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條件寫作#忘不了的家鄉味

#我,無條件寫作#忘不了的家鄉味

說起家鄉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個人都會有刻在記憶最深處的,無可取代的家鄉味道。我國地域廣闊,多民族,多人口,傳統飲食文化豐富多樣。根據地域有南北飲食劃分,根據口味有八大菜系之分,再到每個省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每個小縣城也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美食。這就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吧!通常我們說的家鄉味都很籠統,範圍太大,就比方說,我是西北人,我說我的家鄉的美食是各種麵食,牛羊肉。其實不然,雖然同在西北,但有些地方也不是以吃牛羊肉為主,麵食也不止是羊肉臊子面。

我的家鄉在寧夏,我的老家在寧夏南部山區的一個小縣城,比鄰甘肅天水,陝西咸陽一帶。所以說家鄉的飲食習慣,口味更多接近於天水,咸陽一帶的口味。經過時間的洗禮,有些美食的吃法慢慢地變成了適合我們的胃口的食物,也就逐漸形成了我從小吃到大的家鄉味道。我們老家以麵食為主,麵粉被勤勞智慧的人們做成了各色美食:餃子,包子,餅子,饅頭,麵條,面片……種類繁多。味道是酸,鹹,香的重口味。把面作為主食的我的家鄉,一天三頓都離不開面。家常會吃漿水面或連鍋面,閒暇時或年頭節下,過生日時少不了一碗酸湯臊子面或酸湯餃子。不管是漿水面還是連鍋湯麵,口味都是以酸鹹香為主的。酸對於家鄉的面來說,是很重要的調味料。家裡的麵條或面片寧可沒有菜也不能缺了醋。酸湯麵和酸湯餃子的酸湯,越酸越有味道,酸辣鹹是它的本味,估計南方人聞都不敢聞吧!一碗酸湯麵或酸湯餃子,面少湯多,這才正宗,吃起來才又香又有滋味,原本湯是不用喝的,可有些人,連酸湯帶面一股腦下肚了,我真的是佩服他的勇氣。我五六歲的時候,媽媽自己做過一次醋,具體怎麼做的不記得了,只記得那會兒家裡一個房間的炕上用舊衣服棉被之類的裡三層外三層的包裹著一個大竹筐,裡面是小麥和麥麩,不知道過了多少天媽媽就把小麥和麥麩轉移到一個缸裡了,而且這個缸在底部五十公分處鑽了手指粗的一個眼兒,插了手指長的一根竹子,地上放了一個盆子,深褐色的醋就從竹竿裡緩緩的流淌出來了,滿屋子醋香味兒,嘗一口甜中帶酸。這就是釀造醋,酸味柔和,有麥香味兒。那是我唯一一次見媽媽自己做醋,之後媽媽再也沒做過,是因為有人創辦了一家醋廠,醋可以直接去醋廠一次性買五十斤一大桶,放著慢慢吃。漿水是西北農村老一輩人愛吃的一種農家特有的調味品,功能跟醋一樣。相較於醋的酸味,漿水顏色呈青白色,酸味更清淡些,沒有醋那麼濃烈。我沒吃過幾頓漿水面,我覺得太清淡,不好吃。我家只有爺爺奶奶愛吃漿水面。漿水面和酸湯臊子面,就像小清新的陽春麵和味道濃烈的岐山臊子面。直到現在還依稀記得奶奶做漿水的樣子,老房子的廚房裡,奶奶在大鍋臺的最裡面放了一隻老式的黃褐色陶瓷小罐,大約有一尺高,比大碗口粗不了多少。家裡只有她和爺爺吃漿水面外,再沒人吃漿水面,大家覺得味道太淡。奶奶說吃了醋上火,漿水吃了不上火。這是真的,漿水是麵湯加少許包菜和芹菜葉放在無水無油的陶瓷罐子裡發酵而成的,現在研究表明,漿水具有清熱去火的功效。奶奶每次做完面,就會從鍋裡舀兩勺子麵湯倒進她的漿水罐。每天吃每天投換,吃幾年都不會壞。

西北人吃的甜食屈指可數,就只有甜盤兒(南方人叫酒釀有些地方醪糟),但和酒釀還是有區別的。還有就是蜂蜜。先來說甜盤兒,這是隻有端午節和過年時才能吃到的“甜品”。甜盤兒是用小麥和燕麥煮熟,加上定量的酒麴,密封放到溫暖地方發酵72小時而成的,口味酸甜,甜中略微帶點兒酸,還有著它自己獨特的香味兒。很受大家喜愛。據說端午節吃甜盤兒是為了清熱消暑,過年時大年三十吃它是為了來年能發大財。因為甜盤兒是發酵而成的。蜂蜜,也只有八月中秋節時才能吃到,我的家鄉,中秋節有沒有月餅吃並不重要,用油餅蘸著蜂蜜吃才最重要,家家戶戶都會做油餅,灌蜂蜜,把蜂蜜倒碗里加入一半的熟胡麻油,攪拌均勻。這叫“破蜜”,關於這一吃法,我家鄉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蜜和油,香破頭。可見它真的很好吃,又香又甜。為什麼要“破蜜”呢?因為我們的蜂蜜都是附近村子裡的土蜂蜜,有些粘稠。一到中秋節,我跟著媽媽去趕集時,集市上有很多挑著水桶裝著蜂蜜的賣蜜人,深黃褐色半透明的蜂蜜桶上,漂著一層蜜蜂,我那會兒以為蜜蜂還活著,媽媽去灌蜜的時候,我是不敢跟在她身邊的,老早會躲得遠遠的。每年只有中秋節媽媽會買上兩罐子蜂蜜,就是吃完罐頭的那種玻璃瓶子。蜂蜜這種甜蜜的食物,對於我小時候的家鄉來說,是個稀罕物。甜食,對於小孩子的誘惑都是一樣的,不管南方還是北方,我最喜歡的節日除了過年就是中秋節了,只有在中秋節了才能吃到油餅蘸蜂蜜這種香甜的美食。中秋節吃不完的蜂蜜,一直能放到來年春天,春天家鄉風高幹燥,小孩子容易肺部不適,媽媽就會挖一勺陳蜜化一杯溫水給我們喝,喝了晚上就會睡的氣息很平穩。也不會半夜折騰媽媽。

苦瓜我的家鄉沒有種植,更別說吃了。苦苦菜是苦菜的代表,也是爸媽那個年代人吃苦的回憶。苦苦菜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等作用,是菜也是藥。開春,正是挖苦苦菜吃苦苦菜的季節,媽媽每天都會挖一籮筐,拿回來摘洗乾淨,放開水裡煮熟,撈出用涼水淘洗過涼後,再用漿水泡著。吃的時候攥幹水分,切段用炒的韭菜熟胡麻油加鹽拌勻即可。我總是嫌有苦味而不願意吃。這時媽媽就會跟我講她小時候吃苦苦菜的往事。她說她小時候家裡兄弟姐妹多,還正直國家最困難的六七十年代,姥姥為了養活她們幾個,每天都會挖好幾揹簍的苦苦菜,放開水鍋裡煮熟,攥成拳頭大小的菜疙瘩,她們就一人一疙瘩拿起來吃了。沒有油鹽韭菜,也沒有漿水漂,很苦的。可為了填飽肚子,其他也就不考慮了。就是這不起眼的苦苦菜養活了媽媽姐弟幾人。而且個個身體倍兒棒。所以媽媽老說苦苦菜是最好的菜,不僅能保健還能保命,讓我要多吃呢。現在,飯店一盤涼拌苦苦菜20元,菜市場一斤生的苦苦菜6元。變的很金貴,一般人吃不起了。

相較於全國各地,我的家鄉,對辣味的追尋也就沒有那麼瘋狂了。一般家庭平時最多吃點兒油潑辣子,吃麵時會放一點兒。而且做油潑辣子的辣椒麵是那種大辣椒曬乾用石臼搗碎的粗辣椒粉,香味濃郁而辣味不足。最辣的就是麻辣燙和涼皮了,我很少吃,吃的時候也會放一點點辣椒。我家人是遺傳的都不怎麼能吃辣,從爺爺到爸爸姑姑再到我們,吃一點辣椒就會滿頭大汗,平時家裡很少吃辣椒。涼皮麻辣燙在西北一帶是很受大家喜愛的傳統地方小吃。涼皮是酸辣鹹香,突出辣的口味。大家吃涼皮最重要的就是要多放油潑辣子,能吃辣的人辣椒幾乎蓋住了涼皮本來的顏色。他們說這樣吃著才過癮。麻辣燙是要突出麻辣鹹香的口味,是把很多蔬菜都煮熟,每人一碗調配好的麻辣料來蘸著吃。麻辣鹹香,真的很好吃。有點兒成都串串香的味道。

我的家鄉雖然地方不大,但傳統飲食文化豐富,家鄉味道中酸甜苦辣樣樣俱全。飲食習慣健康清淡,口味豐富。它會是我這一生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的味道。

#我,無條件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