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一局建成的德阳二重厂万吨水压机主厂房车间内景

华西集团在三线建设前夕矗立的系列丰碑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作为大国工匠云集的四川华西集团,在国家三线建设正式开始之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华西集团前身又历经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一局建成的德阳二重厂重金工车间厂房内景

首次厅局合并,力量并合两拨

1960—1962年8月期间,四川省建设厅(第一次厅局于1958年合并后)的职工队伍为第一大系统的施工力量,主要承建成都、重庆、川东、川北、川南、云南、昆明、贵州等地的建筑工程;由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为第二大系统的施工力量,主要承担一机部德阳工业区的第二重型机器厂、水利发电设备厂、德阳汽轮机厂、江油钢铁厂、江油矿机厂、江油火电厂、江油水泥厂等工程的续建、扩建施工任务。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西南四公司、重庆二公司、化建七公司等单位承建的长寿化工总厂厂区外貌

二次厅局合并,架构形式大变

1962年5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建筑工程部党组和四川省委初次酝酿研究,为迎接新的建设高潮到来,决定以四川省建设厅和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为基础,合并成立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史称“第二次厅局合并”)。

1.二次厅局合并前期的预调

第二次厅局合并后统一领导西南地区部属建筑安装队伍,归口管理西南地区的建材生产和城市建设。四川省建设厅与建工部第一工程局第二次厅局合并成立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后继续进行原来续建工程的施工

1962年6月14日,四川省建设厅首先报建工部决定:省建六公司同一局一公司合并组成西南工程管理局一公司(驻成都),省建一公司同一局三公司合并组成西南五公司(驻自贡)。

1962年7月,四川省建设厅和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第二次厅局合并进入热议及前期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直到 8月28日, 第二次厅局合并成立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正式下文付诸实施,合并后的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架构形式为:下辖12家建筑施工企业: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西南工程管理局所属单位等承建的重庆钢铁公司厂貌远眺

2.合并后的下属单位组成

西南一公司(建工部一局一公司与省建六公司合并组建)、西南二公司(省建二公司更名)、西南三公司(省建三公司更名)、西南四公司(省建四公司更名)、西南五公司(建工部一局三公司与省建一公司合并组建)、西南六公司(建工部四局二公司更名,驻贵州)、西南七公司(建工部一局四公司更名)、西南第一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西南第二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将省第一、二、三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和建工部一局安装公司合并组建为西南第一、第二两家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西南建筑机械化施工公司(建工部一局机械化施工处、四川省建筑机械化施工总站、建工部五局第四土石方公司第四十一土方大队合并组建)。后因多种原因筹备延期至1965年1月正式成立的西南八公司(西南一公司二处、西南三公司三处合并组建,驻重庆永川)、西南九公司(1965年4月,由西南一公司三处、西南二公司二处、西南三公司二处合并组建驻成都成华街)。这期间,局下辖12家施工企业。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一局承建的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正在进行15米立车基础混凝土浇灌比武大会

3,合并后的附属事业单位组成

同期另成立了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驻成都)、建筑工程学校(驻德阳)、建筑职工医院(一医院驻成都、二医院暨职工疗养院驻德阳)、连同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西南勘察设计院、四川省城市建筑设计院、在成都的子弟中学、子弟小学、在德阳的子弟中学、子弟小学等附属事业单位。这期间,局下辖7家附属事业单位。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西南三公司、建工部一局一公司等单位承建的新都机械厂(420厂)飞机组装车间内景

二次厅局合并,动态调迁巨变

1.西南工程管理局组建

1962年8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批复西南工程管理局关于建工部所属在西南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党的领导关系的报告。决定四川地区以西南工程管理局党委领导为主,云、贵地区以该省省委领导为主。

12月5日 局党政联合发出指示,认真执行1962年编制的建安工程统一劳动定额。1962年年末,西南工程管理局共有职工2.2万人,全川建筑业共有职工3.4万余人,

1963年2月,经中央批准了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副书记人选。经中共中央西南局批准,由19名同志组成西南工程管理局党委会,党委常委会由9位同志组成。

2.整风、反右倾与平反

1963年3月30日 局党委转发中共绵阳地委文件,给在1959年10月至1960年5月“整风”、“反右倾”期间,原一局一批领导干部受到错误批判、作错误结论和受了处分的同志予以平反,并在原批判范围内宣布。

3.建一局一公司演变为西南一公司

1962年7月31日由建工部一局一公司为主体单位承建的成都420厂大部分车间已竣工交付厂方进行验收。1963年底基本完成建厂任务。是月,经一机部批准,二重厂3万多平方米的大型金工车间四跨厂房破土兴建,由1962年8月第二次厅局合并后的西南工程管理局一公司承担土建施工任务。

4.西南一公司组建情况

由建工部一局一公司(由原建筑五师十三、十四团的力量,即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所属的第三、第四工程处组成)再与四川省建六公司(原建筑四师部分力量)合并组建,其下属单位组建有:第一工程处由一公司101工区、104工区合并组成;第二工程处由六公司一工区、二工区合并组成;第三工程处由一公司103工区和六公司四工区合并组成;第四工程处由一公司102工区改组而成;管道工程处由一公司106工区改组而成。加工厂、木材厂、机动站分别由原一、六公司的加工厂(预制段)、木材厂、机动站(机械站)合并组成。西南一公司时有职工达11000人。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西南三公司、建工部一局一公司等单位承建的新都机械厂(420厂)大型发动机试车台厂房内景

四川省建设局分离成立

1962年8月,在省建设厅与建工部一局合并组建西南工程管理局(即第二次厅局合并)后,四川省委、省政府从原省建设厅抽调部分干部及工作人员,另行组建成立了四川省建设局;并从西南工程管理局的施工队伍中抽调了部分职工,另行组建成立了4家建筑工程公司:即省建一公司(由原省建一公司改名)、省建二公司(1964年2月,在省建五公司撤销组建四川省建设局直属工程处的基础上改建)、省建三公司(由1965年下放四川省的西南五公司二处与四川省建设局机械改土队合并组建)、省建四公司(由1965年西南二公司二处下放四川的四川省建设局成都工程处改建),共有职工1.2万人。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西南五公司、省建五公司、六公司等单位承建的江油(二郎庙)水泥厂厂区

建工部一局建制首次撤销

1962年8月14日,建工部一局建制第一次在德阳工业区撤销,完成了她从东北转战到西南的第一次历史使命。一局机关全体干部,包括办公用具、交通工具等迁往成都市解放北路940号,归入西南工程管理局建制,德阳原建工部一局遗留有关事宜由西南工程管理局德阳基地管理处负责处理。

建工部一局队伍自1958年南下四川以后,由过去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现场施工变为在若干个点分散施工,施工对象也由以往的机械制造扩展为冶金、建材、化工等多种产业,使队伍经受了新的锻炼。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一些主要工程停工缓建,开展支农活动,又精简下放数千职工,加上管理体制、机构几次大变动,使队伍施工能力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

一局南下德阳后,建工部又陆续调走一些领导骨干和技术业务干部充实其他建工企业。1960年又决定,以一局二公司为主调出8104名职工和二分之一的机械设备,组建成建工部第六工程局,重返东北建设大庆油田及炼油厂等工程。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一局承建的江油火电厂厂房工程及双曲线冷却塔外景

二次厅局合并,施工重点转移

1962年8月,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并成立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后,即确定由西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继续负责德阳二重厂、水力发电设备厂等工程续建施工外,还要派出施工力量,承担江油水泥厂、成都 420厂、空军11厂(飞机修理厂)等工程的建设任务。不久,又决定将西南一公司二处(原省建六公司一工区、二工区)全部施工力量调出,在此基础上扩充机构编制,扩大职工队伍,组建成西南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到重庆永川地区承担施工任务。

西南工程管理局成立后,原省建设厅所属的省建二公司恢复西南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名称。

作为第二次厅局合并后的施工劲旅——西南工程管理局成立后,面对德阳工业区的主要建设项目,局属各单位广大职工投入了德阳二重厂、水力发电设备厂、江油钢铁厂等工程施工。1959年,中央工作会议把二重厂确定为当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初期建厂进入全面开工阶段。工厂实施“先小后大,先热后冷,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集中力量突击重点。全厂当年施工总面积24万㎡,竣工面积9.7万㎡。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一局三公司、四公司承建的江油四川矿山机械厂1号生产车间内景

三年自然灾害,基建全面停工

1960年后国家发生了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基本建设战线全面停工。1961年5月,二重厂进入三年缓建时期,建工部一局施工单位撤退去成都施工。冬去春来,度过了调整缓建时期,1964年9月中央决定二重厂上马续建。建工部一局一公司已经改为西南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由建工部一局一公司与四川省建六公司合并组建),原班人马又从成都420厂返回二重厂迅即投入施工,11月份完成了水压机厂房钢结构吊装,12月份完成了第二个37米井式炉混凝土井壁封底浇捣施工。

1960年,二重厂也新开工11万㎡施工面积,2月份,电炉铸钢、水压机两大车间同时开工,全年施工总面积达到了26万㎡,铸铁、粗加工、模型、电炉铸钢等车间相继投入生产;热处理车间37米井式炉油槽地下工程基本完工。

1961年5月,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决定二重厂下马缓建,除一金工厂房外,其它10多个在建项目在完成一定部位后都已停建工厂在工序安排上贯彻了"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方针,全年15个主要施工项目基本建成8个,铸铁等车间相继局部投产;水压机车间31.5MN水压机投入安装,锻压车间12.5MN水压机安装基本完毕,热处理车间30m井式炉油槽地下工程基本完工。从1958年到1961年,二重厂累计完成总投资1.1亿元,初建取得了很大成就。完成外壳厂房近 13万㎡,其中9万㎡局部投产,安装各类设备900多台,建成宿舍区14万㎡,到1961年确定缓建,全厂未完施工面积达19万㎡。

1961——1963年,二重厂也开始了三年缓建人员精简时期。由于国家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1961年5月,二重厂被正式确定缓建,进入了建设低潮和最困难的阶段。由于建厂总规模向下调整,工厂设计有了较大修改,随着苏联专家全面撤离,原先俯瞰为五星形的工厂建筑布局也相应缩小调整,施工现场十多个在建项目被迫停建,人员也大量缩减。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一局承建的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大电机厂房内景

二重厂建设重新上马

度过了调整时期,1964年中央决定二重厂建设上马,在军民结合的原则下投入续建。并且组织-个建厂复工后的歼灭战。这是国家在度过困难时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的大好形势下作出的决定,它关系到加强大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9月14日,西南工程管理局与厂方在二重厂水压机车间召开了建厂复工万人动员大会,在施工的项目安排上,分批、分期打歼灭战第一,在歼灭战中要实现施工、安装、试车和试生产“四个一次成功”。

1964年9月,西南工程管理局一公司从成都返回二重厂迅速投入施工,11月份完成了水压机厂房钢结构吊装,12月份完成了第二个37米井式炉混凝土井壁封底浇捣施工。续建了锻压、铸铁、制氧、平炉、清理、辅助、1号、2号、3号、4号等10个军间,以及中央试验室、试验楼、热电试验楼、机 车库、冷却塔、水塔、软化水站、储水池等工程。

在“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作战,切实打好1964年底的基础仗,鼓士气仗,迎接1965年建厂高潮前哨仗”的宣传和动员下,西南工程管理局职工们焕发出冲天的劳动热情,三大关键工程告捷——1964年11月完成水压机厂房钢结构综合吊装,12月完成第二个30m井式炉砼井壁封底和一金工镗床平台的安装。 30m井式炉的三个深井分别处在负7m地下水位线以下31m 和28m, 110天的冻结计划只用了88天就提前完成,为井式炉工程沉井施工在年底胜利封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1961年至1963年以维护为中心的缓建时期,1964年至1966年大打歼灭战的缓建时期, 中国二重主要生产车间的土建已基本完成,水压机、 电炉、钢清、减速器、 一号、四号、五号、铸铁、锻压等九个车间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西南工程管理局数万名建设者为二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整个二重厂的全面建成后总资产达到了229亿元,在册职工1.32万人。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一局承建的德阳二重厂炼钢平炉车间主厂房内景

二次厅局合并,施工劲旅形成,工匠队伍重组

1962年8月,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与四川省建设厅第二次厅局合并成立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后,较快地形成了西南建筑业的施工强劲力量,仅据1962年生产报表的不完全统计,全部正式职工57540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39563人,当年承包工作总量10345.88万元,自行完成工作量(当期产值)10308.67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22919㎡,

西南第一工程公司:正式职工6027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4430人,以成都为中心,幅射周边各县、德阳、江油等地,当年承包工作总量2150.56万元,自行完成工作量1535.58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2790㎡;

西南第二工程公司:正式职工6499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4704人,以成都为中心,幅射周边各县,当年承包工作总量1600.31万元,自行完成工作量1575.13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8473㎡,

西南第三工程公司:正式职工6037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4083人,以昆明为中心,幅射云南、贵州部分州县,当年承包工作总量909.7万元,自行完成工作量905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8032㎡,

西南第四工程公司:正式职工3526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2332人,以重庆为中心,幅射周边各县、市,当年承包工作总量678.38万元,自行完成工作量595.13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9925㎡;

西南第五工程公司:正式职工4716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3134人,以自贡为中心,幅射周边各县、市,当年承包工作总量与自行完成工作量877.7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9850㎡;

西南第六工程公司:正式职工2651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1627人,以贵阳为中心,幅射周边各县、市,当年承包工作总量与自行完成工作量484.29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183㎡;

西南第七工程公司:正式职工1195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854人,以无锡为中心,幅射常州市,当年承包工作总量281.57万元,自行完成工作量276.69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41㎡;西南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正式职工4347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2759人,以成都为中心,幅射周边各县、市,与土建密切配合,当年承包工作总量与自行完成工作量1029.72万元;

西南机械化施工公司:正式职工2576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1718人,以成都为中心,幅射周边各县、市,与土建密切配合,当年承包工作总量与自行完成工作量200.13万元;

贵州工程总公司:正式职工9434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6012人,以贵阳为中心,幅射贵州全省,当年承包工作总量与自行完成工作量1278.91万元;

云南工程总公司:正式职工10532人,其中建筑安装工人7910人,以昆明为中心,幅射云南全省,当年承包工作总量与自行完成工作量1526.39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2882㎡。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一局承建的德阳二重厂配套厂房内景

1963年到1965年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渡阶段,中央要求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继续进行调整。由于全党带领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经过1963—1964两年的调整,已经大见成效,为迎接1965年国民经济开始走向复苏的光明前景,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第二次厅局合并后,西南工程管理局在成都、重庆、川东、川北、川南、云南、昆明、贵州等地,完成了一大批重点和有影响的建筑工程,形成了四川乃至整个大西南建筑界的施工劲旅。为国家1964年开始大规模进行三线建设,创造了前期开先河的先决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8)

由建工部一局承建的德阳二重厂锻造分厂主厂房内景

建设者筑迹 专稿 华西集团在三线建设前夕矗立的系列丰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