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和楚天都市報報道,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佈滅絕。
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分佈極為狹窄,全世界只有我國才有,也被稱作“長江白鱘”。主要集中分佈在長江流域一帶,被譽為“長江中的活化石”,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屬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鱘的吻長達到身體的一半,又稱“象魚”,是淡水魚家族中的第一號“巨人”,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700多公斤,其壽命一般在30年左右。
白鱘有個明顯的特徵:頭部特長,佔體長的1/3,小個體約佔體長的1/2,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陷器。吻延長,呈劍狀,其腹面具短鬚一對。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頜均具細齒。鰓孔大,鰓膜後緣尖。體表光滑無鱗。棲息於江河中下層,有時進入大型湖泊。白鱘是長江中僅次於中華鱘的大型古老魚類,長可達二三米以上,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白鱘分佈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白鱘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食物包括魚類、蝦蟹等。
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據報道上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2003年大年初一,十多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此前,人們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有白鱘。”
和長江水中精靈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危起偉,第一次看見長江白鱘是1984年,是葛洲壩下的一尾死亡白鱘。
危起偉曾經拍攝到的長江白鱘 圖片來源:楚天都市報
“白鱘個體大,非常難養活。”1984年至1993年間,他救護過4尾被困的白鱘,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長江。
中華白鱘可能已經成為過去,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物種多元化,不只有人類!
閱讀更多 古今外歷史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