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山海經》往往以一些大型水域——「大澤」或「內陸海」作為典籍著述的座標性基點,譬如「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等等。特別是《大荒經》,它基本上以各個方位的「海」或澤、淵等水域為地標。譬如——

《山海經·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有大澤方千里,群鳥所解";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車扁],顓頊之子";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

《大荒南經》: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足術]踢。"等等,等等。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圖1·北海之神禺強‖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以「海」為具體方位指向的著述方式充斥著《大荒經》全書。我們在閱讀這部古籍的時候,往往會有那麼一點「路痴」的感覺,即對那些「海」的具體所指感到茫然。那麼,我們能不能嘗試著找出《大荒經》用來作為地標的那些「海」的準確地理方位?如果可能的話,那對於正確解讀《大荒經》,甚至整部《山海經》或都有莫大的裨益。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圖2·中國的內陸海‖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應就海、澤、淵等相關名詞作一個粗略的分析,只有在瞭解了這幾個關鍵字詞的確切含義之後,或才有可能揭開它們的具體所指。

「海」與「洋」在古代漢語語境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海」、「洋」混為一談是近古〔大約為先秦晚期〕以後的事,而此前的「海」僅指內陸地區的大型湖泊,——中型湖泊更多地被稱之為「澤」,而更小的湖泊有時也被稱之為「淵」。——江的概念大於河,是故河就稱「河」,而江則更多地呼為「水」,如「赤水」、「黑水」等,這是有著嚴格的區分標準、同時也有著嚴謹的用語規範的。

當然,上述的解釋並非出自個人的主觀臆測,它可以從海、澤、淵等字的字形字源以及本源字義上得到印證:

我們先來看看金文「海」字的象形構造:

海,金文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水〕與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每,母〕構成,意謂海乃是萬川之母。所謂萬川〔水〕之母,比喻陸地上收納眾多溪澗川流之水的大湖或大池,是為更大之川流即江河的源頭之水,是故謂之「水之母」。[1]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圖3·海﹝sea﹞‖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如是,我們說,海﹝sea﹞,是為古人對內陸湖的通稱。《說文》:"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謂百川會聚之處。指內陸水域規模小於洋的鹹水湖,後泛指大湖或大池。——按:海勢圓,就地心也。海味鹹,溼熱之氣蒸也。海氣綠,穹蒼之映,雲霧不能隔也。是故,古人或稱大池為「湖」;稱大湖為「海」;稱大海為「洋」。

「澤」在《山海經》中出現的頻率相對於「海」和「淵」來更低一點,見諸於《大荒經》中的「澤」,有《大荒北經》的「大澤」:

"有大澤方千里,群鳥所解。"

《大荒西經》的「三淖」:"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下面是金文〔古鈢〕「澤」字的構造:

睪,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擇」的本字,表示挑選。澤,古鈢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水,河川〕與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睪,選擇〕組成,造字本義:動詞,擇地截流,蓄水灌溉。由此,古之所謂大澤,或為大型人工湖。但在《山海經》中,大澤即為大池,澤、池不分,多指小於海的中型湖泊,並非專指人工湖。[2]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圖4大澤‖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淵」字在《大荒經》中出現的頻次也很高,如《大荒北經》 的「附禺山」:

"……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大荒東經》的「少昊之國」:"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南經》「顓頊國」:"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淵,昆吾之師所浴也。"

《大荒南經》「三身國」:"……有淵四方,四隅皆達,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

《大荒西經》的「崑崙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圖5「淵〔圖文無關〕」‖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我們來了解一下「淵」的甲骨文字形和字義:

淵,甲骨文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像四岸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之內有川流的積水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川〕,表示川流沖積的深潭。金文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再加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水〕,並畫出川流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和潭岸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同時在潭中加施刑的指事符號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是「方」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的省略〕表示古人在河川最深的地方施行「沉潭」死刑。造字本義:名詞,古代執行淹斃死刑的深潭。——沉潭之刑謂之「沈」,施刑之深潭謂之「淵」。[3]

《說文》:淵,回水也。何謂「回水」?《管子·度地》雲: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淵水。《論語》有「如臨深淵」句,孔注曰:淵,「潭也」。

除了上述的海、澤、淵等水域外,在《大荒東經》中有「大壑」 這麼一個概念,——"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也常常成為一個令人困惑難解的古語詞,那麼,這「大壑」與諸海、淵等水域有著怎樣的關係,它到底應作何解?

從字面上來解,壑恐與前述的海、澤、淵等不同,或並非水域名。《象形字典》雲:拋屍的深谷叫「壑」。所以,所謂的大壑其實也未必就是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Grand Canyon﹞一樣的斷裂帶,它可能就是一地勢險峻的大深谷而已。東海之外的大壑,可能指的是「東海」——上古時期的太湖——東岸的某處高山山谷。當然,後來的太湖東岸其地理特徵與上古或遠古時期相比,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現在的「東海之外」已不可能找到大壑的蹤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地殼變動與海平面的不斷上升,使上古時期「東海岸」的高山沉入了海底。如是,那個曾經或是很出名的大壑也就永久性地沉入了海底。

不過,這種字面上的解釋,未必就是大壑一詞的真實義。事實上,這大壑還另有一解,而且只有這種解釋才更符合它的本源性詞義。《莊子·天地》雲:"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成玄英疏:"夫大海泓宏,深遠難測,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閭洩之而不乾。"[4]即所謂大壑,其實就是大海,不過,這裡的「大海」一詞並非指內陸海,而是指海洋。

又,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

唐‖元稹《和樂天送客》詩:"大壑浮三島,周天過五均。"[5]

看來,在古代,「大壑」的第一義並非是深谷或大峽谷,而是大海!

《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圖6東海外大壑‖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如此,「東海之外大壑」指的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東海」。——在《山海經》中,著述者為了區分「東海—太湖」與「東洋」這兩個不同概念,所以分別使用了「東海」與「大壑」兩個不同的語詞。如此看來,「大壑」一詞給後人造成的誤解恐怕不亞於人們對「常羲生月」、「共工臣相繇」等句段的歧解。這在某種意義上說,將《山海經》解讀成「神話」或「志怪雜記」的最主要原因,或更多地是緣於後人對上古語言文字詮釋上的困難所引致的。

在粗略地瞭解了《山海經》——主要是《大荒經》一部——中的「海」、「澤」、「淵」、「壑」等地理名詞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依次對《大荒經》中的諸「海」——譬如北海、東北海、東海、南海、西南海、西海和西北海——進行具體地理方位的考據,以期能夠在中國境內找到與《大荒經》一一對應的內陸海,為解讀《大荒經》提供一個地理區位上的參照系。〔待續〕

————————————————————

參考文獻

[1][2][3]甲骨文字源及其註釋分別引用自《象形字典》「海」目、「澤」目、「淵」目。

[4] [5]參見《百度百科·「大壑」詞目》

PAGE

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