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稽山》,蘇武牧羊的AR文學鉅獻(五)


四、隱忍不發,使命當先

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常面臨許多重要轉折,美國學者拉茲洛稱之為“社會歷史分叉期”。如果以道路為喻,這樣的時期正是“路口”。面對路口,只有兩種命運:發展,或者衰落。

《浚稽山》是一部反映漢武帝在漢匈戰爭後期相關的長篇歷史小說。這是一個建立在民族付出巨大犧牲基礎上的時代,一個英雄輩出、繁星燦爛的偉大王朝,一個擁有山巒般巍峨豐碑的華夏民族形成時期的重要歷史階段。

《浚稽山》,蘇武牧羊的AR文學鉅獻(五)

(浚稽山之戰示意)

從文明的角度講,漢武帝時代頻繁的對外活動和對外交流,使得我們的中華文明在早期階段就不是封閉的,強大的包容性為輝煌的中華文明奠定了格局。

《浚稽山》,蘇武牧羊的AR文學鉅獻(五)


《浚稽山》所抒寫的諸多歷史人物中不乏隱忍者,蘇武正是這樣的千古典範,而漢武帝、李陵、於勒王、蘇武、劉病已、吾廬等人的隱忍與堅強的信念,都是著眼於大局,每個人物都有其不同層次的使命擔當,他們的人文精神皆可敬可貴,關鍵在於不管經歷怎樣的寒苦痛楚、寂寞憂愁,他們更懂得隱忍,更懂得堅守,更懂得拼搏,更懂得擔當。

《浚稽山》,蘇武牧羊的AR文學鉅獻(五)

(西安昆明池漢武帝塑像)

大凡胸懷信念的人,都耐得住寂寞,甘做隱忍者,信念堅定,忠誠使命,敢於擔當。十九大報告之所以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篇,並提出:“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推進新時代的偉業,必須有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精神內聚力,而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力量,歸根到底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