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双璧时代”的帝国危机

汉武帝元狩开始,汉王朝开始大规模征讨匈奴,这是一场举国大战,汉大将军卫青,先后七次北上进攻匈奴,斩首五万余级,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先后六次深入漠北,斩首十一万级,河西走廊被打通,河套平原被收复,匈奴单于远遁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大汉的威名,从此才真正响彻天下。受到重创的匈奴,再也无力和汉王朝相抗衡。

卫青、霍去病,这对舅甥,代表着汉王朝最巅峰的战力,最辉煌的荣耀,“帝国双璧”当之无愧。当人们沉浸在“帝国双璧”带来的荣耀和辉煌之中,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后双璧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后双璧时代”的帝国危机

帝国双璧

危机的萌芽出现了

卫青霍去病,是世间少有的天才将领,但他们两个之后,还会有像他们一样的伟大将领吗?这种危机,因为这两位太过优秀,于是让人无意中忽视了这样的问题。辉煌光彩夺目,但同时出现的阴影,让人不得不警惕。

我们翻开史料,就会发现一个重要问题,除了卫青霍去病以外,同时代的将领,他们的战绩并不好。我们盘点一下这些将领的战绩:

李广,汉朝第一次反击,他就是主力,但兵败被俘,大将军卫青出定襄,李广无功,出北平攻匈奴,四千兵马全军覆没,漠北之战,因为迷路丧失战机,被迫自杀。也许,李广在防御战以及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强,也有足够的勇气。但统兵作战却败多胜少。

公孙敖,第一次反击惨败,手下将领损失七千余,出定襄、随霍去病远征漠北,独立领兵进攻匈奴,大多无功而返,甚至士卒多有损失。

公孙贺,第一次反击匈奴,出云中无功而返,随大将军出定襄,无功而反,出五原进攻匈奴,无功而返。

这些都还是汉王朝非常有名的将领,而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李息、李沮、张次公、赵信、赵食其,一连串的人名,都是卫青或者霍去病手下的将领。他们和李广、公孙敖、公孙贺一样,他们的功劳实在太少,大量的军功,都是依托于卫青和霍去病。汉王朝在这场大战中,威震天下,但除了卫青和霍去病,其他将领,却没有一个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没有一个能有帝国双璧一样的天才指挥能力。

汉王朝的名将断层,已经在一次又一次胜仗中慢慢出现。其实,汉王朝依然有机会,但霍去病英年早逝,让这个机会彻底消失。如果霍去病能够再多活许多年,汉王朝的名将梯队,就不会突然间断层。当卫青老了,霍去病死了,汉朝真切的感受到了,名将的凋零,对于汉军的影响。于是,汉朝和匈奴的旷世决战,进入到了“后双璧时代”。

“后双璧时代”的帝国危机

苏武牧羊

以“嘴炮”为幌子的休养生息

帝国双璧成为了历史,受到重创的匈奴远遁漠北,但威胁却没有结束。匈奴损失很大,汉朝也损失很大。于是两个超级大国,都处于短时间的和平状态。汉朝和匈奴的决战,转入了另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或许可以称之为外交阶段,伊稚斜单于在位十三年后,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乌维单于。而汉朝这边,汉武帝依然精力旺盛,虽然北边没有了战事,汉朝马不停蹄的诛灭南方的南越国,东方的朝鲜,这些小对手全部剿灭,汉朝再次将目光放在了北方的匈奴。但被打怕的匈奴,已经吸取教训,于是,公孙贺、赵破奴两次进攻,全都无功而返。局势陷入对峙状态。

边境的争端告一段落,双方使节的往来成为这段时间的主流。这种出使,风险非常大,汉朝不愿意停止对匈奴的进攻,而匈奴也不愿意服软,双方都表现得极端强势,于是,双方都在心照不宣的扣留对方的使者。

这种把戏,可以看成是一种缓兵之计,汉朝需要时间来了解匈奴到底还有多少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到底应该如何才能斩草除根。匈奴也需要时间,卫青霍去病打的实在太狠了,不但让匈奴失去了漠南的土地,还让匈奴损失二三十万人口。匈奴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往日的荣光。这对冤家谁都清楚,现在不是认怂服软的时候,而是拖延时间的时候。拖延时间的方法,就是派使者打嘴炮罢了。

乌维单于在位十年,然后死了,这十年,大概是汉朝和匈奴最和平的十年,当然,也是相互扣留使节最严重的十年。十年,对于双方的修养生息,非常重要,乌维单于的儿子詹师庐即位,因为年纪尚小,所以称为儿单于,不得不说,匈奴人真的很耿直。

乌维单于在位的十年里,汉朝做了许多事情,比如,汉朝开始对大宛用兵。

“后双璧时代”的帝国危机

汗血宝马

后双璧时代的帝国困局

如果从战略上讲,大宛的用兵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虽然汉朝经营西域许多年,虽然有汉朝和乌孙和亲,但西域三十六国对于汉朝和匈奴的态度其实差不多,谁强就听谁的,当一回墙头草。这也不怨西域诸国,西域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口少,三十六个国家每个国家的人口,甚至不如汉朝一个县,拥有几万军队,已经算是西域的强国了。

西域最强的,应该算是大宛国,也是这次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在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

一个国家只有六万的兵力,这对于汉王朝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作为西域最强的一个国家,却不听汉王朝的号令,于是,只能杀鸡儆猴,至于说战马一类,只是开战的借口罢了。

从战略上讲,攻灭大宛,足以震慑西域,斩断匈奴臂膀,从而让匈奴孤立无援。这是一步非常妙的棋。只可惜,从战术上看,汉王朝栽了大跟头。

汉王朝选错了将领,要是卫青霍去病还活着,诛灭大宛并不是一件难事,偏偏选择了李广利。李广利和卫青霍去病一样,也是外戚。或许因为这两人实在太优秀了,让汉武帝对于外戚非常信任。再加上他宠爱李夫人,找一个好解决的对手,可以为李广利积累军功,也是两全其美之法。

于是,第一次讨伐大宛拉开序幕,李广利带领由自己封地的六千嫡系加上征召的亡命之徒,组成了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出玉门关,杀向大宛。

李广利的用兵,实在太过差劲,万里奔袭,李广利没有考虑到粮草问题,没有考虑到西域作战诸国态度问题,然后一股脑的向大宛进发,西域诸国面对汉朝的军队,全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纷纷关闭城门,不打也不迎接。粮草渐渐用完,疲惫的汉军到达大宛门口,已经没有太多战斗力。最终,第一次征讨大宛的战争,以惨败告终,六万将士活着回来的,不过数千人而已。

愤怒的汉武帝差点砍了李广利。也许是李夫人的枕边风吹的够猛,第二次征讨大宛,主将依然是李广利,但这次,汉朝几乎亮出了全部家底。

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適,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

这次规模,绝不亚于漠北之战的规模,光战斗人员就有六万,负责后期保障人员十八万,粮道绵延数千里,整个汉王朝都动了起来。大宛国全国也只有三十万人,而汉军担任主攻和辎重步兵就已经超过二十万,面对这种阵势,西域诸国彻底服软,纷纷前来劳军,有的小国,比如轮台不出城迎接,直接灭了,然后继续进军。

面对如此规模的用兵,大宛国也算有骨气,生生扛了四十多日,实在扛不住了,国内发生内讧,大宛国国王的人头,被朝臣砍了下来,于是大宛灭亡。整个西域震惊,全部倒向汉朝。

第二次征讨大宛,终于取得胜利,但汉王朝也付出数万精锐的代价,最终回到玉门关的,不过一万人而已。

两次讨伐大宛,死了十几万人,这是汉朝从来没有过的结果,哪怕漠北之战深入匈奴腹地,汉朝也没有过如此伤亡。后双璧时代,汉朝对外进攻,已经明显疲软而乏力,汉军的战斗力也远不如从前。

“后双璧时代”的帝国危机

帝国的荣光

难复漠北荣光

没有天才的名将,也让北方战事出现从未有过的惨败。大宛之战胜利之后,汉王朝迎来了又一个利好消息,匈奴左大都尉,想要杀单于投降汉朝,但有一个条件,自己离汉朝军队太远,需要汉军接应。于是,汉朝修筑受降城。但左大都尉,依然因为距离太远。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有些问题,如果想要汉军接应,没有什么不妥,但汉军修筑受降城还嫌远,难不成在你们单于王帐旁边筑城。许多年前,霍去病面对浑邪王的投降,表现得十分冷静,直到情况完全明了,这才出手。而汉军面对这样的投降信息,显然处理的太过草率。

从历史记载看,匈奴左大都尉的投降,的确出于真心,但左打都尉的势力,远不足以杀掉单于。汉军将领赵破奴带领精锐骑兵两万,深入匈奴境内两千余里,想要接应左大都尉,却被单于发觉。于是,左大都尉被杀,汉军全军覆没,赵破奴被生擒。

从两次征讨大宛的惨胜,到赵破奴漠北的惨败,汉王朝损失了十几万的部队,虽然勉强完成了战略构想,却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汉武帝想不明白,匈奴已经被打残,反而无法战胜,这是汉武帝不能接受的结果。于是,汉王朝再次发动大规模战斗,而且不止一次。

天汉二年,又是李广利带兵三万,出酒泉,攻打右贤王,这一仗,汉军战果丰厚,斩首万余级,但就当奏凯回国的路上,遭到匈奴包围,汉军死亡十之六七,惨败而归。

天汉四年,汉军调集二十一万大军,这是汉军自征讨匈奴以来,调动军队最多的一次战斗,李广利依然是主力,他带领精锐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共计十三万大军,从朔方进军,强弩将军路博德带领一万精锐,与李广利汇合。游击将军韩说,带领步兵三万,从九原进军,公孙敖带领一万骑兵,三万步兵从雁门进军。

这个规模,已经超过漠北决战的规模,看成一次国战,可惜的是,汉武帝所托非人,这场西汉史上最大规模的征讨匈奴的军事行动。最终无功而返。历史上并没有记录各路兵马斩获多少,只是草草收场。

一次惨败,一次无功而返,但汉武帝依然信任李广利,于是,征和三年,李广利带领七万精锐骑兵,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带领三万精锐出西河,重合侯马通带领四万大军出酒泉,这又是一次十几万级别的大战,也正是整场战斗,把汉王朝拖入深渊。

这时候的汉朝内部,已经发生动乱,巫蛊之祸牵连整个长安城,长安军民死者数万人。李广利的家人受到了牵连,这让李广利彻底失去了信心。这时候的李广利依然想要凭借军功,挽回些什么,只不过,李广利的军事水平实在有限,他的冒进让汉军陷入重围,七万汉军全军覆没,李广利投降匈奴。

后双璧时代,汉王朝没有了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天才将领,更失去了一种必胜的信心。李广利、赵破奴、路博德、商丘成、马通,这些人也许都是身经百战之人,但依旧无法让汉军继续辉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