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教你如何在讀文獻時做筆記最有效率?


主編教你如何在讀文獻時做筆記最有效率?

SCI、SSCI、核心、普刊發表請加WX:zbb5431

我們都知道在撰寫論文之前閱讀大量文獻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看文獻的同時做筆記的事半功倍。那麼,如何做筆記才更有效率,減少我們的時間耗費與挫折感呢?幾個要點供大家思考。


1、確認哪種類型的概念是筆記重點

首先,檢視欲研究主題的已知事實,瞭解其思維範疇及論述。可以參考課堂筆記、教科書、百科全書或其他資料來源。

其次,試著簡單列出預計閱讀資料應解答的細項。這些子標題能幫助讀者不失焦,也是相當實用的筆記標籤。

再次,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切入點,建議由已知有爭議空間的角度下手。接著,開始撰寫自己的研究問題。這個問題應包含歸納、演繹和資料蒐集兩部分。此時,甚至可以先擬好一個初步解答,做為暫定的實驗假設。

接下來,便能開始尋找合適的閱讀材料,例如:哪些已知事實及理論能幫助自己回答研究問題、哪些他人的意見與論述能協助判定研究結果是否適切。


2、避免抄寫過多內容

筆記上只應出現和研究主題有關的概念,總結(而非抄寫)相關敘述,改寫他人論述只是浪費時間。

避免過度依賴劃線等重點標記。選擇最重要的概念做為標籤或子標題,其餘則用自己的話說明,也可以在頁緣(或使用自黏貼)用自己的話寫下說明筆記。

只有以下情形應完整記下精確文字:該概念已設計成好記、清楚的名詞;若為此情形,論文中亦應正式引用。


3、有效的為筆記做分類標籤

養成以編排書目的順序編排資料的習慣,節省日後綜合各種資料時重新整理條目的時間。以作者姓名與頁數編排筆記的另一好處,是撰寫論文時,若須標出參考資料,只需再補上出版資訊。

儘量試著將筆記紙/卡上的各條目維持分離與獨立。這麼做能讓筆記不失焦,往後重新組合亦較方便。將筆記條目完全打散,利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將其重新連結,是極具成就感的經驗。

筆記各條目間留下空白,以便日後加註。重新閱讀筆記時,補上自己對內容的相關疑問、回應、及交叉參照等。這些評論內容能形成論文初稿的原型。


4、閱讀時,避免想著記筆記

記筆記很容易成為一種機械式的習慣,抄寫文字,卻對加強記憶內容沒有什麼幫助。因此,試著將閱讀的文章內容分成片段,每看完一段就闔上書、試著回憶內容,並寫一段總結。如此一來,閱讀吸收的內容得以藉由回想這個動作強化。

這麼做也有另一好處:在準備要寫總結的心境之下,會發現自己的閱讀效率變好,分析力變得更強,對所謂「重點」的敏銳度也更高。試試看,你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