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暴而衛善人,看初漢的法治精神

血淋淋的教訓

公元前206年十月,這是劉邦很自豪的一刻。秦王子嬰,素車白馬,出城投降。一個強大的王朝,就此消亡。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易也。”許多年後,大才子賈誼,寫出了宏篇大作《過秦論》。秦國滅亡的本質,被揭露出來。

其實,秦朝的滅亡,有太多的原因。但劉邦只需要一個原因。那就是仁義不施。

秦始皇時期的秦朝,還是可以的,後世評價的秦始皇是一個暴君,可秦始皇在位期間,卻沒有冤殺過一個大臣。而秦始皇暴斃之後,一切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秦二世在趙高和李斯的慫恿下,開始了一場“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運動。雖然秦始皇時期,也有這樣的國策。但像是秦二世這般作為,已經超出控制。

整個國家變得瘋狂起來。官吏們變成了一隻只惡狼,不斷的撕扯著老百姓的骨血。

官員怎麼才能證明自己能幹?如何能得到升遷?道路千萬條,被秦二世封鎖成一條,那就是嚴刑峻法。於是,大量冤假錯案發生,整個國家被恐懼籠罩。

不到三年的時間,全國各地揭竿而起,強大的秦王朝,就此覆滅。

教訓,這是血淋淋的教訓。當劉邦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看著那個曾經輝煌無比的秦王朝就這麼毀滅。其實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路,思路很簡單,廢除秦國的嚴刑峻法。頒佈了約法三章,殺人的人,會被處死,傷人或者偷盜的人,根據行為嚴重性定刑。

如果從現代法治角度來說,這約法三章實在是太過籠統,太沒有約束力。因此,約法三章的政治信號,要遠比法條本身重要。這也成為漢王朝貫穿始終的國策,主張寬仁治國。

禁暴而衛善人,看初漢的法治精神

漢文帝

漢朝初年的法治脈絡

劉邦既定的國策,得到了廣大百姓的認可,但一切都還只是一個開始。漢朝建立之後,一整套完整的法令,必須出現。於是,約法三章在蕭何的手裡變成了九章,接著,曹參將蕭何的管理思路進行發揚。一切似乎都變得順理成章。

漢王朝從建國開始,寬仁治國是一個漫長的道路。漢高祖時期,俱五刑以及滅三族依然存在。直到呂雉時期,才從予以廢除。

這時候,漢朝的法治精神,向著一個更健康,更公正,更合理的方向大踏步前進。

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漢文帝時期,整個國家的法治精神,已經形成,這是一種“法以愛人”的法治精神。所謂約束壞人,保護好人。

從約法三章,到禁暴而衛善人。這之中,有著許多曲折的故事。很多被載入史冊,比如緹縈上書救父。

小女孩緹縈的出現,像是亞馬遜平原煽動翅膀的蝴蝶。產生了極大的連鎖反應。漢王朝在廢除秦朝嚴刑峻法的前提下,再次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變革。

這次變革更加細緻,細緻到行刑的方式,都有了嚴格的規定,漢文帝時期,廢除肉刑,改為笞罰。漢景帝時期,這種寬仁的法治精神被更廣泛的運用到日常刑罰中,“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畢,朕甚憐之。其減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

從漢高祖一直到漢景帝,國家法治建設逐漸完善,法治精神也從嚴刑峻法走向了“禁暴衛善”。那麼整個國家,又是怎樣落實這種方針政策的呢?

君權的獨立和法治的約束

整個封建社會,或者說,只要人類社會出現,特權階層就會出現。特權階層往往會有大量超出法治界限的權力。他們凌駕於法律之外,成為法外之人。

法外之人永遠在這個社會上存在,特權階級和特權思想,也長久的印刻在人們的思想深處。即使漢文帝這樣的很有作為,也很仁慈得到君主。依然無法改變這種特權。

因此,在封建時代,雖然歷朝歷代都有完善的法律,但法律所約束的,僅僅限於皇帝以下而已。

這是一場智慧和力量的博弈,君權嘗試著左右國法,而國法嘗試著限制君權。但長久的社會發展看來,封建社會國法的約束性,往往和君主的自覺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換句話說,只要君主主動接受國法的約束,國法就會有效,反之,就會成為一紙空文。

我們依舊拿漢文帝來舉例子,因為漢文帝的治國思想,可以代表很多想要營造盛世的君主,應該走的道路。

漢文帝在位第三個年頭,發生了一件小事。這一天,漢文帝興致盎然的遊覽上林苑,這是皇家園林也是皇家狩獵的場所。漢文帝興致很高,無意中問了皇家園林負責人,園中的禽獸,到底有多少數量。

這一問,周圍人瞬間傻了眼,根本不知道這麼回事,再說就算是現查,也來不及了。

正當人們抓耳撓腮,每個定論的時候,一個虎圈的雜工,一五一十的把事情說的非常清楚。漢文帝龍顏大悅,立刻就要封這個人為上林令。

只可惜,漢文帝碰上了一個叫張釋之的愣頭青。這個管理廷尉的重要人物,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今陛下以嗇夫口辨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而靡,爭為口辨而無其實。夫下之化上,疾於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

厲害了,張釋之。

其實,張釋之完全可以不說話,上頭的意思,而且已經開口,聰明人應該明白事理。張釋之厲害之處,就在於此。

規則是什麼?規則就是要約束所有人,張釋之的沉默,可以換來漢文帝的高興,可以換來小工的感恩戴德,可以換來一段佳話,但換不來規則。

張釋之說的非常清楚,這個小工的確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光和熱。但越級提拔不符合規則,不符合規則,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

漢文帝的確算是一個好的皇帝,雖然很沒面子,卻依然接受,還給張釋之升了官。

規則,也許就是這樣,漢文帝也免不了俗。

一天,漢文帝的馬被行人驚嚇,險些把漢文帝摔了下來。漢文帝惱羞成怒,問張釋之,該當何罪?

張釋之不緊不慢,“按照法律規定,罰款。”

頓時,漢文帝感覺到七竅生煙,險些暴走,張釋之卻有自己的道理:

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錯其手足!

漢文帝和張釋之的關係,可以看成是特權階層和法治尊嚴的持久戰爭。

漢王朝初年的法治精神,成為文景之治的力量來源,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浸息。風流篤厚,禁罔疏闊。

看似只是史書中短短的一句話,卻可以看成一種美好的社會風氣的最終形成。有著這樣的社會風氣,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禁暴而衛善人,看初漢的法治精神

法獸獬豸

結語

我想,一個國家的真正的力量,到底源自於什麼?是虛無縹緲的信仰,還是公正自有的社會風氣。也許,我們可以從文景之治中找到一些答案。

我記得曹劌論戰中有這樣一句話,魯王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回答道:“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以前,我並不明白,為什麼這句話可以讓驕傲的曹劌認為,此戰可打。現在我大概明白了。

社會的公信力才是讓人們凝聚在一起的最終動力,而公信力的形成,就是法制建設的形成。這不是說在口中的,而是實際做出來的。如果讓奉規守法的人享受法治帶來的便利,讓違法之人,得到法律的懲罰,社會風氣才會真正煥然一新。

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

兩千多年前的智慧,依然散發著溫暖智慧的光芒,有人說,人們不能總沉浸在過去之中,這種歷史虛無主義大行其是。

這些真的只是虛無飄渺的老古董嗎?這些真的只是一些過時的陳腔濫調嗎?禁暴而衛善人。也許即使到現在,想要做好這幾個字,依然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