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序言:如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战场看成一个整体,人们才会惊讶地发现,这场让全球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卷入的战争,其开始和结束,都是在这片土地上。这片黑土地,于世界而言,是跨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被这场战争蹂躏最久的地区,于中国而言,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沦陷时间最长,也是抵抗时间最长的地区。

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1

抗日战争的各个战场中,东北或许是最为悲怆的一个。在百万关东军的残酷打击下,从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东北的抗日武装顽强抵抗,并曾遭到极大的挫折,两任总司令战死沙场,以至于很多人几乎不了解他们在抗日战争后期的作战情况。

《东北魂 抗联东归》,便是讲述这些黑土地上最后的抵抗者们,怎样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继续浴血奋战,直到凯旋。转战在中苏边境的官兵们,在为了回家而战斗,坚守在密林深处的关东男儿,在为了天亮而等待。

我们会发现,一直到日寇最后崩溃的一天,他们的鲜血始终在为这个民族而流。

这样的牺牲和忠诚,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七月的维亚斯克,正是这里最有魅力的季节。这个白桦林环绕的俄罗斯远东小镇山花烂漫,潺潺小溪发出流水的清音,白色的小木屋周围,各种各样的野花争相绽放。

仿佛象征着亘古以来这里对生命的理解——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漫长,风雪似乎是这片世界的主宰。寒温带的绿色季节虽然短暂却美丽,无论花朵还是偶然在林中闪现的野兔,都在这个短暂的季节里用近乎热烈的方式拥抱着生命。

就在这个季节,一群中国人,背负着沉重的摄影机和照明灯,来到了这片空寂的山谷中。下车的时候,碧空如洗,我想,这次行程,必然十分顺利。

我们来到这个俄罗斯小镇,是因为要来拍摄一部纪录片,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

在那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最残酷的战争中。各国历史学家把他们大部分的热情和笔墨放在了诺曼底的滩头,斯大林格勒的血战,乃至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的赫赫战绩。东方战场被他们置于次要的位置。

在东方战场上,太平洋战争的战火又无疑多少遮蔽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光芒。人们会津津乐道于珍珠港、中途岛和莱特湾,围绕一个只有中关村那么大的岛屿之战也要拍出《琉璜岛书信》那样的电影。毕竟,当盟军的战舰已经炮轰东京湾的时候,我国的大片领土仍在日军的占领之下,而原子弹也是越过太平洋被投在了广岛和长崎。

原国民党伞兵军官蔡志诚回忆1945年的时候说,中国官兵们都没有想到战争会那么快结束。松山血战,全副美械的中国远征军用二十万兵力,花费三个月才歼灭了金光惠次郎大佐(死后追晋)率领的日本守军。二战中的日军打得极其疯狂,松山之战中我们几乎没有抓到俘虏。

这位曾在此战中用火焰喷射器烧毁了日军最顽固火力点的老军人认为,要打赢这场战争,只有一个一个松山地打下去,“少则五年,多则十年,拼光我们这一代人、干掉日本的全部男人,这场战争才能够结束”。

中国战场是一个孤寂的战场,人们在谈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长眠在这片土地上那三百多万中国军人,仿佛只是一个陪衬和注脚。

而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环绕的那片黑土地,仿佛又是这孤寂战场上最容易被遗忘的那一部分。

如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战场看成一个整体,人们才会惊讶地发现,这场让全球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卷入的战争,其开始和结束,都是在这片土地上。

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东北的进攻,图为日军攻占位于沈阳的奉天财政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中国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在江桥通电抗日。远东中国战场的战争,就在这里揭开序幕。黑龙江省的省政府,在中国境内一直坚持到1933年。此时,世界还是一片祥和,直到1935年,墨索里尼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才在另一个方向为此后一系列的血战揭开序幕。

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 义勇军在锦西击毙日军骑兵联队长古贺大佐后日方的报道——可惜,到1940年前后,东北的义勇军已基本损失殆尽

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 日本朝日新闻“满洲版” 1937年记载东北抗日联军袭击日军报道

1945年8月28日,中国,黑龙江省,东宁,最后一颗炮弹爆炸后一切归于沉寂。这一天,日本关东军第一国境守备队司令官鬼武五一少将率领残存的九百零一名日军走出胜洪山要塞,正式放下武器,向盟军投降,东北战场日军有组织的抵抗至此结束。而此时,距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三天。这是全球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战斗。

这片黑土地,于世界而言,是跨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被这场战争蹂躏最久的地区,于中国而言,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沦陷时间最长,也是抵抗时间最长的地区。

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 东北军民曾顽强抵抗日军的入侵,这是在黑龙江战场上日军正在抬送伤员后退

被日本称作“生命线”的伪满洲国地区,是日军在二战中驻军最多,投入最大的占领地,其投入甚至超过本土。1945年7月,也就是日本投降前一个月,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仍有百万之众。

而日军的殖民统治也做到了极致,数十万日本移民组成所谓“满蒙开拓团”,建成了黑土地上一个个“日本沟”,“日本屯”;那个年代日本的大学毕业生,最优秀的不是留在本土,而是分配到“满洲”,进入了满铁等殖民机构。

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 东北军民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图为关东军装备的公路铁路两用战车

东北的中国抵抗者是一支孤军。1933年8月,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出的运输船队在大东沟古战场附近登陆,日军随即赶来截击。激战中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副总指挥李春润重伤而死,是为关内最后一次向东北的抵抗部队提供直接的支援。此后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东北军民只能孤独地与强大的日本关东军周旋。

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在辽南战斗中不幸被俘的中国抵抗者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中国抵抗战士们经历了极为残酷的岁月。1939年1月,辽南“少年铁血军” 第三任总司令白君实以身殉国,最后一支规模较大的义勇军部队消亡在东北的大地上;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壮烈战死,抗联受到极大的挫折。

此时,距北大营的枪声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然而,中国人并没有停止抵抗,战斗仍在继续。

在那个时代的维亚斯克,一支成建制的中国抵抗军就驻扎在这里。他们把这块异邦的土地当作自己养好伤口的营地,又不断地从这块营地走出,重新投入战斗。

这支部队,便是由东北抗日联军撤入前苏联的余部所组成的“抗联教导旅”,这是一支由中国人组成和领导,又全部使用苏式装备和军衔的特殊部队。

在俄罗斯采访的时候,我们得知,因为它的组成囊括了中国人、蒙古人、朝鲜人和苏联人,这支部队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名字,被称作

“远东国际旅”

同时,为了方便提供补给,它在苏军序列中还有另一个编号,叫做远东红旗第88独立步兵旅——只有当走近这支部队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个名字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

这支部队绝非一支普通的步兵旅。

这支部队的每一名官兵都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有着极强的战斗能力。

这支部队的每一名官兵都具备爆破,发报,武装泅渡,驾驶乃至空降的作战技能。

这支部队的女兵比例远远高于普通军队,每一名女兵都具备战场狙击手的出色心理素质,她们坚定,凶狠,经常直接参加作战,但又充满女性的魅力。

这是一支崇尚忠诚与荣誉的部队,在几年的征战中,没有出现过一名叛徒。

这是一支地地道道,拿到今天也毫不逊色的特种部队。

这是一支由中国人,确切地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精锐之师。他们在抗战末期曾对东北日军展开过大规模的空降作战,与在滇缅战场作战的蔡志诚们南北呼应,构成了中国伞兵部队在抗战中的绝唱。

东北魂 抗联东归  001

▲ 关东军讨伐队在汤原破坏抗联的密营

他们在苏联生活和训练,却不断入境,在周保中、张寿篯(即李兆麟)、冯仲云等将领的指挥下,以特种作战的方式与日军反复交手,始终显示着中国军队在东北战场的存在。

他们留下的照片,显示着独特的军容。肩章马靴,裁剪得体的苏式军服,配着精明干练的东方面孔,融汇着东方和西方的军事文明。

他们战斗力极强,在配合盟军大反攻的战斗中战功赫赫。从空降牡丹江到强袭天长山要塞,体现着中国人对解放自己故土的贡献。

这种贡献的背后是残酷的事实,那些百战余生的老兵,在战争胜利后活着回到中国的,只有不到一半。

然而,他们毕竟打赢了,打赢了这场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战争,作为胜利者,带着满身的伤痕和硝烟凯旋故国。

1771年1月5日,一支由骑兵和车帐组成的洪流,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从伏尔加草原启程,直指遥远的东方。一路上,他们与追击的哥萨克骑兵格斗,与草原上的狼群搏斗,经过整整五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祖先生长的伊犁河谷。这时,十七万人只剩了不到七万人。这是一支努力返回祖国的队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尔扈特东归”

他们的忠诚与英勇,被记述在乾隆皇帝亲书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中,或将永垂不朽。

对于那些曾深藏在维亚斯克密林中的中国猛虎而言,1945年的凯旋,便是一次两百年后同样的东归。

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旅程持续了整整十四年。在漫长的征程中,他们越过了敌垒,踏破了山川,他们的血洒在回家的道路上,他们用自己高昂的头颅,宣告在这块黑土地上,中国人从来不曾屈服。

他们凯旋了,然而,由于战后国内形势急转直下,几百名幸存下来的老兵们没有能够得到充分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便分散进入挺进东北的大军中,如同一滴水消失得几乎无影无踪。

再回首,已是天南地北,从广州到新疆,从云南到异国,这支部队的历史,如摔碎的玉盘,屡经拼凑,却总是让人感到带着残缺。

在持续的战争中,我们的传奇或已太多,也许,这就是他们鲜为人知的原因。

他们究竟是什么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是怎样战斗的。七十年后,我们终于开始追寻这支部队的踪迹。

我们这次的采访行动,范围囊括该部老兵及其亲属后人数十人,地域包括从中国到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些地方都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和其他那个时代抵抗战士们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镜头,探索这些中国人藏在历史背后的真实。

维亚斯克,是采访的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