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糕團地理

國家糕團地理

撰文 | 魏水華


糕團,也許是被中國人賦予喜慶意義最多的食物。

過年要吃年糕、重陽節要吃重陽糕、七夕要吃巧果、端午要吃打糕、冬至要吃麻餈、清明要吃青團,其實,它們都是同一種東西:含水量較多的、以澱粉為主料製作的點心。

中秋吃的月餅,雖然名為“餅”,但它與西方傳來的酥鬆硬脆的餅乾、饢餅、胡餅都不同,本質上,它仍然是一種糕團。

如果說傳統節日包含了農耕民族對自然的景仰和四季的敬畏,那麼糕團,就是中國人在傳統節日裡,上饗神明、下贈肚子的禮物。


國家糕團地理


No:1 壹


糕團兩字,囊括了這種食物的材質形狀和製作方法

米和羔的組合,前者代表材質、後者代表形狀、質地和顏色。顯然,稻米是糕團應用最廣泛的主料。這種原產自長江流域的植物,是全球40%以上人口的主食,中國最具國際意義的飲食遺產,也是一種可塑性極強的澱粉原料。


國家糕團地理


但最早的糕團,卻未必用稻米制成。

事實上,“糕”字的出現很晚,東漢《說文解字》裡沒有這個字,而南宋王㮊的《野客叢書》則說:“欲用糕字,思六經中無此字,遂止。”也就是說,“糕”字的年齡最多隻有一千年。還不到漢字歷史的一小半。

最早出現“糕”字可能是唐詩裡的“蟬鳴蛁尞喚,黍種糕糜斷”,顯然在當時人眼裡,“黍”,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黃米,是烹製糕與糜(粥)的材料。


國家糕團地理


與江南地區的稻米不同,產自黃河流域的黃米,作為中國人最早的主食,很早以前,我們就拿它釀酒、做糕、煮粥、做飯。漢字裡“黏”左邊表意的部分就是“黍”。

而黏,正是糕團最基本的質地。

至今仍流傳在北方地區的黃米年糕,也許就是中國糕團原始的模樣。


國家糕團地理


No:2 貳


以稻米做糕,是兩晉南北朝開始的。

事實上,稻米與其他穀物不同,這種天然帶著茉莉花香的穀物,只需要稍稍水煮,就能充分膨脹,獲得鬆軟的質地和無與倫比的香味。這是需要磨成粉深加工的小麥,或者長時間烹煮並加入輔料的黃米都不能比擬的優勢。所以南方人吃稻米,一直是粗放地水煮。《史記》裡記載的“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很明確地指出了西漢及以前,南方以稻為“飯”、以魚為羹湯的主流方式。


國家糕團地理


改變來自於漢末和三國、兩晉時期中原地區頻繁的戰亂。大量門閥士族為避禍,紛紛南逃。中國歷史上的南方大開發,由此開啟。

從性價比來分析,把稻米碾碎深加工,顯然是多此一舉的行為——稻米原粒直接烹飪就能獲得極佳的口感,大費周章磨碎、塑形,並不能讓味覺提升層次。但對中原地區的麵條、饅頭、包子、餃子的形態,不難得出一種猜測:或許先民們在來到小麥和黃米種植較少的南方之後,想念中原的飲食,就地取材,以稻米為原料,製作出了稻米版的麵條、餃子、饅頭、包子,也就是米粉、湯圓、糕團。


國家糕團地理


一個有意思的人類學研究是,根據對中國南方人遺傳基因檢測,母系大多是本土傳承,而父系大多來自中原地區——其背後的原因顯然是中原男性南下後,以武力、或是財富擄掠佔據大量本地女性,並繁衍出佔到優勢數量的後代

這與中原人強勢主導的南方糕團流行的猜測不謀而合——食物裡,總能折射出了歷史的真相。


國家糕團地理


No:3 叄


隋唐之後,南方肥沃的土地大量被開發,長江流域逐漸晉升為帝國最重要的財政來源和糧倉。

南方的糕團由此鹹魚翻身,從北方面食的替代品,搖身一變,成為反向影響北方的強勢食俗。白居易有詩:“寒食棗團店,春低楊柳枝。”描述的就是長安附近鄉野小店,在寒食清明前後,柳樹抽芽的時節,出售棗泥餡兒糕團的場景。

這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對清明團的記載——在近幾年蛋黃肉鬆、薺菜豬肉、筍丁火腿等網紅青團沒有流行之前,帶有甜味兒的棗泥,以及後來蔗糖技術成熟後的替代品豆沙,是青團的傳承千年以上的經典口味。


國家糕團地理


如今,各色各樣的清明團,如今依然頑強地保存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長江流域和周邊省份,是中國人清明節重要的食俗。


國家糕團地理


但也許是南方複雜多元的方言影響、也許是唐宋時代文風鼎盛和漢語言大發展的結果,糕團在這一時期,衍化出了餈、粑、粢、餌等眾多的稱呼。

粿,是它們中最值得一提的一個。


國家糕團地理

公元663年,唐朝軍隊援助朝鮮半島的新羅政權,與日本軍隊支持的百濟政權,在今天韓國境內的錦江入海口不期而遇,發生了中日曆史上第一次正面衝突:白江口之戰。

其結果,當然是個人武藝高強的日本武士,慘敗給熟讀孫子兵法的大唐將士。日本由此認識到了與唐朝的巨大差距,激起了學習的熱情。在此後近200年中,派出了大量遣唐使,學習了中國的建築、繪畫、詩歌、雕塑、弈棋、茶酒和飲食等方方面面,奠定了後來日本文化的底色。


國家糕團地理


唐代流行的糕團,就是其中之一。

也許是誤寫,也許是有意的本土化改造,日本人把“粿”寫成了“菓”。唐菓子,是日本對中式糕團最早的稱呼。在隨後的數百年中,日本完成了對中式糕團的改造,誕生出了對世界飲食譜系有著深遠影響的和菓子。


國家糕團地理


事實上,和菓子與中式糕團的傳承關係,在很多方面都看得出來。比如和菓子重視材料的保水性,使之柔軟,與中式糕團有著同樣的質地;每一顆和菓子都有其對應的季節,與中式糕團常常作為節令飲食相似;和菓子必須具備“五感”:視、味、觸、嗅、聽,也與中國人講究食物的色香味形俱全不謀而合。


國家糕團地理


No:4 肆


明清之後,世界被海洋打通。來自西方世界的澱粉製品,對中式糕團和日式和菓子形成極大的衝擊。

小麥為主料、烘烤為主要製作方式的西點,與東方的稻米、蒸煮有著極大反差。烘烤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幹、硬,比如早期的麵包,絕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鬆軟的樣子。相反,更近似於今天中亞和新疆地區的饢。

在波斯語裡,“饢”就是麵包的音譯。


國家糕團地理


但隨著酵母應用水平的提高,西點越來越鬆軟易咀嚼,而動物油脂參與其中後,更是賦予了西點酥脆掉渣的口感。它以難以替代的焦香和麥香,逐漸由西向東,發動了全球點心界的革命。


國家糕團地理


也就是從那時起,一母所生的中式糕團和日式和菓子分道揚鑣。

日本人另闢蹊徑發明了“洋菓子”,也就是以日式的審美和口味對西點進行本土化改造,變成適合東方人的烘焙產品。比如著名的抹茶蛋糕、栗子鬆餅、銅鑼燒,都是日式洋菓子的典範。後來,洋果子與和菓子並駕齊驅,成為日式點心一體兩面的表達。


國家糕團地理


西洋的基礎,東方的情調,這是日本面對入侵文化的一貫態度。


國家糕團地理


但中國的白案師傅,卻以高超的技巧,將西點與中式糕團在技術上深度融合,讓中式糕團進入新的時期。清中葉起,一大批新派糕團鋪在中國各地興起,著名的有北京(蘇州)稻香村、南京蓮湖糕團、蘇州黃天源、杭州五味和、寧波趙大有、福州醉仙樓、廣州蓮香樓、昆明吉慶祥……


國家糕團地理

黃天源糕團


這些糕團鋪引領了兩種風尚。一種是運用西方傳來的烘培手段,加入玫瑰、豆沙、火腿、糖油黑芝麻、馬蹄、皮蛋等含水量高的中式的配料、餡芯。在西點的基礎上,保證了中式糕團代表性的溼潤、綿軟的口感。

另一種則是沿革了蒸煮稻米作為主料的傳統,但以精微配比,加入了小麥麵粉、動物油脂、蛋奶等西點特色的輔料,改善了黃米和稻米制品因支鏈澱粉豐富而產生黏牙口感的缺點。讓中式糕團更為爽口,味覺層次也更加豐富多元。


國家糕團地理


不管是京派、海派,還是蘇式、滇式,融合,是中國的糕團從此以後的基調。它從此被賦予新的生命,成為中國人主食之外,重要的生活情趣,和能量攝入來源。

是的,借鑑、包容、最終為我所用——這是底蘊深厚的大國,在每一次歷史十字路口上的選擇。


國家糕團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