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稽山》,苏武牧羊的AR文学钜献(五)


四、隐忍不发,使命当先

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常面临许多重要转折,美国学者拉兹洛称之为“社会历史分叉期”。如果以道路为喻,这样的时期正是“路口”。面对路口,只有两种命运:发展,或者衰落。

《浚稽山》是一部反映汉武帝在汉匈战争后期相关的长篇历史小说。这是一个建立在民族付出巨大牺牲基础上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繁星灿烂的伟大王朝,一个拥有山峦般巍峨丰碑的华夏民族形成时期的重要历史阶段。

《浚稽山》,苏武牧羊的AR文学钜献(五)

(浚稽山之战示意)

从文明的角度讲,汉武帝时代频繁的对外活动和对外交流,使得我们的中华文明在早期阶段就不是封闭的,强大的包容性为辉煌的中华文明奠定了格局。

《浚稽山》,苏武牧羊的AR文学钜献(五)


《浚稽山》所抒写的诸多历史人物中不乏隐忍者,苏武正是这样的千古典范,而汉武帝、李陵、於勒王、苏武、刘病已、吾庐等人的隐忍与坚强的信念,都是着眼于大局,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同层次的使命担当,他们的人文精神皆可敬可贵,关键在于不管经历怎样的寒苦痛楚、寂寞忧愁,他们更懂得隐忍,更懂得坚守,更懂得拼搏,更懂得担当。

《浚稽山》,苏武牧羊的AR文学钜献(五)

(西安昆明池汉武帝塑像)

大凡胸怀信念的人,都耐得住寂寞,甘做隐忍者,信念坚定,忠诚使命,敢于担当。十九大报告之所以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篇,并提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进新时代的伟业,必须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内聚力,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