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下的中國企業人才之路

”用互聯網行業的招聘困境,寫中國企業的人才之痛。”

招聘困境:學歷or經歷?

在闡述自己觀點之前,我想先講幾個故事。

某一家知名企業,hr發出招聘需求的時候特別強調,所有的崗位非985、211不看,如果研究生學歷是985、211但是本科學校一般的話也不予考慮,並且該企業還列出了一些人才來源公司的名單。

我們按照企業的人才畫像定向尋訪,有一個10年以上工作經歷的人選非常符合企業要求,工作履歷非常靚麗,經驗技能彷彿就是為這家企業量身定做的。於是我們馬上很欣喜地聯繫該人選,與人選溝通企業的職位背景及定位。該人選的自我評估,也是非常匹配企業的需求,然而當我們做好人才報告遞交給企業Hr後,最終等來的反饋是該人選所在的大學雖然現在是211高校,但是他當年所在的專業系別並不是211,於是該人選被在簡歷篩選階段就被淘汰。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類的企業在選人的時候,把人才的學歷當做是第1個篩選的條件,學歷不符合,一切免談。哪怕你在這10年中,積累了更多的職業經驗,有更好的職業經歷,然而在學歷面前,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

這類企業並不是我們遇到的唯一現象,經過樣本歸因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偏傳統的行業或者傳統型壟斷企業會比較看重學歷。

那麼學歷重不重要呢?通常來講,學歷對於畢業生求職相對會比較重要,它是一個敲門磚,好的學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人選的學習能力和未來的成長潛力,但是,它一定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判斷標準,尤其是對於那些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來說,或許職業經歷對一個人才的成長是更重要的決定因素。

困境下的中國企業人才之路

既然有的企業認為學歷那麼重要,那麼是否單單靠一個靚麗的學歷背景就可以判斷這人一定是人才嗎?

有一次在幫一家企業做尋訪的時候,看到一位名校出身並且第1份職業背景非常好的人選,與該人選溝通後瞭解到,他因為名校出身畢業之後校招進了一家知名企業,但是該人選在這家企業工作不到一年,由於不喜歡他的那個崗位定位就又跳槽去了另外一家企業。

在第2家企業,又因為各種原因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跳槽進了第3家企業。如此反覆,他畢業6年,換了4家企業。我跟他深入溝通,並與企業確定用人標準後,最終放棄推薦此人。

我們可以看到,他6年時間換了4家企業,每一家企業的沉澱是1~2年的時間,所以可以判斷,該人選在每一家企業其實並沒有深入的積累,且頻繁的跳動以及職業性質的轉變顯示該人選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極其不清,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當時我看到這個人選的職業經歷感到挺痛心的,所以即使放棄了推薦,我還是跟他進行了一個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話題溝通,希望在他職業生涯的前期不要走太多的彎路,能夠在每個職業的驛站走得更踏實更穩,把根扎得更深。

拉長週期來看,其實每一段深耕的職業經歷,都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再舉一個相反的用人標準的例子。曾經接觸過一個名校出身的創始人,他在招人的時候非常反感唯學歷論,甚至他對人選的職業經歷也都不是特別看重,而是會更多地考察一個人的思維。他的篩選方式是:給人選出一個課題,通過人選對這個課題所給出的方案做出用人判斷。同時他也很關注人選的工作態度、合作性、韌勁以及價值觀,他的觀點是一個團隊在一起做事情對大方向有共同的認知很重要,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良好的績效來自於態度勝於能力。

困境下的中國企業人才之路

那麼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人才如何做好自我的定位與規劃呢?

有人可能會說,成為國際化的人才,有了學歷,再加上國際名企以及外語就夠了。那麼有了這三要素真的足夠嗎?我們再來看一個人選的例子。

某人選A女士,畢業於海外不錯的學校,畢業後就職於一家知名美國公司的中國分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工作穩定性也很高,她在這家公司工作5年,沒有其他職業經歷。

我在看她簡歷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她對工作的描述全都是一些基礎性的工作。跟她溝通之後,瞭解到她求職是因為在那家公司工作5年,發現她的薪酬增長遠遠低於她的同學。當然,她所在的那家美國公司是一家偉大的公司,對員工非常包容,沒有業績壓力,而她所從事的人力資源工作更多的是服務員工,營造良好的企業氛圍。

我坦誠地向她說明他簡歷中的問題,比如作為一位工作5年的人力資源從業者,簡歷中描寫的工作看起來都是非常基礎性的工作。這對於一個有5年工作經歷的人來說,如果按照簡歷中所描述的工作狀態,那她的人力資源專業度嚴重缺失,且缺乏系統化思維,沒有發揮出作為一個有5年經歷的職業人所應體現的職業價值。我建議她能以一個更高的視角去提煉一下自己的簡歷,發現自己真正的工作價值。

於是我告訴她,你如何呈現你的職業經歷反映了你如何看待你的工作,並能預示你未來職業的發展高度。

這正如那3個建築工人的故事,3個工人在建築工地上砌磚,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第1個工人悻悻地說,沒看到嗎?我在砌磚;第2個人認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樓;第3個人快樂地回應,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10年之後,第1個工人還在砌磚,第2個工人成了建築工地的管理者,第3個工人則成了這個城市的規劃師。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困境下的中國企業人才之路


企業之痛:競爭天花板

從上面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名校+名企+外語,並不能與人才劃等號,而名校+國際名企+流利的外語,也並不能與人才國際化劃等號。那麼我們再看一看中國市場上企業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如何定義人才。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強大的人口基數,所以中國的互聯網目前實際已經領先全球。一大批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的尖端科技已在全球保持著領先地位。

我們在招人的時候,發現中國的人才分佈有一個有趣的特點。比如金融行業的優秀人才很多都是有海外求學經歷的,但是在互聯網行業,人選來自國內名校的看起來更具優勢,甚至很多人選本身的學校其實並不優秀,但是因為有很多好項目的實操經驗,也會使得其選在市場上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

此種現象導致一般互聯網行業招人不是太看重人選是否有海外經歷,甚至海外經歷並不能成為人選的一個優勢。

像騰訊阿里這一類的公司其實是非常務實的,他們基本上踐行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則。反而一些偏傳統類的企業,正如我們前面的例子所述,比較看重人選的學歷背景,甚至有些企業非985、211不看。但是因為騰訊阿里這一類的頭部公司對人才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導致一直以來在互聯網行業有實操經驗的工程類人才比較吃香。

我曾經跟不同的互聯網企業HR交流過這個問題。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相對其他國家十分迅猛,所以國內互聯網公司人才的市場競爭力比外企的競爭力更大。而外企因為其研發中心一般是設在國外,國內的IT人員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頂層產品設計層面,故導致在國內互聯網公司發展的IT人員更受市場歡迎。

這個現象可能會讓大家覺得做IT行業在國內發展市場已經足夠大,所以也沒有必要去向國外學習更多的新技術,可能很多時候國外還要向我們學習。尤其是前幾年,移動互聯網剛火的時候,很多外企的IT人員紛紛湧向了國內的互聯網公司,而國內互聯網公司因為一直不擅長做國際化(甚至包括騰訊的產品),因此大家只關注國內的市場和用戶的需求。這種現象導致很多技術人員會把更多的目光向內看,而沒有把關注點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國際化的思維和方向上。

困境下的中國企業人才之路


跨越障礙:構建國際思維

近觀這兩年,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雲技術等領域的興起,很多領域需要更多國際間的交流協作,企業對人才的風向標似乎有了一些轉變。

大家都看到,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的市場份額基本上已經被瓜分的所剩無幾,各大巨頭們也在紛紛尋找其他的發展空間。

出海發展是未來提升行業天花板的一個有效的途徑。未來中國一定會發展出一大批的真正的國際化的公司。

那麼對於人才來說,如何順應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背景下對人才的需求呢?

舉一個我在幫企業招聘過程中遇到的人才定位案例。某企業是世界500強,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世界各地都有它的研發中心,在各地也招聘了一些技術人員。

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些企業更願意用中國人去管理他們的國際化團隊。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管理者發現,中國企業離真正的國際化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所謂的國際化,不僅僅是指在國外設立辦公室,在當地招聘員工,更多的還是如何將中國的文化與國外的文化很好地做有效的承接。

他們發現雖然走出去了,但是大家的郵件溝通還是更喜歡用中文,很難實現國際化的真正轉換。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其實更需要一些有國際化思維的人,能夠帶領一個跨文化的團隊共同協作。

這家企業收購了國外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包括在全球各地設立研發中心。對於技術人員來說,完成一項任務有時候需要跨國家跨團隊的協作。這家企業當時需要招聘一個人工智能的中國區域負責人,未來要按照全球的leader去培養。由於負責人工智能的一個部分,他的工作需要與國外的其他團隊頻繁協作後才能完成,所以要求這個人選要英文非常好。

我推薦了一個人選,他曾經在外企工作,工作地在中國,下屬也全部在中國。他在外企經常用到英語,主要以寫郵件為主,與國外同事每週都有工作會議,以彙報為主。那麼大家想一想,他的這一段經歷,對於國際化的崗位是不是夠用呢?

後來企業的HR跟他測試了一下英文,最後的結論是他還不能夠完全勝任這個崗位。他過往的外企經歷,主要是通過郵件處理日常工作,英文口語交流無法達到深層次的探討。而所有工作要做到更高的層面,其實都是溝通的問題。作為一般的技術人員,普通的英文交流可能足夠,但是如果往更高層次發展,或者是走向更高管理崗位的話,國際化一個必備的要素就是能夠用英文達到深層次的交流。

即使你在一家國內公司,但是因為公司要出海將面臨更多的國外員工以及複雜的文化背景,所以,能夠應付深層次的交流, 擁有多元化的思維能力以及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會成為更高崗位的一個必須條件。

比如TCL國際化的失敗就是文化整合的失敗。我的另外一個客戶在招聘某一個高端技術管理崗位的時候也強調必須要海歸,就是考慮到深層次的語言交流及文化問題。甚至包括建築行業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很多大型的地標性建築設計團隊都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組成,這樣考慮是因為來自不同的國家的人本身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這些不同背景的人能帶來更多元的思維和創意。

困境下的中國企業人才之路

人才修煉:理解文化差異

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進程,將自己打造成國際化思維的人才是打破職業天花板的一個有效的途徑。成為國際化人才,並不僅僅是限於提升英文水平,更多的是要有多元化的思想和國際化的思維。

我們看到很多人英語非常好,他們在跟國際人士交流的時候,對方所表達的字面意思他都完全聽得懂,但是他卻很難明白字面意思背後所表達的含義,這就會造成西方人在談論一個話題的時候彼此之間會心一笑,但是唯獨你不明白他們為什麼笑,這就是語言背後所賦予的文化層面的東西,這種文化的差異會產生跨文化融入的問題

尤其是作為管理者,你要明白每個人語言背後真實的語義傳遞,這樣你才真正具有打造自己國際化團隊的實力,從而使團隊實現國際間的有效協作。否則,英文水平再好,如果缺少多元化思維,也無法真正帶領出one team的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