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序言:如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所有戰場看成一個整體,人們才會驚訝地發現,這場讓全球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捲入的戰爭,其開始和結束,都是在這片土地上。這片黑土地,於世界而言,是跨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被這場戰爭蹂躪最久的地區,於中國而言,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淪陷時間最長,也是抵抗時間最長的地區。

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1

抗日戰爭的各個戰場中,東北或許是最為悲愴的一個。在百萬關東軍的殘酷打擊下,從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東北的抗日武裝頑強抵抗,並曾遭到極大的挫折,兩任總司令戰死沙場,以至於很多人幾乎不瞭解他們在抗日戰爭後期的作戰情況。

《東北魂 抗聯東歸》,便是講述這些黑土地上最後的抵抗者們,怎樣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繼續浴血奮戰,直到凱旋。轉戰在中蘇邊境的官兵們,在為了回家而戰鬥,堅守在密林深處的關東男兒,在為了天亮而等待。

我們會發現,一直到日寇最後崩潰的一天,他們的鮮血始終在為這個民族而流。

這樣的犧牲和忠誠,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七月的維亞斯克,正是這裡最有魅力的季節。這個白樺林環繞的俄羅斯遠東小鎮山花爛漫,潺潺小溪發出流水的清音,白色的小木屋周圍,各種各樣的野花爭相綻放。

彷彿象徵著亙古以來這裡對生命的理解——西伯利亞的冬季十分漫長,風雪似乎是這片世界的主宰。寒溫帶的綠色季節雖然短暫卻美麗,無論花朵還是偶然在林中閃現的野兔,都在這個短暫的季節裡用近乎熱烈的方式擁抱著生命。

就在這個季節,一群中國人,揹負著沉重的攝影機和照明燈,來到了這片空寂的山谷中。下車的時候,碧空如洗,我想,這次行程,必然十分順利。

我們來到這個俄羅斯小鎮,是因為要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一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紀錄片。

在那場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也最殘酷的戰爭中。各國曆史學家把他們大部分的熱情和筆墨放在了諾曼底的灘頭,斯大林格勒的血戰,乃至沙漠之狐隆美爾在北非的赫赫戰績。東方戰場被他們置於次要的位置。

在東方戰場上,太平洋戰爭的戰火又無疑多少遮蔽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光芒。人們會津津樂道於珍珠港、中途島和萊特灣,圍繞一個只有中關村那麼大的島嶼之戰也要拍出《琉璜島書信》那樣的電影。畢竟,當盟軍的戰艦已經炮轟東京灣的時候,我國的大片領土仍在日軍的佔領之下,而原子彈也是越過太平洋被投在了廣島和長崎。

原國民黨傘兵軍官蔡志誠回憶1945年的時候說,中國官兵們都沒有想到戰爭會那麼快結束。松山血戰,全副美械的中國遠征軍用二十萬兵力,花費三個月才殲滅了金光惠次郎大佐(死後追晉)率領的日本守軍。二戰中的日軍打得極其瘋狂,松山之戰中我們幾乎沒有抓到俘虜。

這位曾在此戰中用火焰噴射器燒燬了日軍最頑固火力點的老軍人認為,要打贏這場戰爭,只有一個一個松山地打下去,“少則五年,多則十年,拼光我們這一代人、幹掉日本的全部男人,這場戰爭才能夠結束”。

中國戰場是一個孤寂的戰場,人們在談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時,長眠在這片土地上那三百多萬中國軍人,彷彿只是一個陪襯和註腳。

而由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環繞的那片黑土地,彷彿又是這孤寂戰場上最容易被遺忘的那一部分。

如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所有戰場看成一個整體,人們才會驚訝地發現,這場讓全球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捲入的戰爭,其開始和結束,都是在這片土地上。

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開始了全面侵略中國東北的進攻,圖為日軍攻佔位於瀋陽的奉天財政廳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中國黑龍江省代理主席馬占山在江橋通電抗日。遠東中國戰場的戰爭,就在這裡揭開序幕。黑龍江省的省政府,在中國境內一直堅持到1933年。此時,世界還是一片祥和,直到1935年,墨索里尼對埃塞俄比亞的入侵,才在另一個方向為此後一系列的血戰揭開序幕。

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 義勇軍在錦西擊斃日軍騎兵聯隊長古賀大佐後日方的報道——可惜,到1940年前後,東北的義勇軍已基本損失殆盡

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 日本朝日新聞“滿洲版” 1937年記載東北抗日聯軍襲擊日軍報道

1945年8月28日,中國,黑龍江省,東寧,最後一顆炮彈爆炸後一切歸於沉寂。這一天,日本關東軍第一國境守備隊司令官鬼武五一少將率領殘存的九百零一名日軍走出勝洪山要塞,正式放下武器,向盟軍投降,東北戰場日軍有組織的抵抗至此結束。而此時,距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三天。這是全球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次戰鬥。

這片黑土地,於世界而言,是跨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被這場戰爭蹂躪最久的地區,於中國而言,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淪陷時間最長,也是抵抗時間最長的地區。

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 東北軍民曾頑強抵抗日軍的入侵,這是在黑龍江戰場上日軍正在抬送傷員後退

被日本稱作“生命線”的偽滿洲國地區,是日軍在二戰中駐軍最多,投入最大的佔領地,其投入甚至超過本土。1945年7月,也就是日本投降前一個月,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仍有百萬之眾。

而日軍的殖民統治也做到了極致,數十萬日本移民組成所謂“滿蒙開拓團”,建成了黑土地上一個個“日本溝”,“日本屯”;那個年代日本的大學畢業生,最優秀的不是留在本土,而是分配到“滿洲”,進入了滿鐵等殖民機構。

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 東北軍民面對的是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圖為關東軍裝備的公路鐵路兩用戰車

東北的中國抵抗者是一支孤軍。1933年8月,北平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派出的運輸船隊在大東溝古戰場附近登陸,日軍隨即趕來截擊。激戰中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軍副總指揮李春潤重傷而死,是為關內最後一次向東北的抵抗部隊提供直接的支援。此後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裡,東北軍民只能孤獨地與強大的日本關東軍周旋。

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在遼南戰鬥中不幸被俘的中國抵抗者

在這樣的高壓之下,中國抵抗戰士們經歷了極為殘酷的歲月。1939年1月,遼南“少年鐵血軍” 第三任總司令白君實以身殉國,最後一支規模較大的義勇軍部隊消亡在東北的大地上;1940年2月23日,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楊靖宇在吉林省濛江縣三道崴子壯烈戰死,抗聯受到極大的挫折。

此時,距北大營的槍聲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然而,中國人並沒有停止抵抗,戰鬥仍在繼續。

在那個時代的維亞斯克,一支成建制的中國抵抗軍就駐紮在這裡。他們把這塊異邦的土地當作自己養好傷口的營地,又不斷地從這塊營地走出,重新投入戰鬥。

這支部隊,便是由東北抗日聯軍撤入前蘇聯的餘部所組成的“抗聯教導旅”,這是一支由中國人組成和領導,又全部使用蘇式裝備和軍銜的特殊部隊。

在俄羅斯採訪的時候,我們得知,因為它的組成囊括了中國人、蒙古人、朝鮮人和蘇聯人,這支部隊還有一個非正式的名字,被稱作

“遠東國際旅”

同時,為了方便提供補給,它在蘇軍序列中還有另一個編號,叫做遠東紅旗第88獨立步兵旅——只有當走近這支部隊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這個名字只是為了掩人耳目而已。

這支部隊絕非一支普通的步兵旅。

這支部隊的每一名官兵都身經百戰,九死一生,有著極強的戰鬥能力。

這支部隊的每一名官兵都具備爆破,發報,武裝泅渡,駕駛乃至空降的作戰技能。

這支部隊的女兵比例遠遠高於普通軍隊,每一名女兵都具備戰場狙擊手的出色心理素質,她們堅定,兇狠,經常直接參加作戰,但又充滿女性的魅力。

這是一支崇尚忠誠與榮譽的部隊,在幾年的征戰中,沒有出現過一名叛徒。

這是一支地地道道,拿到今天也毫不遜色的特種部隊。

這是一支由中國人,確切地說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精銳之師。他們在抗戰末期曾對東北日軍展開過大規模的空降作戰,與在滇緬戰場作戰的蔡志誠們南北呼應,構成了中國傘兵部隊在抗戰中的絕唱。

東北魂 抗聯東歸  001

▲ 關東軍討伐隊在湯原破壞抗聯的密營

他們在蘇聯生活和訓練,卻不斷入境,在周保中、張壽籛(即李兆麟)、馮仲雲等將領的指揮下,以特種作戰的方式與日軍反覆交手,始終顯示著中國軍隊在東北戰場的存在。

他們留下的照片,顯示著獨特的軍容。肩章馬靴,裁剪得體的蘇式軍服,配著精明幹練的東方面孔,融匯著東方和西方的軍事文明。

他們戰鬥力極強,在配合盟軍大反攻的戰鬥中戰功赫赫。從空降牡丹江到強襲天長山要塞,體現著中國人對解放自己故土的貢獻。

這種貢獻的背後是殘酷的事實,那些百戰餘生的老兵,在戰爭勝利後活著回到中國的,只有不到一半。

然而,他們畢竟打贏了,打贏了這場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戰爭,作為勝利者,帶著滿身的傷痕和硝煙凱旋故國。

1771年1月5日,一支由騎兵和車帳組成的洪流,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從伏爾加草原啟程,直指遙遠的東方。一路上,他們與追擊的哥薩克騎兵格鬥,與草原上的狼群搏鬥,經過整整五個月的艱苦跋涉,終於到達祖先生長的伊犁河谷。這時,十七萬人只剩了不到七萬人。這是一支努力返回祖國的隊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土爾扈特東歸”

他們的忠誠與英勇,被記述在乾隆皇帝親書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中,或將永垂不朽。

對於那些曾深藏在維亞斯克密林中的中國猛虎而言,1945年的凱旋,便是一次兩百年後同樣的東歸。

所不同的是,他們的旅程持續了整整十四年。在漫長的征程中,他們越過了敵壘,踏破了山川,他們的血灑在回家的道路上,他們用自己高昂的頭顱,宣告在這塊黑土地上,中國人從來不曾屈服。

他們凱旋了,然而,由於戰後國內形勢急轉直下,幾百名倖存下來的老兵們沒有能夠得到充分講述自己故事的機會,便分散進入挺進東北的大軍中,如同一滴水消失得幾乎無影無蹤。

再回首,已是天南地北,從廣州到新疆,從雲南到異國,這支部隊的歷史,如摔碎的玉盤,屢經拼湊,卻總是讓人感到帶著殘缺。

在持續的戰爭中,我們的傳奇或已太多,也許,這就是他們鮮為人知的原因。

他們究竟是什麼人,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他們是怎樣戰鬥的。七十年後,我們終於開始追尋這支部隊的蹤跡。

我們這次的採訪行動,範圍囊括該部老兵及其親屬後人數十人,地域包括從中國到俄羅斯遠東地區——這些地方都是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和其他那個時代抵抗戰士們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

我們希望用自己的鏡頭,探索這些中國人藏在歷史背後的真實。

維亞斯克,是採訪的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