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合,對待 "熊孩子"打罵不可取,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小,不懂事,而且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哭哭鬧鬧,不明事理的家長在這個時候總是不問青紅皂白,直接劈頭蓋臉的吵孩子一頓,或者罵孩子一頓。這個時候,家長並不知道這種行為對於孩子來講是一種多大傷害,心理很容易受到打擊。

公共場合,對待

當孩子大哭大鬧時,做家長的總是有很多方式來進行"壓制"

一,吵鬧型方式

孩子在公共場突然大吼大叫,家長為了避免窘迫、丟人,常常第一時間訓斥孩子:不許吵,要安靜,或被迫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方式常常無濟無事,往往家長越訓斥,孩子越吵鬧。

公共場合,對待

二,沉默型方式

這一類家長呢,他們不會像第一種家長那樣當眾吵罵孩子,他們採取的是與之相反的方式,就是對孩子置之不理,把孩子當作是隱形人,不管不顧,自己幹自己的,然後等孩子哭夠了,鬧夠了,自己就老實了。

公共場合,對待

三、賄賂型方式

也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哭之後呢,會想盡辦法哄哄孩子,比如"寶寶聽話,媽媽給你買好吃的,帶你去遊樂園玩"

這種方式一般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因為小孩最喜歡的就是零食、玩具一類的東西,他們只要一聽到有好吃的,或好玩的,立馬就不哭鬧了。雖然說這一招百試百靈,但是真的不提倡。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寶寶會對此產生依賴,想要什麼東西就會大哭大鬧,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一這樣做,家長肯定會過來,給他們買想要的東西,或者滿足他們其他的需求。

公共場合,對待

四,威脅型方式

家長在遇到孩子哭鬧時,不採取妥協的方式,而是以威脅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哭鬧。比如,孩子在哭鬧,這類家長就會說"再苦再鬧,回家就給你關小黑屋,不允許看電視,不給你買玩具",這類家長抓住了孩子膽怯的心理,效果也是不錯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較叛逆的孩子,這種方式往往適得其反。

公共場合,對待

作為家長,在孩子哭鬧時,總是按照自己思想去教育孩子,不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就教育孩子的做法是不提倡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應該用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家長應該清楚孩子的哭鬧原因,這樣才可以對症下藥。

千萬不可以上面的這些方式教育孩子。

一,受到委屈,家長不理解

小孩子嘛,喜歡亂跑,難免磕磕碰碰的,在這個時候,孩子總是以哭鬧的形式來表現出來,或者孩子受到別人的欺負,自己委屈,想讓家長的安慰。這個時候家長不但不理解還以生氣的口吻來質問或打罵孩子,孩子本來就挺委屈,被打罵後,就更委屈了。

公共場合,對待

二,孩子的願望等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跟孩子一起逛商場時,孩子本身就喜歡玩具什麼的,一看到玩具就抓著不放手,但父母覺得太貴,拉著孩子就走。

或者家長本來答應孩子只要考試考得好,就帶孩子出去玩,但是又沒有時間,只好推辭。孩子沒得到想要的東西,於是又哭又鬧,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或以此要挾父母。

公共場合,對待

三,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選擇

在買東西的時候,家長和孩子思維總是不一樣,孩子喜歡這個,家長則喜歡哪個,結果給孩子買了家長喜歡的那個東西;孩子喜歡粉色的衣服,家長偏偏買其他顏色的衣服,這樣長久以來,家長總是否定孩子自己的選擇,孩子的選擇得不到尊重,就會哭鬧。

公共場合,對待


當家長知道了孩子苦惱的原因,對症下藥就好了,千萬不可用前面的錯誤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最簡單的一點,也是最難的一點。首先,家長自己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特別是孩子在場的情況下。言傳身教,說服只能達到傳遞父母意願的效果,只有父母的親身示範,才能真正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在制止孩子的吵鬧行為時,父母更要注意不能大聲呵斥,但是可以用行為干預來阻止。

公共場合,對待

其次呢,作為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畢竟孩子還小,哭鬧,發脾氣,不聽話都是孩子用來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父母應該知道,小孩子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哭鬧,這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父母要做的是,等孩子心情平復下來,詢問其中的原因,不可打罵。

我是關山老師,希望我這點實踐經驗能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我們可以多多交流,一起探討,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