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暴而卫善人,看初汉的法治精神

血淋淋的教训

公元前206年十月,这是刘邦很自豪的一刻。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出城投降。一个强大的王朝,就此消亡。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也。”许多年后,大才子贾谊,写出了宏篇大作《过秦论》。秦国灭亡的本质,被揭露出来。

其实,秦朝的灭亡,有太多的原因。但刘邦只需要一个原因。那就是仁义不施。

秦始皇时期的秦朝,还是可以的,后世评价的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可秦始皇在位期间,却没有冤杀过一个大臣。而秦始皇暴毙之后,一切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秦二世在赵高和李斯的怂恿下,开始了一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运动。虽然秦始皇时期,也有这样的国策。但像是秦二世这般作为,已经超出控制。

整个国家变得疯狂起来。官吏们变成了一只只恶狼,不断的撕扯着老百姓的骨血。

官员怎么才能证明自己能干?如何能得到升迁?道路千万条,被秦二世封锁成一条,那就是严刑峻法。于是,大量冤假错案发生,整个国家被恐惧笼罩。

不到三年的时间,全国各地揭竿而起,强大的秦王朝,就此覆灭。

教训,这是血淋淋的教训。当刘邦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看着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秦王朝就这么毁灭。其实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思路很简单,废除秦国的严刑峻法。颁布了约法三章,杀人的人,会被处死,伤人或者偷盗的人,根据行为严重性定刑。

如果从现代法治角度来说,这约法三章实在是太过笼统,太没有约束力。因此,约法三章的政治信号,要远比法条本身重要。这也成为汉王朝贯穿始终的国策,主张宽仁治国。

禁暴而卫善人,看初汉的法治精神

汉文帝

汉朝初年的法治脉络

刘邦既定的国策,得到了广大百姓的认可,但一切都还只是一个开始。汉朝建立之后,一整套完整的法令,必须出现。于是,约法三章在萧何的手里变成了九章,接着,曹参将萧何的管理思路进行发扬。一切似乎都变得顺理成章。

汉王朝从建国开始,宽仁治国是一个漫长的道路。汉高祖时期,俱五刑以及灭三族依然存在。直到吕雉时期,才从予以废除。

这时候,汉朝的法治精神,向着一个更健康,更公正,更合理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汉文帝时期,整个国家的法治精神,已经形成,这是一种“法以爱人”的法治精神。所谓约束坏人,保护好人。

从约法三章,到禁暴而卫善人。这之中,有着许多曲折的故事。很多被载入史册,比如缇萦上书救父。

小女孩缇萦的出现,像是亚马逊平原煽动翅膀的蝴蝶。产生了极大的连锁反应。汉王朝在废除秦朝严刑峻法的前提下,再次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变革。

这次变革更加细致,细致到行刑的方式,都有了严格的规定,汉文帝时期,废除肉刑,改为笞罚。汉景帝时期,这种宽仁的法治精神被更广泛的运用到日常刑罚中,“加笞者,或至死而笞未毕,朕甚怜之。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

从汉高祖一直到汉景帝,国家法治建设逐渐完善,法治精神也从严刑峻法走向了“禁暴卫善”。那么整个国家,又是怎样落实这种方针政策的呢?

君权的独立和法治的约束

整个封建社会,或者说,只要人类社会出现,特权阶层就会出现。特权阶层往往会有大量超出法治界限的权力。他们凌驾于法律之外,成为法外之人。

法外之人永远在这个社会上存在,特权阶级和特权思想,也长久的印刻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即使汉文帝这样的很有作为,也很仁慈得到君主。依然无法改变这种特权。

因此,在封建时代,虽然历朝历代都有完善的法律,但法律所约束的,仅仅限于皇帝以下而已。

这是一场智慧和力量的博弈,君权尝试着左右国法,而国法尝试着限制君权。但长久的社会发展看来,封建社会国法的约束性,往往和君主的自觉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换句话说,只要君主主动接受国法的约束,国法就会有效,反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我们依旧拿汉文帝来举例子,因为汉文帝的治国思想,可以代表很多想要营造盛世的君主,应该走的道路。

汉文帝在位第三个年头,发生了一件小事。这一天,汉文帝兴致盎然的游览上林苑,这是皇家园林也是皇家狩猎的场所。汉文帝兴致很高,无意中问了皇家园林负责人,园中的禽兽,到底有多少数量。

这一问,周围人瞬间傻了眼,根本不知道这么回事,再说就算是现查,也来不及了。

正当人们抓耳挠腮,每个定论的时候,一个虎圈的杂工,一五一十的把事情说的非常清楚。汉文帝龙颜大悦,立刻就要封这个人为上林令。

只可惜,汉文帝碰上了一个叫张释之的愣头青。这个管理廷尉的重要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辨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厉害了,张释之。

其实,张释之完全可以不说话,上头的意思,而且已经开口,聪明人应该明白事理。张释之厉害之处,就在于此。

规则是什么?规则就是要约束所有人,张释之的沉默,可以换来汉文帝的高兴,可以换来小工的感恩戴德,可以换来一段佳话,但换不来规则。

张释之说的非常清楚,这个小工的确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但越级提拔不符合规则,不符合规则,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

汉文帝的确算是一个好的皇帝,虽然很没面子,却依然接受,还给张释之升了官。

规则,也许就是这样,汉文帝也免不了俗。

一天,汉文帝的马被行人惊吓,险些把汉文帝摔了下来。汉文帝恼羞成怒,问张释之,该当何罪?

张释之不紧不慢,“按照法律规定,罚款。”

顿时,汉文帝感觉到七窍生烟,险些暴走,张释之却有自己的道理:

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

汉文帝和张释之的关系,可以看成是特权阶层和法治尊严的持久战争。

汉王朝初年的法治精神,成为文景之治的力量来源,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

看似只是史书中短短的一句话,却可以看成一种美好的社会风气的最终形成。有着这样的社会风气,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禁暴而卫善人,看初汉的法治精神

法兽獬豸

结语

我想,一个国家的真正的力量,到底源自于什么?是虚无缥缈的信仰,还是公正自有的社会风气。也许,我们可以从文景之治中找到一些答案。

我记得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句话,鲁王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回答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以前,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这句话可以让骄傲的曹刿认为,此战可打。现在我大概明白了。

社会的公信力才是让人们凝聚在一起的最终动力,而公信力的形成,就是法制建设的形成。这不是说在口中的,而是实际做出来的。如果让奉规守法的人享受法治带来的便利,让违法之人,得到法律的惩罚,社会风气才会真正焕然一新。

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

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依然散发着温暖智慧的光芒,有人说,人们不能总沉浸在过去之中,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是。

这些真的只是虚无飘渺的老古董吗?这些真的只是一些过时的陈腔滥调吗?禁暴而卫善人。也许即使到现在,想要做好这几个字,依然很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