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萬鍬挖就黃金道,眾擔挑出上河壋。

纖雲絔駁共飄漂,長天遠水皆條迢。

前輩開拓後生續,江山雄壯亦妖嬈。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圖片]

建國七十年的輝煌,家鄉有很多,大運河高郵段無疑排在第一位:毛主席敲定的偉大工程,周總理親臨的決策方案,[始建於唐代(公元874年),1956年大運河拓寬時,該塔處在拓寬範圍內,為保護這一珍貴文物,周恩來總理在審批方案時特批:讓道保塔。為此將運河堤向東移動52米, 使千年古塔保存於大運河中。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在修復古塔的同時,將逐步恢復鎮國寺廟宇格局,增設旅遊娛樂設施,使之成為運河新景區。]其中一定要完好保留蘇北第一古塔——鎮國寺塔,幾十萬民工流芳千古的絕世藝術:"陰刻成河黃金道,浮雕為堤上河壋"!

高郵在揚州的北面約50公里,號稱古代第一繁華的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也就10裡地;而具有千年城牆的高郵城,從南到北"十里長街",出了城牆南門就是明清南門街,運河在這裡向東拐個彎繼續向南,這樣南門街就與運河緊挨著;出了北面就是北門街,向北徑直走,約二里多路,就走上了河壋(運河堤);中市口是南北中山路與東西縣府街的交叉,古城最繁華的地方,中山路向南與南門街無縫相接,向北與北門街相連;縣府街的西端就是上河壋,向東一路繁華……。中山路與相對應的運河段大致平行∥,最遠處也就300米左右。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圖片]

記憶裡故鄉的運河是夏季游泳的好地方,沿城10裡都是游泳的人,唯西門寶塔灣沒有什麼人游泳,此處"複雜"水險,河道窄,水流急,有不明漩渦,歷年溺水較多。 帥哥俠子(高郵俚語:俠子——男孩子,霞子——女孩子)還爬駁船,然後再爬上船頂躍入水中,高郵人稱運河堤為"上河壋"或"河壋",夏季是男性乘涼的好地方,短褲衩,上身往往就是赤膊,搖把扇子上"河壋"去了,幾個人碰到一起,都是"燻燒攤上的豬頭"(俚語——老熟人),胡喥陸吹(高郵土語:閒談胡侃)起來。西面是高郵湖,無遮無擋,河堤——河壋高過屋脊,在沒有空調的年代,真是再好不過度夏納涼的好地方!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運河堤面向運河的坡面栽的是"灌木槐",一方面護堤,秋冬季砍下枝條編簸箕籮筐,用於冬季維護運河工程;面向裡下河的坡面栽的部分河段是"水杉護堤",也有的部分河段是白楊樹。

……都是回不去忘不了的美好印象……

運河高郵段的……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解放後……界首至高郵河床彎曲狹窄,正常情況下河面寬20米左右,水深不足2米。揚州城附近河道彎曲狹窄,船舶擁擠。……

……到新中國成立時(這時稱裡運河,對應的運河以東稱為裡下河)只不過是一條淺狹、彎曲的人工小河,只能航行30至50噸小木船,用沿河老百姓的話說:“狗都跳得過去”。沿線涵閘壩隱患多,防洪、過水能力低,灌溉困難,航運不暢,運營維艱,與經濟建設極不適應。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圖片]

……

1956年10月,成立揚州里運河整治工程指揮部,拉開解放後首治裡運河的序幕。當年11月至1957年7月(也有資料說:"至1957年6月",當時裡下河的閒季),實施第一期整治,出動12.05萬人。自當時高郵城牆內側鎮國寺塔(俗稱西門寶塔)到界首四里鋪,在老運河(明代康濟河)東堤以東另開新河,長26.5千米,結合河床開挖,築新東堤,挖土方2078萬立方米。新東堤築成後,形成"一湖兩河三堤"。(即:新挖的運河在古運河的東面,古運河的東堤就是新挖運河的西堤——新老運河共堤,與古運河平行∥,高郵湖與古運河共堤)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高郵明清運河故道北起界首四里鋪,南至高郵鎮的石工頭——鎮國寺塔附近,全長26.5公里,200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1956年大運河裁彎取直,在故道東堤外另開京杭運河,故道西堤外是高郵湖,這樣就形成了“一湖兩河三堤”。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保運堤安全,基本填平了裡運河故道,但河道的形狀、走向及塊石護坡仍清晰可見,特別是運河城區段現存的一段故道保存基本完整,內有車邏壩、南門大街、鎮國寺、平津堰、楊家塢、萬家塘、御碼頭、馬棚灣鐵牛、界首大碼頭等多處明清水工遺蹟)。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圖片]

以上是來自網上的"基本素材",我來做一下數學題分析。

2078/12.05=172.4立方米/人(每人每天約挖運一立方土,負重行程爬坡下坡20公里或更多——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26500米/120500人=0.22米/人(人多,密密麻麻!當年我七歲左右,沒有去過工地,當時大人說起來,工地上全是人。)

20780000立方米/26500米=7842平方米(挖的平均斷面面積,新增加的運河東岸斷面積小於這個數字,因為實踐證明:挖出來土回填原塘,不能填滿原塘!)

利用斷面積可以求出河寬,河深,堤高,堤寬。可以用幼兒園的辦法,向上無頂。

1956年開挖高郵段大運河和古代沒有太大手段上的差別,據目擊者回憶,主要是鍬挖肩挑!一人一鍬一擔(行話——自備鍬——自己挖泥自己挑擔),綜合最高效率;也有簡易的軌道車,配合四輪翻斗車,還有木質輪的獨輪車。網上未能找到當年的照片,工地上如果有獨輪車,應當是木頭輪子的獨輪車,高郵是水鄉,平時極少見獨輪車,只有工地上有獨輪車。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圖片]

部分民工就住在高郵城上的居民家,民工穿的是草鞋,很爽腳,尤其適合工地上,用不了幾天就得換——現在看不到了,有人將廢棄的草鞋撿回家,曬乾了當柴火。那時,街上有賣草鞋的,好多農民會自己編織草鞋自己穿!我就見過。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新開挖的大運河比原來的大運河因為河道加寬加深而提高的運輸能力大概是10:1,由速度的原因繼續乘上一個因子就行了!原來是人:拉縴(纖道離水近,離堤頂好遠)、划槳、搖櫓,現在是機器動力,假設提高5倍,那就是50:1,如果動力提高10倍,就是100:1。

正是包括後續的幾十萬民工,在黨和國家規定的地段用"鐵鍬"鐫刻出了現代文明的奇蹟:"中國大運河高郵段——刻陰成河黃金道,浮雕為堤上河壋!"

要得富先修路!這是毛主席時代修的僅次於長江的黃金水道——有數據表明,相當於三條鐵路的運輸能力,這是農民用——"手挖肩挑腳爬",最原始的方式完成的,不但挖了一條河,還建了一條堤頂寬6米的公路。所以當年的專家說,千萬不要忘記那段歷史,不要忘記那些農民——其實他們也是世界之最的無名藝術家。

[圖片]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主席總理繪宏圖,黎民百姓鐫金路

舊時,由於大運河部分地段通了鐵路,那些地方也就棄用大運河了,蘇北沒有鐵路,運河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一舉措:"經濟,快速,實用"三位一體!

[圖片]

1956.11~1957.06是農村閒季。因為那時候裡下河是漚田為主,一年只有一季稻,所謂漚田——一年四季都浸在水裡!冬季不種麥子,也不種綠肥。

本文為慶祝建國七十週年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