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对罪恶的宽恕,就是对善良的背叛

对罪恶的宽恕,就是对善良的背叛

——《少年的你》观后感

乾州蕞娃

《少年的你》是根据玖月晞小说改编的电影,由导演曾国祥执导,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该片讲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场校园意外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守护彼此成为想成为的成年人的故事。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随笔」对罪恶的宽恕,就是对善良的背叛

一是影片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所有人,你所看到的未必是事实的真相。影片中的魏莱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表面上看来是乖巧的优等生,实际上却心思毒辣,以欺凌和侮辱他人为乐。在校园中,拉帮结派,欺凌他人,胡晓蝶的死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胡晓蝶跳楼自杀后,她们又把罪恶的目光投向了陈念——一个与世无争只想考上好的大学改变自己命运的孩子。面对胡小蝶的死亡,她们不仅没有任何的负罪感,甚至大放厥词、口无遮拦。为了报复陈念对他们的举报,对陈念的进行人身攻击简直是不择手段。

「随笔」对罪恶的宽恕,就是对善良的背叛

二是家长的失职或者纵容,会让孩子一落千丈,沦为社会的渣滓,灵长动物中的败类。影片中的魏莱和她的同伙就是如此。但是,对于他们不负责任的家长而言,这些十恶不赦的孩子却是他们眼中的乖乖女。这可能是家长的失职,不了解孩子,更有可能是源于家长的纵容。我们看到魏莱她们被劝退的时候家长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他们只关心自己孩子所谓的前途,却对于给别人带来的伤害视而不见,这不是眼睛有问题,而是心灵有了问题,是没有了作为人的良知。他们自认为可以用金钱解决世界上除了自身以外所有的问题。甚至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文字,一个欺凌了别的孩子的家长听到要付对方5万元医药费时,一下子甩出20万,这不是出于悔恨所进行的善意补偿,而是让他的孩子再逞几次凶。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无能为力。

「随笔」对罪恶的宽恕,就是对善良的背叛

三是对于罪恶的宽容,就是对善良的背叛。在魏莱死后,一位女警官对于陈念的质疑让我感触很深,但也让我对女警官刹那生了深深的鄙视——她真的不知道小人物的悲哀和无助。她质疑陈念语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你面对别人的侮辱,难道没有产生报复的想法”。这位警官真的不知道处于社会底端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因为种种原因,人们不得不向罪恶屈服,这样的事情从古到今,一直都有,并不稀奇。陈念遭遇校园欺凌之后,先是沉默(为此,她忍受着良心的谴责,因为她知道胡小蝶的死亡和魏莱她们有关系却没有告诉警察),但是她的沉默没有换来安宁(魏莱她们不认为她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而对她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欺凌),最后忍无可忍报警之后,所换来的只是更加残酷的报复。在最危急的时刻,她曾拨通了郑警官的电话,但最后却不得不挂断电话,因为她知道这有可能是一个不了了之,有可能会换来更疯狂的报复,而郑警官不可能24小时贴身保护她。这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随笔」对罪恶的宽恕,就是对善良的背叛

有人说“没有牙齿的法律不叫法律”,对于很多为非作歹的人而言,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违法犯罪成本太小,所以他们不惜以身试法。是否如此,我不是法学专家,不得而知。也有人说,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是对罪恶的宽容,是不是这样,大家可以跟帖讨论。

「随笔」对罪恶的宽恕,就是对善良的背叛

「随笔」对罪恶的宽恕,就是对善良的背叛

平台编辑: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

「随笔」对罪恶的宽恕,就是对善良的背叛

展示生活中的美好,记录生命历程的每一次真实,每一份感动,这里是“行走在乾县”,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点赞留言,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