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

大家好,今天上官瀟瀟給大家帶來的是兵法三十六計策中的三計

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

戰國末期,六國為了仰制秦國的對外擴張,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國邊上的齊楚兩個大國當時關係非常密切,給秦國造成極大威脅。秦王派張儀出使楚國。張儀知道楚懷王是個貪圖便宜、沒什麼雄心大志的人,關鍵時刻還會見利忘義,於是就想了一個“無中生有”的計謀。張儀帶著厚禮拜見楚懷王,說秦國願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給楚國,但需要楚國“絕齊之盟”。懷王聽後,覺得有利可圖,痛快地答應了,還真的和齊國決斷了。

待楚懷王向秦國要土地時。張儀說:“秦國的土地全是憑著打仗得來的,哪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聽錯了吧!”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但此時秦和齊已結盟,楚國昔日的盟友非但沒有出兵援助楚國,反而響應秦國的號召,從側面配合秦軍反攻楚國。在兩國夾擊之下,楚軍大敗,最後楚懷王只有割地求和。

用假象去欺騙敵人,但並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讓敵人把受騙的假象當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相。利用對方已經產生的錯覺,假象就能夠掩護真相。好吧,這個故事讓我想到“兵不厭詐”。

我是湖北人,放古代就是楚國人,想來我們楚國的王也真的太容易“著道”了。我走到哪裡一聽說湖北人就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是貶義還是褒義呢?我是鄂西北的,“奸”和”“詐”往往聽說指著黃陂那周遭的人。但是自認為小聰明,佔小便宜的人常見,結果呢?你奸詐是小奸詐,大奸詐的人會更“詐”你,所以不要抖小聰明,修好德行的大智慧,看透世事,免得掉坑裡。

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

三十六計之暗度陳倉

楚漢相爭時,西魏的王豹投靠了項羽,聯楚反漢。大將軍韓信舉兵攻打西魏,兵臨晉關(今陝西大荔東)。王豹派重兵把守臨晉關對岸的鋪板(今山西永濟西),憑藉黃河天險,緊守渡口。當時黃河上還有一個夏陽渡口,只不過夏陽河流非常急,不適宜大軍渡河,所以王豹並未派重兵把守。

韓信深知,如果從臨晉關渡河,損失太大,很難成功,於是他決定“暗度陳倉”。一邊命大軍向夏陽調集,一面佯裝要從臨晉關渡河。王豹也只顧著把手鋪板,低估疏忽了夏陽渡口。漢軍主力在韓信的率領下從夏陽渡河,直取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漢軍,已經來不及了。漢軍勢如破竹,從後面猛攻魏軍。王豹率軍抵抗不住,只能不斷後退,退到黃河邊上時,自已反而因為受黃河天險所阻,無處可逃了。

表面上讓敵方知道我軍的軍事動向,利用敵方關注我方的表面行動時,我方悄悄迂迴到其他有利地點乘此攻擊,一定能獲得勝利。

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

三十六計之隔岸觀火

東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恆,曹操進兵擊敗了烏恆,袁氏兄弟沒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過過節的遼東太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定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回朝,靜觀遼東局勢。

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生疑慮。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設伏兵,招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眾將見此,不由打心眼裡佩服曹操的深謀遠慮。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一直擔心袁氏吞併他,二袁上門,他們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而促成他們的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拼。我們隔岸觀火,不費一兵一卒就除掉了倆個大敵,既保存了我們的實力,又為下一步消滅公孫康打下好的基礎。

當敵方內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亂之時,我方應該靜觀其變,等待地方出現進一步為難的局面,好讓對方相互內訌。我軍則坐收魚翁之利,順應著時間變化而消滅敵人。

上官瀟瀟我覺的:一代梟雄曹操,城府和智謀確實值得我們好好探究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