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至少學一味中藥——桂枝

藥材名稱】桂枝

拼音】Guì Zhī

英文名】RAMULUS CINNAMOMI

別名】柳桂、嫩桂、桂心

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Presl的乾燥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

【注】肉桂的樹冠上的皮稱肉桂;枝葉上的皮稱桂皮,滷製品多用;最末端嫩枝稱桂枝。

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每天至少學一味中藥——桂枝

炮製】除去雜質,稍泡,洗淨,潤透,切薄片,晾乾。本品為類圓形、橢圓形的片或不規則形的段。皮部紅棕色,表面有時可見點狀皮孔或縱稜線,木部黃白色或淺黃棕色,髓部類圓形或略呈方形。

性味】辛、甘,溫。

歸經】歸心、肺、膀胱經。

功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

【主治】外感風寒表證。症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薄白、脈浮弱或浮緩等以及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每天至少學一味中藥——桂枝

用法用量】3~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每天至少學一味中藥——桂枝

【桂枝的傳說故事】

晉代郭璞詩云:

桂生南裔,拔草岑嶺。

廣莫熙葩,凌霜津穎。

氣王百藥,森然雲挺。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藥。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用桂枝者達76方之多,外感內傷均用。金代張元素還有“桂為春夏之尊藥”之說。

張錫純有一段教訓:他曾醫治一老嫗,年六旬,春初感冒風寒,投以發表之劑,中有桂枝數錢,服後即愈。其家人為其方靈,貼在牆上。至盂夏,復受感冒,自用其方取藥服之,遂致吐血,經治療方愈。事後張氏說:“治病自用桂枝治夏季瘟病,可不戒哉?誤用桂枝則吐血,誠是確當之論。”

乾隆年間,浙江永嘉縣城有一個富戶倪富昌,因小妾病,請名醫金慎之醫治。金慎之搭脈斷定是傷寒,用張仲景《傷寒論》中的桂枝湯。雖用五分桂枝,倪按方服藥,服下病加而亡。倪狀告金。金疑,方子沒錯,病亦對,何故人亡。便讓官傳“三益堂”老闆查對,說方藥無誤。後官會聚名醫研究,都言方與病無錯。後查藥渣方知,原來“三益堂”新來的學徒將三分誤認為是三錢,配藥過重所致,縣官斷“三益堂”承擔倪的喪事全部費用,並在墓旁建一亭叫“桂枝亭”,金自寫聯解嘲日:“時來砒霜救人,運去桂枝喪命。”

太宋勤政,見一老臣胸掛一香袋而不解,問曰:“何故?”老臣拜曰:“賤臣年近花甲,體弱不支,以此助之。”原來此老臣體弱困頓,請御醫藥師配以香囊,內有肉桂、沉香、檀香藥材,芳香提神。香者,氣之正,氣正盛則除邪辟穢也,可養生防病。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