一旦齊國消化掉膏腴之地的宋地,整合齊、宋人口、經濟、軍事資源為一體,統一六國的主角,或許秦國將不是唯一的人選。齊國,第一次有資格享受秦國的政治待遇,也第一次體驗到合縱的威力,故而,齊閔王必須死——各懷鬼胎的諸侯答成了短暫的共識。

燕昭王破齊,諸侯何故“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樂毅之超神操作

燕昭王滅掉齊國,有人會信嗎?或許樂毅心中有幾分把握,但也沒有看透未來的迷霧,但秦、三晉、楚從未相信過“弱燕可吞齊”,雖然燕國片刻得意,但缺乏大國底蘊,在沒有 外來幫手的協助下,燕國頂多在齊國奪搶些金銀財寶而已,一如之前的齊國破燕的下場!

好吧,既然大家心有靈犀,燕國自然沒有齊閔王那樣的危局出現,燕國雖然拿即墨、莒沒辦法,但也樂見如此,持久戰,劫掠齊地財富,感化同化,萬一成功消化掉齊國,耗吧!齊人、燕人開始了長期的角力。

雪中送炭的很少,瓦上添霜的挺多。齊國這麼一大塊肥肉,竟然沒有人趁亂打劫,實屬罕見!其實,這只是錯覺而已,因為大家都很忙,忙什麼呢?

五國伐齊,楚國打著北上援齊的幌子,自淮南出發,奪回了齊國搶佔的淮北之地。楚國,實在是“蘇聯”的榜樣,對領土有著異於常人的飢餓感,所以楚國再次悶聲發大財。當然,楚國也有自己的煩惱,秦國的虎狼之師肆虐楚地,楚國難受至極。

燕昭王破齊,諸侯何故“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東方六國

五國伐齊的最大得利者是誰?面上是燕國,實際上是秦國。本來齊國是“合縱反秦”堅定的、強大的擁躉,匡章率領的齊、韓、魏聯軍實現了戰國時代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攻入函谷關的壯舉,齊國的陰影讓秦國寢食難安。秦國清晰地瞭解燕國的戰略意圖,推波助瀾讓“五國伐齊”提上日程,所以濟水一戰打垮齊軍主力,秦國見好就收,輕鬆實現了其戰略意圖——打掉山東六國的領頭羊,楚懷王時期的楚國,齊閔王時期的齊國,趙孝成王時期的趙國。

秦國東進策略,以“遠交近攻”為準則,以蠶食東方六國為策略,秦國的滅國戰只會在巴蜀、義渠這樣偏遠實力弱小的小諸侯,所以秦國連續對楚、三晉發動攻勢,黔中、上庸、鄢城,楚國的門戶大開,漸成困獸失血之勢。

地處中原的韓國、魏國,向來是秦國劫掠打擊的主要對象,彷彿報復昔日晉國阻秦東出的惡氣,弱小的韓國遭受秦國反覆蹂躪,從肉體和心靈上已經屈從秦國;魏國,戰國初期稱霸中原、橫掃四鄰的霸氣和實力早已不再,河西郡、上郡失守,魏國的起家之地喪失殆盡,魏武卒的餘輝也在伊闕之戰徹底完結,偌大的韓、魏成為秦國的後花園,韓、魏的心思都完全撲在秦國的動向上。或許,此時的韓、魏心裡是悔恨的,因為齊國的落寞,再也沒有人帶頭阻止秦國的攻勢,即使是風頭再盛的趙國也不行。

燕昭王破齊,諸侯何故“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胡服騎射

趙國之強,源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源自趙惠文王的舉賢任能,山東六國的頭把交椅從楚傳到齊再到趙。趙國滅掉中山國,徹底解除了腋下之患,終於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擴地爭霸中。趙國,如同一塊海綿,貪婪的吸收著韓、魏、齊的新鮮血液,從新奪佔的領土中彌補從秦國搶奪的損失。完璧歸趙,藺相如視死如歸、機智靈活的外交舉措,是一個外交官的勝利,確實一個國家的悲哀,弱國無外交,即便你是第二強國,在強秦面前,也是舉步維艱,生存不易。

燕昭王破齊,諸侯何故“隔岸觀火”無動於衷?

落後就要捱打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話雖不錯,可惜大多數情況下,很多人還是優先選擇解決近憂,一個不是最佳的選擇,確實一個活下來的機會,至於明天,所謂的將來只能放在一邊。對於三晉、燕、楚來說,風頭無量、咄咄逼人的齊閔王太多囂張,本來一個虎狼秦國就難以承受,東方又多了一個秦國第二,所以只能優先打殘齊國,先保住現在,沒成想強國的齊國是一個空架子,實在不經打,用力過猛,秦國在東方悄無聲息地幹掉了又一個競爭對手,至於軍事強國趙國,畢竟根基沒有齊國深厚,持久性蠶食趙國的戰略發展空間,趙國的敗亡指日可待!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持之以恆,這是秦國的行事之道。齊閔王,或許在臨死的時候有所體會,又或許這個曾經的成功者眼裡只有怨天尤人,毫無絲毫悔恨之意,主觀上的東西,誰有知道呢?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歷史的車輪壓過了數不盡的時光碎片,朝著我們希冀的未來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