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毛泽东”。这是立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大门一侧的巨大标语墙,雪白墙面上鲜红的毛体字,非常醒目。将这句“语录”立于此处,似乎蕴含着攀枝花人的一份骄傲,也透出那么些许敢于在这里建“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底气。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从大门往里走,正对面,广场上一排白色钢柱撑起荾形的白布雨篷,下面陈列着三线军工企业生产的战斗机、装甲运输车、雷达车、坦克、高射火炮等武器装备。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雷达车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装甲运输车

一幢梅花状、四棱形、米色墙面,因用黑色大理石饰边更显棱角分明的建筑稳稳地立于左前方,这就是“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宋平题写馆名。蓝天之下,博物馆显得异常庄重、稳健、突出。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三线出自毛泽东的战略构想

什么是三线?无需解释,看这张图就明白了: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三线地区划分

三线出自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他把中国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由此分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简称一线、二线、三线。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美国的包围圈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包括军工、科技)能力的大迁移,从被认为处于战争前线的一线地区(部分处于二线地区)向具备战略防御纵深的三线地区转移。当时的国际环境:中苏交恶,苏联在我北部边境陈兵百万;1962年,中印之战;南部及沿海,美国对中国形成包围态势,台湾则叫嚣“反攻大陆”。三线建设是战略之需,是为应付可能来临的战争而做出的预先准备。“深挖洞,广集粮”啊!

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结束于1980年。

三线建设博物馆通过大量图片、实物详细介绍了三线建设缘起、布局、进展、成绩等等,很值得观览。其中列举了毛泽东对三线建设的诸多指示,从中可以看出,三线、三线建设主要是出自毛泽东对当时形势的判断和由此作出的战略构想。如:

1964年5月在中南海召集政治局临时常委会议时说:“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后还有个地方。北京出了问题,只要有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就解决问题了。”

1964年5月在计委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时说:“酒泉,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

1964年5月,在5位副总理汇报三线建设问题时说:“要把内地工业搞起来,工业要纵深配备。没有投资把我的工资和稿费拿去用。搞三线建设没有火车,坐汽车去,没有汽车可以骑毛驴去。”

1964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说:“搞三线要搞快些。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三线建设不起来,我睡不着觉。”

1964年8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中插话:“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厂问题。现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紧,要估计到最困难的情况,有备无患。”

1964年8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讲话中说:“现在不建设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

1964年9月在杭州说:“不搞攀枝花,是没有道理的。不是早知道攀枝花有矿藏,为什么不搞?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如果没有投资,可以把我的稿费拿出来。”

1965年1月:“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同修正主义争时间”;“三线建设必须要建成打不垮、炸不烂的工业基地”。

……

这些指示、讲话,很有毛泽东的个人风格。他两次提到没有投资就拿他的稿费去搞建设。因为他的著作印数极大,稿费也相当可观,但对于三线建设来说,他的稿费只是杯水车薪,不过这表明了他坚决的态度和决不动摇的决心。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涡喷-6发动机,直至80年代仍为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主战飞机动力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涡喷-5发动机,上世纪50年代研制,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涡轮发动机的历史

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李富春担任,他当时是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工交办主任。副组长由簿一波、罗瑞卿担任,簿一波当时是副总理兼计委副主任、经委主任,罗瑞卿当时是副总理、总参谋长、国防办主任。组员有:李先念、谭震林、谢富治、杨成武、张际春、赵尔陆、吕正操、程子华、谷牧、韩光、周荣鑫。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李富春

             对三线建设怎么看?

上世纪80年代,战争危险已经消除,藏在深山里的三线企业、科研院所,信息不灵、交通不便、效益低下,开始陆续外迁。在企业员工中,开始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因为,在山沟沟里,子女教育、前途均受影响。80年代,是相当一批三线企业最困难、最暗淡的时期,其中少数企业也未能熬过那段时期。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三线建设英模手模墙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钒钛磁铁矿山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记事

钒钛磁铁矿山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社会上有一股否定三线建设的思潮。从纯投资/效益的角度看,60-70年代,在交流不便的三线地区投资,基础设施投入很大,等量的投资肯定不如一线投入产出,但是如果战争真的打起来,处在一线地区的工业、国防、科技力量会毁于一旦,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不能从纯投入产出来评价三线建设。当然,战争并未打起来。为什么没打起来?因素很多,谁能说清楚?谁也不愿意战争打起来。有备无患、防患者未然,是最好的。三线建设就是防患于未然。只是这个防患于未然的成本有点高。

三线建设虽然从投入产出来看,无不如一线建设。但是,三线建设客观上对我们后来的工业、国防、科技力量的平衡布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原本毫无或很少工业、国防、科技能力的一些三线地区,现在已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有的甚至不毛之地成为现代中等城市,攀枝花高、六盘水市、十堰、金昌(甘肃)完全是因为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城市;而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太原、西宁、银川等中心城市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因为三线建设而大大加强;至于三线省区因三线建设而得到加强的中等城市那就更多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企业、上市公司,如二汽、江汉油田、长庆油田、攀钢、酒钢、成飞公司、东方锅炉、东方电气等等,都是因三线建设而成!

对于三线建设功过成败,恐怕不能三言两语说清,要全面地历史地评价。

至于三线建设中科技人员、建设工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敢冲敢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精神,服从大局、舍我为公、吃苦耐劳、无私无求的奉献精神,战天斗地、以苦为乐、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则始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永远激励着一代又是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