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秦帝国之崛起》有感,戎马一生的白起,为何会被秦王赐死


观《大秦帝国之崛起》有感,戎马一生的白起,为何会被秦王赐死


说起白起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一代杀神”、“人屠白起”足以显示后人对白起的敬仰之情;白起一生征战35载,指挥大大小小的战争70余次;戎马一生,为秦国抛头颅洒热血,杀敌斩将百万余人,要知整个战国期间一共也就2000多万人,战国期间总死伤兵士也就200多万,而白起占一半。

这是何等的英姿、何等的豪杰,看完此剧我对他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流之不绝;我本以为爵位至武安君的白起能逃脱英雄迟暮这一命运,可无奈白起最后仍是落得个悲怆之下场,悲哉!痛哉!

本文只结合剧情有感而发,吹毛求疵的朋友切勿太过当真。

长平之战——吾为谁而战,吾为君王背杀俘天下之骂名,可吾王却不曾怜白起之丝毫

通观此剧,笔者认为使白起和秦昭襄王出现隔阂的原因,便是长平之战杀俘虏一事,长平一战秦赵两国皆倾举国之力,可是两国在长平一带对峙三年,却没有一方能够破局,最后还是白起临危受命,担此重则。

在一个个计谋的使用之下,白起依然胜利了,此战虽为惨胜,可终究是胜了;白起的不败神话依然在延续,战前没有丝毫胆怯的白起,获胜之后面对这20万的降军却头痛了。

如若放这二十万的降军回赵国,那么此战就打得毫无意义,因为此战两方伤亡率相差并不大,如若放降军归国,休养生息之后又会成为秦军东进的拦路虎;可若是杀降,有违人道主义,白起便要背负永世之骂名。


观《大秦帝国之崛起》有感,戎马一生的白起,为何会被秦王赐死


如果白起私自放降军归赵国,日后还恐秦王会责怪白起,因此白起决定启奏秦王,让秦王针对战俘一事下命令,那么此事之后果便于白起再无关系,因为白起只是将军,一切是奉命而为

秦王也是深知这一点,杀俘之事,非同小可,一旦处理不当不说会留下千古骂名;甚至在那个时候还有可能会被其余列国群起而攻之;可若是不杀,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秦王也知道白起心里想的是什么,可是这个命令他也不能下。

于是秦王希望丞相范雎下这个命令,可是范雎傻吗?范雎也不傻,可是君命难为,于是范雎巧妙转移了秦王的注意力,声称这是对白起的考验,看看白起是不是对我王忠诚,愿不愿意为我王背负这个责任。

秦王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于是一旨空诏便到了白起的手中,难道白起不知道秦王这是什么意思吗?白起不傻,又岂会不知,他深知这是秦王想让他背负这个责任。

我想这个时候的白起心中一定是悲凉的,为了秦国为了君王出生入死,最后却成为了一个替罪羊;当时心中的痛楚,我想应该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有人说,白起可以不听君王的意思,装作不懂;可是君王要臣死,臣子敢不死吗、能不死吗?

执行了此命令之后的白起,心中对秦王应是充满怨恨的,他恨秦王不相信自己、他恨秦王不体谅自己;可是为了秦国能一统天下,白起忍了。

可在白起为了一统天下而灭赵的时候,秦王又听信奸佞范雎的谗言,一旨诏书将白起调了回来,此时白起对秦王的怨恨再也忍不住了;试想哪个人又不是如此呢?拼死拼活为了君王奋战一生,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君王对自己的不信任,试想谁不会心寒呢?


观《大秦帝国之崛起》有感,戎马一生的白起,为何会被秦王赐死


这或许就是白起后来告病,不肯再为秦王出力的原因了吧;如果仅仅是怨言,白起还不至于身死;而造成白起被赐死的原因,便是因为白起不能再被为君王所用了。

白起不能为我所用,我留你做甚?

反观秦昭襄王这边,也是深知白起的不满,可这个时候白起仍然是那个战功赫赫的武安君,手下将军门生无数;秦昭襄王不敢贸然杀白起,怕寒了武将的心,秦昭襄王也不能杀白起,因为留着杀神白起还有用。

长平之战过后不久,到白起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来了,赵国求和割地并没有兑现;这个时候秦王已经认识到自己当初听信范雎谗言,答应赵国求和是错误的,想要出兵攻打赵国,可是带兵打仗又离不开白起,秦王也知道白起生他的气,可是君王怎么能认错呢?

君王是什么?君王是知错改错不认错,让秦昭襄王去跟白起认错,去向臣子低头,那君王的威严往哪搁,王者的颜面往哪搁?

于是秦王要求范雎去探白起的口风,奈何这才是真正的一步错棋,白起早就对范雎深恶痛绝了,这个时候范雎来找白起,白起又怎么会给他好脸色呢?

白起一是对范雎反感,二是秦王的这一做法,实在是让白起心寒,明明知道白起反感范雎,却还要范雎来下诏给白起,这不是故意拿白起难堪吗?


观《大秦帝国之崛起》有感,戎马一生的白起,为何会被秦王赐死


从白起那里受了一肚子气的范雎给秦王复命,也自然是不会为白起说好话;此时秦王已经有些愤怒,毕竟作为王上,要求臣子做些事情,臣子都不听话,君王的威严在哪?

可是这个时候必须得用到白起,没有白起打不了胜仗啊,于是秦昭襄王只能亲自去白起的府上去求白起,毕竟他是一国之君,能做到这一步便已经不容易了,还想要他认错吗?这怎么可能。

其实这个时候秦王已经是在给白起台阶下了,可是白起太过耿直,并没有接受秦王的好意,如果这个时候白起听了秦王的命令,他仍然是那个威风凛凛的武安君,不至于被流放、赐死。

可是剧中白起的一句:我不是狗。让我收起了,我所有的拙见,是啊!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大名鼎鼎的武安君,是驰骋天下的盖世英雄,怎么能为了苟且偷生,就对别人摇尾乞怜呢?看到此处我心中感慨万千:

为人臣子太难了,白起要了尊严就要丢掉性命;要想留得性命,便要如狗一般被人呼来喝去;尊严与生命只能二选一,而白起选了尊严。

看到这里,我就知道白起最后肯定不能善终,原因无非以下两点:

首先白起不听王诏,这已经是犯了大忌,秦王肯定容不下他;

第二白起的威望太高了,人心这个东西是最难把控的;白起虽然现在为秦国忠贞不二,可是谁能保证他以后呢?如若以后白起造反,先不说如今军队里有多少是他的门生,且论带兵打仗又有谁能是白起的对手。

所以白起不得不死,而且是必须死;但是秦王如果直接下命令杀白起,恐怕又要寒了军中将士的心;因此他借用范雎的进谏赐死了白起。


观《大秦帝国之崛起》有感,戎马一生的白起,为何会被秦王赐死


这便是君王的权衡之术,君王之心深不可测自古以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在这段君王和臣子的恩恩怨怨中,很难去说到底谁对谁错,而造成白起被赐死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白起情商太低,不懂权谋,把所有苦差事都做完也得不到好。

你说白起错了吗?白起没错,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无愧于心、无愧于国、无愧于王;

你说秦昭襄王错了吗?他也没错,他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权衡臣子,为了国家稳定。

白起之结局实在是让我有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怆之感!这是我关于此事最直观的感受了,各位读者你们对此事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作者



:一个感性的95后男生;感谢您能耐心读完此文,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敬请您的关注作者:暖阳与夏雨,一个感性的95后男生;感谢您能耐心读完此文,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敬请您的关注




如果不能得到您的关注,那一定是我写的还不够好,我会继续努力,希望茫茫人海,我们能再次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