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满清四百年(15)熊廷弼镇辽

叶赫灭亡后,万历派吏部给事中姚崇文去探寻金台吉和布扬古的后裔,姚崇文寻得金台吉后人三个,给了四千两白银抚恤,并建议朝廷金台吉和布扬古立庙,以此激励朝鲜与蒙古那些不愿意跟努尔哈赤同流合污的部落。

坐视叶赫灭亡,明朝实属无奈。当时,沈阳的李如桢与河西的李光荣加起来有一万多人,虎皮驿的贺世贤有几千人,辽阳的柴国柱也有二三万人,这些人的部队要不就是残兵败将,要不就是没有兵械。面对努尔哈赤的步步近逼,他们也束手无策。

沈阳总兵李如桢,虽然老子是李成梁,但是他却不怎么会打仗。铁岭被围,他按兵不动;叶赫被伐,他无动于衷。实事求是地来说,这也不能怪他,手下虽说有一万多人马,派过去也是送人头。

打完叶赫,努尔哈赤回去休整了一段时间,来年三月他又坐不住了,准备继续发兵攻打明朝,打铁得要趁热。

万历四十八年三月,努尔哈赤开始命八旗兵在尚间崖和扎克丹、德立石、温德痕四处筑四城,作为攻打明朝的后方基地。

【熊廷弼镇守辽东】

杨镐败师后,朝臣经过一番内斗,决定让楚党人士熊廷弼经略辽东。朝廷对他期望颇大,希望他能够振兴辽东,一举收复失地。熊廷弼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努尔哈赤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可不是吹出来的,要消灭这个对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自幼家境贫寒,童年主要工作跟太祖朱元璋一样——放牛。他一边放牛一边刻苦学习,最终考上国家公务员,是个励志青年。朝廷让他做推官,就是地方法院院长,专门处理一些民事诉讼,他工作干得不错,又能说会道,朝廷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就擢升他为监察御史。

熊廷弼几年监察御史做下来,可真没白干,练就了一张好嘴,见谁不顺眼都骂。朝廷觉得光骂不练是不行滴,就让他做辽东巡抚。他做巡抚期间,既练兵,又种田,还修城墙,积极推行官吏考核制,一时间风纪大振,当然也得罪了不少人。据了解,当时金州遭遇大汗,他亲自出马求雨,立刻大雨倾盆,当地老百姓为之惊呆,纷纷表示拥护熊巡抚。

既然这么能干,朝廷就让他做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接替杨镐,经略辽东。到他上任的时候,辽东局势已经乱成一锅粥了,缺钱、缺兵,缺粮,就是不缺敌人。熊廷弼要钱,万历同志也没说不给,倒是给了他一把尚方宝剑,让他先放手去干。这个熊廷弼拿着尚方宝剑,还真放手去干了。

刚出关,熊廷弼就遇到大批流民。这些流民成分丰富,种田的,当兵的,做官的,搞买卖的,一应俱全。熊廷弼就安抚这些流民,要他们别跑了,跟着自己混绝对没有错。熊廷弼还是挺有号召力的,主要是也有名气,大家都跟着他一起回去了。

他刚坐上辽东经略的位子,就令人把前任杨镐押赴京师受审,又斩了逃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罢免了沈阳总兵李如桢。皇帝赐的尚方宝剑不愧是大内监制,良心出品,用起来确实顺手方便。

熊廷弼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振兴纲纪,做的这些事从道理上说是没有错的,但是从人情世故上说就很有问题了。首先逮捕杨镐,那是朝廷的事情,轮不到你来做,更何况人家一把年纪了,对老人最起码的尊重还是要有嘛。其次,用尚方宝剑斩杀逃将也有点过了,比如王文鼎刚赶到铁岭,那里已经沦陷,他掉头就跑也情有可原。这些人未必个个胆小怕死,而是手里那些兵确实打不过努尔哈赤,做无谓的牺牲是否值得?现在你熊大人来了,人家不也跟着你回来混了,为何就不能给人家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呢?而且这些人都是皇帝的人,都是有编制的,他们的生死只能有皇帝决定,岂是你想杀就杀,给你尚方宝剑真实用途是为了让你便宜行事,震慑捣乱不听话的人,不是要你见谁不爽就砍了他。

这三把火烧下去,熊廷弼是爽了,但很多人不爽了。大家之所以还没有发作,是等着看熊廷弼接下来准备怎么干,要是能收复失地好说,收复不了的话,大家再秋后算账。

熊大人砍完人,决定搞一次调研,就让手下佥事韩元善去沈阳走访一下,弄点一手资料回来好研究下一步的工作。韩元善死活不愿意去,万一途中被女真游荡的骑兵抓住了,估计送回来的不是耳朵就是眼睛了。熊廷弼只好叫另外一个佥事阎鸣泰去视察,阎鸣泰刚视察到贺世贤驻守的虎皮驿,就吓得恸哭而回。

跟这样的人共事,熊廷弼无奈至极,只能自己亲自去巡视了。到达虎皮驿的时候,总兵贺世贤拦住了他,告诉熊廷弼:“部长大人,现在这里兵荒马乱,贼寇流窜,可不是旅游胜地,你要是这样素颜出门,半路被人砍可不能怪我。”

熊廷弼哈哈一笑:“放心,现在正下着大雪,奴酋是不回想到这个时候我下来搞调研的。”

从虎皮驿到沈阳,人烟罕见,到处是焚毁的村庄和良田,偶尔遇见一些流民,他们也如惊弓之鸟。熊廷弼安抚流民,要他们相信自己,相信大明政府,奴寇不久会被驱逐的,和谐社会终将到来。到达沈阳后,他又顺道去了抚顺,这里原先居住的三十万居民全部被努尔哈赤掠走,只留下断壁残垣,感慨之余,熊廷弼设坛为这些屠刀下的冤魂送上了一炷香。

经过实地考察,熊部长于万历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九日向递交了调研报告,洋洋洒洒近千字,重点介绍了辽东军备情况。如果皇帝和朝臣认真看完熊廷弼的奏疏,并认真贯彻落实,可能就没有后面的悲剧了。

都说明朝后期辽东军备松弛,究竟松弛到什么地步?首先是士兵情况,熊廷弼在奏疏中辽东现有将士兵分为四种,即残兵、额兵、募兵、援兵。残兵,是无组织、无纪律、无斗志的三无士兵,他们在军队里面就是混口饭吃,打仗的时候在里面充数,战败了就装死,再趁机逃回来改投到其他将军部下继续充数,人数较为稳定。额兵,就是有编制的正规士兵,经过几次大的战争基本死伤殆尽,剩下的有一半也跑了。募兵基本都是一些地痞无赖,报完名领到军粮立马闪人,再到其他招募士兵的地方继续报名领粮食,剩下没走的募兵,只要听到要打仗,都找机会偷偷跑掉了。援兵,就是各部派来支援的士兵,基本都是挑所部最差的送过来。

作战装备情况,更是凄惨。许多士兵衣不遮体,根本无战甲可穿,作战的弓断裂脱弦,箭无头尾无翎,刀口生锈,鸟铳和火炮更是在几次战役中丢失殆尽。

说了一大堆,熊廷弼认为现在根本打不过金国,必须要有一段时间休养生息,整顿军备。主要思路就是凭城固守,练兵备战。

在熊廷弼的指导下,从北到南十八个边堡,派一些纪律严明的士兵把守,一旦发现敌情,据城坚守。无论努尔哈赤怎么挑衅,他就是不出来。

熊廷弼针对努尔哈赤部队的特点,也将自己的部队分为战兵、城守兵和备兵。战兵主要是跟敌人搞肉搏战的,个个人高马大、身强体壮;城守兵主要是操控火器射击的,装弹速度都是按照流水线标准要求;备兵就是搞些后勤工作。战兵一日一钱,城守兵一日七分,备兵一日给四分,作战分工明确,工资按兵种分配,之前一些混饭吃的也有了正经工作,军队士气在慢慢恢复。

此外,熊廷弼也组织了一些精良骑兵,到努尔哈赤的地盘四处游荡,干扰女真人正常的耕种。看见女真人跃马跳上去大吼一声“德玛西亚!”,头就落地掉在了地上。这种事以前都是努尔哈赤手下干的,现在熊廷弼这样干,他怎么能受得了,决定直接攻打沈阳。明朝降将李永芳听过熊廷弼的大名,知道此人比较猥琐(其实就是难缠的时候),善于搞防守,建议努尔哈赤别冲动。

努尔哈赤偏不信,执意要攻打沈阳。前些时候他到处搞理论宣传,说明朝不行了,气数已经之类的,将来必步宋国之后尘。他号召广大辽东人马尽快投入到他的怀抱,还特意拍使者去联络蒙古喀尔喀五部,约好一起进攻明朝。

蒙古部落看到辽东经过熊廷弼整顿,防御工事逐步完善,而且从关内又前后招募过来十三万大军,比之前北伐军整容更为庞大。结果喀尔喀五部全部背弃盟约了,纷纷表示中立,不愿意进攻明朝。

努尔哈赤还好经历的打击比较多,要不准一口老血吐死了。他知道这些墙头草是靠不住的,要打到大明王朝,还得靠自己。

万历四十八年五月,努尔哈赤故技重施,开始派八旗兵去明朝边防劫掠。此时的边堡一改以往迟钝的作风,大部分财物在敌人还没有到来之前就转移了。有一些边堡财物,没来的及转移,被八旗兵劫掠一空,这些失误日后成为言官攻击的重点。

完成周边清场后,八旗兵开始挺进沈阳城。已经六十二岁的努尔哈赤,雄风不减当年,跨上马冲在最前面。

八旗兵长于野战,短于攻城。熊廷弼命李怀信率主力坚守沈阳不出,另外派出贺世贤和李秉承分别率一部精兵悄悄出城,游弋于沈阳东南二十里处的浑河位置,伺机而动。

努尔哈赤派了叫阵半天,把熊廷弼和李怀信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一遍,明军就是不出城应战。这个时候作为统帅,如果脸皮不够厚,就忍不住出城战斗,那就正好中了敌人圈套。

这个时候,侦察兵发现了明朝骑兵,努尔哈赤派莽古尔泰率领一百精骑追击贺世贤,又派一旗兵力追击刘秉承。号称熊廷弼训练出来的精锐骑兵,在跟八旗兵交战中损失一百多人。努尔哈赤见沈阳明军不出战,就自己退兵了。虽不是什么大败,但是朝臣却掌握了话柄。

如果熊廷弼一直这样坚守不出,那么八旗兵想要继续推进那就非常困难了。努尔哈赤已经62岁,再耗几年不等熊廷弼打过来,估计他自己就要归西了。

不得不说,努尔哈赤确实是个幸运的人,我想这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虽然他暂时搞不定熊廷弼,但是有人能搞定,这个人就是姚宗文。

姚宗文,出生年月又是不详,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本事不大,但是生得一张好嘴,善于挑拨是非,颠倒黑白。鉴于能力出众,朝廷指派他去辽东搞一次调研,看看这一年来熊廷弼同志都干了些什么。

当时还没有直通北京与辽东的航线和高铁之类的,姚特使一路坐着马车风尘仆仆赶来,内心充满了期待。主持接待工作的熊大人并不用心,除了日常的阅兵和工作汇报外,竟然没有安排任何娱乐活动来舒缓一下姚特使的旅途劳顿,更是没有给姚特使送点诸如人参、鹿茸、虎鞭之类的土特产聊表心意。

几天巡视结束,姚特使两手空空地走了,正如他两手空空地来,他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丝好感。

话说之前姚宗文跟熊廷弼同朝为官的时候关系还不错,两个人都喜欢骂人,可谓臭味相投,后来刘国缙也加入他俩队伍,组成超强的喷人三剑客,专门喷东林党的那一票人。后来熊廷弼去了辽东干事情,姚崇文回家守孝了,这个组合也就散了。

北伐失败后,朝廷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刘国缙念旧情力挺熊廷弼。但是在招募士兵方面,二人观点发生冲突了。刘国缙认为,招募辽东当地的人为士兵比较好,既可以省钱,又可以激发辽东人民反抗金国的热情。熊廷弼则认为,辽东士兵多内奸,根本不可能信,甚至很多人心向金国,应该从关内招募士兵。对辽东不够了解刘国缙,他坚信辽东人民还是深爱大明王朝。熊廷弼也懒得跟刘国缙解释,坐看他的笑话。果然,刘国缙招募了一万七千人,有一半拿到好处后又跑了。刘国缙一时尴尬无比,熊廷弼却把此事上报给了朝廷。不仅如此,姚宗文守孝回来后,迟迟拿不到任免书。无奈之下恳求熊廷弼帮忙,给他在辽东搞一份差事,熊廷弼果断拒绝。他表示现在是用人的时候,不是用嘴的时候。两个故友,都被他得罪了。姚崇文最后被逼得不得不投靠逐渐得势的东林党。

姚特使回来后很生气,新仇旧恨叠加,后果严重。他就上疏说熊廷弼这一年多在辽东不练兵,也不搞战略部署,整天就在那里瞎混,当地老百姓纷纷上访要求熊廷弼滚蛋。姚宗文的奏折以上,河南道御史顾造也赶来凑热闹,他说这个熊廷弼出关一年多,无所作为,只会拿着皇帝赐的尚方宝剑到处耀武扬威,乱杀国家公务员。

随后,言官们的口水便一波一波向熊大人喷来。首当其冲的是御史冯三元,他不仅麻将玩得好,骂人更是堪称经典。他综合大家观点了,认为熊廷弼八个无能,三个欺君。

一无能,开垦种植的粮食都保护不了,全让努尔哈赤抢了,你是给他打工的吗?

二无能,那么多拿着火枪的军队,除了吃饭整天无所事事,准备做饭桶吗?

三无能,努尔哈赤攻打叶赫,竟然不派兵营救,要你去辽东观光旅游的吗?

四无能,身为辽东经略,不想着练兵收复失地,整天想着猥琐逃避,你打算在辽东养老吗?

五无能,沈阳附近连连遭遇抢劫,你除了躲进城里还能干什么?

六无能,说收复失地就像蛇吞青蛙,要一步一步慢慢来,是不是等你孙子来搞定努尔哈赤?

七无能,募兵不用当地的辽人,非要从全国各地调兵,你当朝廷的钱不是吗?

八无能,王翦用兵六十万征服千里之阔的楚国,你用兵二十万连区区三百里之狭小的金国都搞不定,你活着还有什么价值?

至于三欺君,误国、误君、误臣;骗钱,骗人,骗权,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

  熊廷弼在辽东一年左右时间,差不多刚好凑齐了十三万人,其中很多士兵质量不过关,只能担任一般防守的工作。按照他的设想,是要凑齐十八万人,才能防守好辽东各个战线。精选其中的精兵悍将假以时日训练,方有能力跟八旗兵一较高下。如果冒然进攻,还会重蹈萨尔浒的惨剧。

关于辽东问题,其实双方观点都对,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熊廷弼是从战争的角度考虑,想要打败八旗兵必须要兵强马壮、装备精良;朝廷是从财政角度考虑,如果不能迅速决战击败金国,那么每年的军费是朝廷沉重的负担。许多言官看不到明军落后的战斗力,他们看到的是熊廷弼一年用了八百万两白银,却什么战果没有取得。结果熊廷弼所用的每一笔钱都记录在案,总共只用了二百三十多万两白银,其他那些白银基本都不知道去向。有理有据,这让朝廷很多官员更不能容忍熊廷弼了。

明朝晚期在对待辽东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其中还夹杂着党派利益争斗。政策不统一,用人不稳定,致使辽事一步步崩溃。典型的病急乱投医,欲速则不达。

熊廷弼开始还不甘示弱,连连上疏反驳,几番交手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言官们的对手。得了,老子我不干总行了吧。熊廷弼交出尚方宝剑,辞职回家陪老婆带孩子去了。

随后,由袁应泰代替熊廷弼成为辽东新经略,要求他主动出击,一场灾难即将上演。(又来更新了,今晚得早睡,不能继续看书了,扛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