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宗教输入"政策为何在朝鲜身上没用?朝鲜的"华夷之辨"

导语:

在十七世纪,中朝两国关系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曾经华夏文明的"小迷弟",朝鲜一直以"朝天"的形式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崇尚。但是中国在进入清政府统治时期以后,对于"中国"的态度却是转瞬即下,并在地缘观念上将"中华"与"满清"分割开来。

对此有人提出这是文化认同感所导致的。的确,朝鲜与古代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汉唐时期的儒学传入是中华文明扎根朝鲜的第一阶段。早在商末,就有箕子远渡朝鲜,后武王得知还封其名号,从那以后,为中华文明进入朝鲜打通了一条道路。

在三国时期,就有很多的文献能够为儒家思想扎根朝鲜提供证明,在扶余、高句丽设立有太学,专门传授儒家经典。在新罗时期,朝鲜就已经将儒家纲常作为社会道德伦理规范。

因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华文明,朝鲜是具有深切的认同感。而在明清易代以后,却依旧将明朝视为正统,令人诧异的是,朝鲜人似乎对于清灭明朝的悲痛之情丝毫不亚与明朝遗民的感受。

对于朝鲜这块"肥肉",清朝破关入主中原以后,自然是要将其"继承"过来,但是对于这个"夷族宗主",朝鲜并不认可其身份,因此两者之间爆发了"丙子之役",昔日朝鲜配合明朝共同抵御清军都未曾是敌手,更何况如今已是"孤家寡人"?

在清朝强行奴役朝鲜后,也明白单靠武力压迫是难以让其真正臣服,因此在乾嘉两朝,清政府试图强行输入黄教文化,在宗教上对其进行控制。

一、何为黄教?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黄教是一个很陌生的词。黄教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派系,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俗称,是由创立者宗喀巴以噶当派为基础创立,其服装特征为黄衣黄帽,并且十分注重清规戒律,将显宗与密宗教义相结合以后,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

清代的

图一、黄帽黄衣的喇嘛

在皇太极联合蒙古时,黄教就已经在蒙古族中站稳了脚跟,并成为蒙古族的统治精神,因此在皇太极联合蒙古以后,采取的是扶持黄教的政策,以此来稳定人心。清朝建立以后,对于黄教的扶持政策越来越越明确,多次接见黄教的最高领袖"达赖喇嘛"(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蒙古族中也信仰黄教,但是黄教的最高精神领袖依旧是西藏的达赖喇嘛)

清代的

图二、藏传佛教中的喇嘛

不过正式如此,黄教成为了联系藏蒙两族的重要纽带。因此在国策上,"尊黄"不仅仅是宗教上的政策,同时也是一项政治决策,是清朝对待藏蒙关系的怀柔之计。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对待蒙古,清朝没有像对待汉人那样,采取奴化统治,而是煞费苦心的经营两者关系,将黄教的地位提到仅次于萨满教呢?其实这是清朝的"权谋之策"。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北方的强族,不然也不会在宋以后统治中原近百年,即便蒙古后来退居草原,其实力之强大深深困扰着明朝,因此对于蒙古,清朝选择的方式是拉拢,但是也要防止其过度强大。既然在实力上难以将其制约,那么就在精神上将其削弱。

清代的

图三、蒙古族中的喇嘛

清朝在蒙古的"尊黄"运动中,通过对僧人的各种优待政策吸引青壮年入佛门,并在法律上赋予喇嘛群体极高的社会地位,例如辱骂高级僧侣罚牲畜八十一头。

清代的

图四、布达拉宫内部金碧辉煌

于其说黄教是一种"宗教拉拢政策",不如称之为愚民政策更为之恰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尊黄"对于维护民族间的关系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直接导致了蒙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

并且社会财富居然集中于喇嘛庙(例如布达拉宫),并且大量的僧侣导致了人口增长缓慢,并且黄教劝人向教的教义使得人们在面对苦难时往往倾向于精神慰藉。

二、朝鲜问题上的"东施效颦"

在蒙藏地区"尊黄"运动的成功,使得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尝到了甜头,因此在决定向仿照着蒙藏政策,向朝鲜输入喇嘛文化,但是却遭到了朝鲜的抵抗。显然,对于华夏文明产生认同感的朝鲜,又怎么会容忍视为"夷族"的清朝对其"文化输出"呢?

并且在明朝时期,喇嘛教就曾经试图进入过朝鲜,但是也被朝鲜"较为委婉的拒绝了"。但是对于喇嘛教传入受阻,清朝似乎并没有认识到其受阻的真正原因,而是继续将其输入,不禁用武力的方式进行压迫。

清代的

图五、朝鲜的佛塔建筑

为什么清朝对于喇嘛教传入朝鲜如此执着?其实是在朝鲜内部,不仅有儒家思想,还有传统的佛教,因此清朝将其笼统的归为"佛本一家",认为同是佛家本宗的喇嘛教能够顺利的进入朝鲜。

但是却不曾想低估了三点原因:

1.朝鲜对于华夏文化的自身认同感。

在十四世纪末,儒家思想在朝鲜的发展达到顶峰,尤其是大将军李成桂自立为王后,将朱子学尊为国教,此后李朝文化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儒学也从此贯穿于整个朝鲜朝,并得到深入的发展。

2.朝鲜对于清朝"夷族身份"的鄙夷

在朝鲜精英阶级中,他们的毕生理想为非是"只以所读者,中国之书;所仰望而终身者,中国之圣人;是以愿一致身中国,友中国之人而论中国事",对中华文明的崇拜一直让他们"砥砺前行"。在政治地缘上朝鲜已经衍生出"中国中心论",并将自身文化归于中华文明归属之下。

朝鲜对于中华文明的优越性使他们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因此心中的"正统"被取代,朝鲜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接受的。

3.对于自身文化的重新定位

在心中的"正统"消逝以后,朝鲜对于"夷族文化"的"不屑"让他们寻找新的出路,而来华考察的朝鲜使团燕行使则在清朝看到了心目中的"理想地"——天主教。在文化分类上,天主教同样也是"夷族文化"之一,为何朝鲜宁愿选择天主教呢?

归其缘由是天主教满足了朝鲜对文化重新定位的思考——此时的朝鲜需要对旧的封建体制(李朝思想)突破,以及阐述新的身份认同。

三、燕行使于京中见闻

对于喇嘛教的坚决抵抗与对天主教的文化认同,与燕行使来华访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燕行使来华必然经过盛京(今天的沈阳),在盛京有当时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庙,虽然喇嘛庙的规模十分的庞大,但是燕行使关注的侧重点在于"国家岁币之入沈者,多为寺费",燕行使清晰的认识到清朝对喇嘛教投入虽大,但都是铺张浪费,对于宗教,朝鲜有着更高的要求:宗教给人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还要有引导人向上的价值观,但是在寺庙中的金碧辉煌给燕行使的直观感受是"奢靡风盛"。

清代的

图六、盛京"小白楼"

并且燕行使也注意到喇嘛教经文所用文字,皆是梵文——在朝鲜传入的传统佛学是由中国传入的汉字译本,他们并不希望自己再去耗费时间在翻译经文上,此时的朝鲜迫切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指导下文化,而不是"假大空"。

清代的

图七、朝鲜的佛教具有深厚的中国元素

而在清朝的京师访问过程中,燕行使们见到了令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一幕: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以及简朴且带有异域风情的西方教堂。虽然一开始时对天主教是抱着好奇的态度去了解,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天主教,并从对其越发的了解。

清代的

图八、相比之下,清朝的天主教所用的经书都是中文本

相比于喇嘛教,在燕行使访京时,他们也曾竭尽全力去了解喇嘛教,但是结果却是让他们及其失望。首先语言不通是燕行使了解喇嘛教的最大阻力之一,抛去文字不通这一点,当时许多的喇嘛来清朝已有多年光景,但是却不通汉语(朝鲜当时精英阶级大多通晓汉语);其次是与喇嘛教的交流中反馈出来的信息让燕行使十分失望,喇嘛僧们自"西天",而所谓的西天却是五谷都难以解决,牛耕尚未普及,且家禽饲养尚在未发展阶段,并且喇嘛们来清朝的原因是"许以月俸十两";最后则是喇嘛僧侣们给燕行使们的直观印象十分的差,朝鲜很早之前就有传统佛教的传入,而在清朝所见的喇嘛(康熙时期燕行使朴世堂所见)却是不忌荤腥,并且衣着华贵,有的喇嘛甚至着装不整(康熙末年燕行使崔德中所见),毫无佛门弟子之庄严,并且还有的喇嘛僧还有妻儿。以上种种见闻,皆让燕行使对于喇嘛教十分的失望。

四、天主教之对比

燕行使对天主教的接触能追溯到康熙五十一年,燕行使金昌业游历京师,在这里见到了天主教教堂,而后九年,燕行使再次来清朝访问,在这里游历了京师的天主教堂,并认识道天主教堂所供奉的"神像"为耶稣,在此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对于天主教的了解未曾断绝过,并认识越发清晰起来。

清代的

图九、清朝时期的天主教教堂

在熟络以后,天主教堂的传教士向燕行使赠送了书籍、圣物等天主教用品,由燕行使带回朝鲜,这是天主教对朝鲜的首次传入。尽管在雍正时期对于天主教传教的限制增强了,但是天主教对朝鲜的文化输入却是未曾断绝。

与天主教的交流活动中,燕行使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首先天主教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在朝鲜的地缘文化认同中,是以中国为中心,对于其他文化,仅限于对佛教的了解,因此得知天主教是来自于西方,却不是他们传统认知上的佛教,燕行使感到诧异)。

因此燕行使们对于天主教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希望能弄清天主教与佛教的区别,在此后的访京中,燕行使们都会来到天主教堂,与传教士们交谈。

在这种频繁的交流中,朝鲜对这个未知的宗教产生了极大的认同感,并且谈及了天主教的核心思想问题。天主教的"实用主义"相比于佛教单纯的以世界观的塑造去引导人的道德指向,无疑更得朝鲜人的心。

结语:

对于喇嘛教的质疑,实质上就是反映了朝鲜对于清朝政权的"非正统性"地位的否决,难道在儒家文化中就没有斑驳糟粕吗?只不过是朝鲜想借助喇嘛教对清朝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批判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