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種藝術樣式打造上海紅色題材“三部曲”

以三種藝術樣式打造上海紅色題材“三部曲”

滬劇《一號機密》昨晚上演,它與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大型雜技劇《戰上海》一起,在舞臺上構建完成令人矚目的上海紅色題材“三部曲”,以豐富的藝術樣式,詮釋上海紅色文化品牌的內涵與精神。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滬劇《一號機密》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大型雜技劇《戰上海》

“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不息肩。”作為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委約劇目,上海滬劇院原創滬劇《一號機密》昨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序幕《夜色浦江》中一段配合交響樂隊的伴唱讓觀眾席爆發第一陣掌聲。昨夜,上海另一部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返場”,並演出至28日。連同開幕演出《戰上海》,上海紅色題材“三部曲”完整亮相藝術節舞臺——以三種文藝樣式聚焦紅色題材、上海故事,這禮讚英雄、謳歌信仰的“三部曲”,刷新了觀眾對於紅色題材作品的既有印象,激發出更有鮮活時代氣息的愛國情懷。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一號機密》謝幕時,觀眾席爆發陣陣掌聲

這不是近年上海文藝創作紅色題材的第一次集中爆發,但能夠在藝術節這樣一個國際平臺接受中外觀眾、甚至專業演藝人士檢驗,進而贏得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五星好評”,最終實現多地、多輪演出的商業成功,足以令業界矚目。

究其成功的密碼是什麼?

在業界看來,是上海深入挖掘寶貴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並將其熔於一爐,展現革命信仰崇高的同時,彰顯上海城市品格,映照出申城演藝天空的“中國紅”。

用這座城市的紅色故事,延續這座城市的紅色血脈

多個院團在同一時期集中推出紅色題材原創新作,是選題規劃前置、集中精銳力量、聚焦重點項目、深挖城市紅色文化資源的結果。

上海有責任這樣做。“這裡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國革命的紅色起點。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上海當仁不讓”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表示。上海這座城市從來不缺少為對抗外敵、爭取民族解放、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這三部作品都根據發生在上海的真實故事改編。《永不消逝的電波》講述了以中共地下黨員李白為代表的一群隱蔽戰線上默默無聞的英雄,在上海解放前夕為送出情報壯烈犧牲的動人故事。同是解放前夜,《戰上海》中的主角連長江華為保衛上海電廠獻出了寶貴生命。而在《一號機密》演出伊始,時間向前撥了18年,回到中共在上海活動早期。為保護中央文庫這個黨的“一號機密”,陳達煒、韓慧芳夫婦等地下黨員或英勇就義、或忍辱負重十多年的故事。為充分展現歷史人物,三個劇組都不止一次地深入一大會址紀念館、烈士陵園實地採訪。即便是“無聲”的雜技劇,為儘可能還原上海解放前夜的戰爭場面,編劇董爭臻等主創也會大量查閱歷史資料,讓雜技語彙與之更好呼應,因此可以說,劇中每次淚點與燃點,都來自歷史真實的凝聚。

上海也有底氣這樣做。如果說“一號機密”是中共早期值得地下黨員前赴後繼誓死守護的珍貴文庫,那麼《星星之火》《蘆蕩火種》《紅燈記》等一大批滬劇經典,就是滬劇人代代傳承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紅色寶庫”。

“排演紅色題材作品是滬劇長期堅持‘與城市同行、與時代同步’的優良傳統。”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將《一號機密》的排演視作對劇種傳統的血脈延續,她有雄心要把這部作品打造成為新時代常演常新的保留作品。

用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交融,呈現獨一無二的上海氣質

如何在眼下一眾各地紅色題材原創新作中脫穎而出,展現出“上海出品”的獨特氣質?

在精準聚焦真實、延續劇種優勢的基礎上,上海獨特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為紅色題材賦能。提到海派、江南,有觀演經驗的觀眾都能數出一連串的元素符號——旗袍、弄堂、十里洋場、《夜上海》的悠揚旋律……如果只是簡單堆疊,觀眾恐怕並不買賬。

要刷新觀眾體驗,就要真正領會紅色文化、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精髓。

於是我們看到,《永不消逝的電波》的

女子群舞《漁光曲》中,蘭芬和女鄰居手執團扇身著旗袍,將納涼、燒火等生活細節詩化,用舞蹈語彙呈現極致的婉約與柔情,盡顯江南女子風韻與海派生活之美。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於是我們看到,《戰上海》中一段發生在舞廳的“智取密件”,薈萃魔術、雜技、舞蹈等段落,用雜技的驚險刺激巧妙呼應諜戰的步步驚心,這便是十里洋場“大世界”的海派多元。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在《一號機密》中,小演員用滬語奶聲奶氣地央求爸爸玩一場老鷹捉小雞,樂觀面對貧困與飢餓,更讓觀眾在似曾相識的童年記憶中溼了眼眶。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也正因其三種文化融會貫通後所呈現的品質匠心,令三部作品順利“出圈”。《永不消逝的電波》不僅斬獲了業界舞臺藝術最高獎“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同時在年輕人集聚的豆瓣網獲得

9.5分的超高評分,網友自發劇評26條499條評論幾乎滿目的五星好評。《戰上海》走出雜技團駐紮的馬戲城,從美琪大戲院演到上海文化廣場和上海大劇院。

機制扶持與原創力作良性互動,讓出人出戏形成雙向輸送

都說出戲出人。好的作品離不開臺前幕後人才隊伍建設,而文藝人才的錘鍊最終要靠舞臺實踐來實現,“紅色三部曲”的創排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點。以“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為抓手,令80後、90後順利接班,成為紅色題材創排的主力軍。

有意思的是,《永不消逝的電波》《一號機密》中兩對戀人主角——朱潔靜與王佳俊、朱儉與王麗君,接連入選五年前第一屆“計劃”和上月剛剛公佈的第二屆“計劃”。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朱潔靜與王佳俊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朱儉與王麗君

作為第一屆“計劃”的學員,朱儉在入選同年擁有了第一部藝術生涯真正意義上的原創代表作《鄧世昌》。五年曆練,他再度飾演英雄,卻要從英勇豪邁的海軍,變成隱蔽戰線上表面唯唯諾諾、內心隱忍堅毅的中共地下黨員。“這個戲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因而要求演員對於每一個細節的把控都要用心,否則觀眾一洩氣,就會覺得這個戲太平穩,如果表演尺度節奏把握得好,觀眾的心應是揪著的。”從他對人物的理解中,就能感受到他藝術的成熟。如果說朱潔靜和朱儉是通過“計劃”淬鍊在原創作品中有了藝術提升,那麼王佳俊和王麗君則是通過這兩部作品“被看見”。正是在《一號機密》此前的試演中,王麗君一人分飾雙胞胎兩個角色的表演張力,讓專家看到了她的成長,進而有機會入選第二屆“計劃”。

而之於《戰上海》這樣一部首次呈現的大型雜技劇作品,僅依靠上海雜技團的演員力量是不夠的。因而70名青年演員中,出現了15位上海馬戲學校的學生,打通教學和演出的人才跑道。甚至10後也在舞臺上嶄露頭角。試演《一號機密》中女兒小紅一角的,是上海滬劇院主辦“滬語訓練營”裡的8歲學員王子涵。一口標準的滬語,經由天真童聲演繹,讓觀眾歡喜不已。

正是機制扶持與原創力作的良性互動,讓出人出戏在上海形成雙向輸送,為打造“紅色三部曲”提供堅實的基礎。

文字來源於《文匯報》 2019年10月24日 第1版

攝影:沈剛 祖忠人

圖文編排:曹元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以三种艺术样式打造上海红色题材“三部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