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石溪多病,在南京牛首山出家,畫蒼潤無比,有石濤不及處。他以畫悟憚,日本人專收石的畫,幾乎全讓他們買光了。賓虹老說:我主要得力於石溪。石溪主要畫“淺絳”,但最好的是水墨畫,故宮有一張他的淡墨山水。有一次我去故宮參觀,先看陶瓷工藝館,看得頭昏眼花,又看那麼多的畫,

尤其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可一到石溪的畫前,就像吃了一杯龍井茶,真了不得,這幅畫用筆很少,卻很豐富,他是以情作畫。日本內行多,幾乎把他的畫全收走了,他的好作品我們只能從印刷品中看到。

——出自張仃《中國山水畫史》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郎世寧《弘曆採芝圖軸》

中國畫到底應該如何審美?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已經持續了近一百年。直到現在也是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標準。但關於中國畫的審美,在某些方面,是能夠達成共識的。比如氣韻生動是中國畫審美的第一標準,沒有氣韻的中國畫是死的。事實上,即便是最重寫實的工筆畫,也是以氣韻為重的。

清朝康熙年間,歐洲傳教士郎世寧的到來,也帶來了西方繪畫藝術。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西方繪畫是很新鮮的。而郎世寧強行將東西方繪畫技術摻雜在一起的行為,更是被一部分人認為是國畫藝術發展的趨勢。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郎世寧《弘曆觀荷撫琴圖》

但郎世寧的畫,已經不是本質上的中國畫了。張仃先生在《中國山水畫史》中提到過,他去故宮參觀時,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這在藝術圈和藝術評論圈,基本上已經達成了共識。

但對於普通觀賞者來說,卻看不出郎世寧的畫究竟哪裡不好。明明畫的很像,很漂亮,為什麼就不好呢?這就要涉及到兩個問題,究竟什麼是中國畫?中國畫應該如何審美?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郎世寧《高宗大閱兵圖》

首先第一點,中國畫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中國畫的造型基礎是“點畫”,當下中國畫對筆墨以通用“線條”概念來表述,其實是降低了筆墨表現上“點畫”的學術高度與內涵要求。

“點畫”的概念借鑑於書法。中國畫的線條很講究運筆,與書法運筆是一脈相承的。運筆過程中的提按、轉折、頓挫,都是畫家在那一瞬間的情感投射。而當這種情感投射到作品中時,也就給作品灌輸了思想,如此才能使得作品具有生命力,觀者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氣韻。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一 蒼水虯》

如果失去了氣韻,那麼即便畫的再漂亮,也是沒有生命力的死物。所以我們說,書法是繪畫的基礎,沒有書法功底,是畫不好中國畫的。而作為傳教來到清朝的歐洲人,郎世寧顯然是沒有領悟到中國畫真正的內涵。在這種情況下,將東西方繪畫藝術強行摻雜在一起,反而顯得不倫不類。

而運筆功力深厚的畫家,每一筆都承載著畫家內心的情感。所以國畫中的每一個線條,都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畫中的每一個部分,都能成為單獨的一幅畫。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三 蒼猊》

而在西方繪畫中,一切為整體服務。單獨的線條與色塊,是無法脫離整體存在的。這是東西方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區別,也是東西方審美哲學上的差異。

雖然東西方藝術沒有高下之分,但是因為審美哲學上的差異,在很多方面東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法是相互排斥的。所以受到西方繪畫技術的影響,又沒有書法的筆法基礎,郎世寧的畫中,找不到“點畫”的獨立性。非但如此,郎世寧將東西方繪畫技術強行融合到一起之後,也同時失去了西方繪畫藝術中某些優秀的部分。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郎世寧《十駿圖之奔霄驄》

另外一點,為了表現畫中的氣韻,在構圖上的取捨,是國畫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將多餘的、無關緊要的元素全部刪除,讓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主體之上。所以我們看優秀的國畫作品中,很多隻是寥寥幾筆,卻能將深遠的意境展示的淋淋盡致。讓觀者很容易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而這一點,其實也體現了東方文化中關於“捨得”的人生哲學。

雖然西方繪畫也講究主次關係,但當郎世寧將東西方繪畫技術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沒有了取捨,也失去了主次,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所以郎世寧的畫,在中國畫的藝術圈裡,才會有讓人看了就想吐的感覺。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郎世寧《十駿圖之赤花鷹》

最後一點我們說,國畫最忌“匠氣”。

在藝術的語境中,匠氣的意思是隻專注於技術,為了畫的像而畫,也就失去了藝術性。郎世寧專注於用繪畫技術記錄事物,專門為皇室服務。所以他的作品便是太像,而又有匠氣。就好比今天的印刷品,是沒有思想的死物。而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有思想、有生命力的。

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果僅僅是畫的像,那不是藝術。如果是畫的太像,又有匠氣,則淪為“俗”。元代以後,“俗”是對畫家最大的批評。而郎世寧的畫中,就是充滿了匠氣。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郎世寧《秋林群鹿圖》

也正是因為“匠氣”太重,郎世寧的畫沒有自己的獨特標緻,所以他的畫與他自己是分離的,沒有必然的關聯性。而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是帶有藝術家本人獨一無二的標緻,拿到一幅畫,即便只看一部分,也能知道是誰的。

提到齊白石,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筆下靈動的蝦和深入生活的果蔬。提到徐悲鴻,就想到那些俊逸的馬,提到黃賓虹就想到那意蘊厚重的山水,提到李可染,就想到那層林盡染的萬山紅遍。他們的作品,因為灌注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所以才能成為獨一無二。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郎世寧《雙鶴圖》

但郎世寧的畫,顯然沒有這樣的標緻,因為他僅僅是畫的像,但這一點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當作者與自己的作品可以剝離,沒有了一層必然的聯繫。那麼他的作品,也就不具備藝術性。

總之來說,中國畫的審美是有標準的,而且標準還很高。中國畫的創作對畫家的藝術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對於欣賞中國畫來說,也同樣需要很高的審美水平。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齊白石 《臨江垂釣圖》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黃賓虹《黃山湯口》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八大山人 《魚》

張仃:我看到郎世寧的畫就想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