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灵魂的共鸣:从电影《刺猬的优雅》谈谈我对优雅的认知

电影《刺猬的优雅》改编自法国当代作家妙莉叶·芭贝里的同名作品,于2009年被法国导演莫娜.阿查切搬上银幕,一经问世就掀起了一股“刺猬狂潮”,甚至获得了开罗国际电影节大奖。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摄像头凝聚在一个11岁小女孩帕洛玛、容貌丑陋举止优雅的门房勒妮、以及一个日本绅士小津格郎身上,用细腻的方式告诉你现代人的优雅与孤独。



我想,看过电影《刺猬的优雅》的人,都会记住电影中那段经典台词“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鱼缸中的金鱼。”说出这段话的,正是11岁的女孩帕洛玛。她和孤独、貌丑、却优雅的门房成为了电影中两只“刺猬”,后因日本绅士小津格郎的加入,犹如加入了魔法调料,烹饪出一道优雅到骨髓里的美味佳肴。


关于这部电影的解说很多,今天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谈谈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优雅启示。

寻找灵魂的共鸣:从电影《刺猬的优雅》谈谈我对优雅的认知

01、关于电影《刺猬的优雅》


电影《刺猬的优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两个看似“刺猬”实则优雅的生命:11岁女孩帕洛玛以及54岁的门房勒妮。前者是巴黎高档住宅区的富家千金,而后者却是同一幢大厦中的卑微门房。这样两个看似永远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却在电影中彼此理解、彼此欣赏,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在电影中,帕洛玛早熟、聪明,有着洞察一切的眼光。和其他11岁孩子不同的是,帕洛玛已经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她的身边,有追名逐利的父亲、神经质般的母亲,还有虚荣的姐姐、互相吹捧的政客……这些人并未让帕洛玛发自内心尊重,反而让她更加意识到生存的局限于悲哀。她将这些人视作是鱼缸里的金鱼,穷尽一生都只是在小小的方寸地中挣扎,却丝毫意识不到其局限。这种井底之蛙般的视野,让帕洛玛生出深深的厌恶。为了不同流合污,她打算在12岁生日那天死去。


而门房勒妮,每天的生活是打扫垃圾和收发邮件。她的身材肥胖臃肿,神态举止合乎人们对看门人的一切认知。然而私底下的勒妮,却是一个热爱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喜欢吃着黑巧克力、饮着绿茶,对小津安二郎电影如数家珍、喜欢研究哲学问题的优雅女人。


新搬来的邻居小津格郎先生是一位日本绅士,有着和勒妮一样的爱好,同样喜欢《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在帕洛玛的帮助下,小津格郎先生和勒妮逐步走近彼此,却因为一场意外结束这段诗意邂逅。


02、电影中的“刺猬”意象


在看这部电影以前,标题就已经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是“刺猬的优雅”?曾经一个笔友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他认为刺猬这种动物脏兮兮、臭烘烘的,哪里和“优雅”二字相关?

的确,在动物界里,刺猬并不属于佼佼者。它不如豹子般善于奔跑,也没有狮子锋利的牙齿,甚至没有老虎王者的气势,就连一只小猫能够实现的卖萌,它也完全做不到。这样浑身都是刺的动物,无论视觉、嗅觉上,都很难引起人们的喜爱。但是,为什么作者却单单选择了“刺猬”作为人物形象的指代呢?

我想,恰恰是刺猬的这种特性,让它的优雅更加不为人知、也更加引人入胜。刺猬浑身都是刺,很像一个充满防备的成年人。但是在这些“刺”的背后,却是柔软的内心、天真的稚气、细腻的心思。这种孤傲、这种特立独行,都让刺猬变得与众不同。

就像电影中塑造的帕洛玛、勒妮,前者表现出的聪慧并没有赢得认同、反而招来更多的反感;而后者的优雅,也只能在门后的世界实现,永远只能以卑微的面目示人。这些人有着刺猬一样的生存境遇,很难得到世俗人的认同,而她们也绝不愿意同流合污,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闲庭信步。

寻找灵魂的共鸣:从电影《刺猬的优雅》谈谈我对优雅的认知


03、何为“刺猬的优雅”


我想,当人们第一次从银幕上看到帕洛玛和勒妮时,一定会感受到些微不适。


帕洛玛的锋芒毕露,很像某个你所认识的人,他们常常带着鄙夷的神情,对你所犯的错误经常不留情面的指出,你为此常常感到难堪,你觉得他们的所谓善意只不过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聪慧。


而勒妮,则处于另一种极端。在你面前,她所表现出的却是傻里傻气,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符合门房形象的愚蠢。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满足了你的虚荣心,也实现了她的目的。

但是,这些都不过是“刺猬”身上的假象。

帕洛玛的聪慧和清醒并不为了炫耀,只是因为对生命价值产生的困惑。而勒妮的故作愚蠢,也只是为了掩藏自己的真实性格,将哲学与诗意包裹在层层刺底下。如果不是足够睿智、足够平易近人,很难觉察出她的优雅。

对帕洛玛而言,她所向往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每个人都有着清醒的目标、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不会用跋扈的姿态凌人、更不会用无知来炫耀。她崇尚的是真实、谦卑、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追名逐利,蝇营狗苟。

寻找灵魂的共鸣:从电影《刺猬的优雅》谈谈我对优雅的认知


而勒妮则是经历了帕洛玛的聪慧与锋芒毕露,选择用一个虚假的外壳掩饰自己。她清楚的知道整幢大厦都是非富则贵的上流人士,这些人也有着符合其社会地位的傲慢与偏见。在他们有限的认知里,门房就只会是喜欢看没有营养的喜剧节目、从来不带大脑、看着脏兮兮的人。一个有着清醒认知、一个喜欢哲学与一切美的事物的门房,是颠覆他们的三观的。所以勒妮不再渴望得到认同,她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闲庭信步,只想在自己的藏身之处寻找生命的价值与美的瞬间。


而这些优雅,独属于“刺猬”,独属于那个不为人知的自己。

寻找灵魂的共鸣:从电影《刺猬的优雅》谈谈我对优雅的认知


04、“刺猬”如何得以优雅


在电影中,帕洛玛曾经对勒妮下过一番精确的定义:她认为生活中多数人都是“刺猬”,但是很少有优雅的人。因此,对于那些并不优雅的刺猬来说,应该怎样寻找生活的诗意、怎样让自己变得优雅呢?我想,电影已经给出了解答。

帕洛玛虽然不能得到身边人的认同,却在绘画、摄影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地。而勒妮,虽然从事着门房这一工作,却并没有放弃对生活之美的追求。


她会欣赏歌剧、看具有审美价值的电影,用书籍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藏身之地,将自我放逐在文字中,让诗意点缀自己的生活。不论生活再平凡,她都保持着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或许,这也是勒妮会和小津格郎先生相爱的原因。尽管结局并不美好,但是正如帕洛玛所说,生命最重要的不是何时死去,而是死的那一刻,我们在做什么。

我是 ,愿意将生活中的诗意与苟且一一道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